四無量心的修習
圓慈法師
慈的瑜伽行者,當觀察恚的過患及忍辱的功德。如長部中說“賢者!若爲恚所戰勝,爲恚而奪取其心者,則殺害生物“。
初修慈的人,爲了避免貪欲的生起,不應對異性修慈;爲了避免起忿怒,則不應對仇敵修慈;爲避免疲倦的生起,不應對不愛的人、極愛的人、中間人(無關系者)修慈;因爲對死者修慈,絕對不能得證安止定和近行定,所以絕對不應對死者修慈。
慈的修習是以見和思念自己或他人的善和光明面爲主的,置人於可敬愛處。此是一種心力的練習,由此而引生慈定。修慈的人最初須對自己修慈。以“我欲樂、不苦”或“保持我自己無怨、無害、無惱、有樂”以這樣的念行心願數數修習。然後以同樣的慈心、慈願遍滿一方而住,如看見一個可愛的人而起於慈,同樣的對一切有情以慈遍滿。以五秉行相無限製的遍滿慈心解脫。即使一切有情保持自己無怨、無害、無惱、有樂,使一切生物,一切生類,一切人,一切動物保持自己無怨、無害、無惱、有樂;如《慈經》中說:“使一切有情有樂、安穩、幸福”。
修習“我欲樂”,即是說“我欲樂、厭苦、欲生、欲不死,其他的有情也是同樣的”,這樣以自己作證人,亦欲與其他一切有情的利益和快樂。如佛說:“以心遍察一切的方向,不見有比自己的可愛;他人都是愛他自己的,愛自己的不要害他人。”
對可愛者修慈
修慈人以慈心、慈願遍滿自己之後,爲了容易起慈,應對自己可喜愛、可尊重敬仰的師長或和尚等人,隨念他們有令人起可敬、可愛、可喜之念的愛語等,及令人起尊重敬仰的人格德行,具戒多聞有智慧,慈悲多方便。然後用“令此善人有樂無苦”等的方法修慈。對於此類人是容易成就安止定的。
對一切人修慈
在上面的基礎上,欲打破自己、愛的人、極愛的人、無關系的人、怨者等的界限,而對愛者、極愛者、無關系者、怨者等修慈,令心柔軟而適合於工作之後,以確定對象而修慈。如有些人生來無怨恨心,天賦對他人不記怨仇,則無對怨者修慈一項。
對怨敵修慈
對怨敵修慈應在對可愛者修慈之後來進行,最好是在對其他修慈定而出慈定之後,再數數對怨敵行慈,以除去恚。若不這樣,而先對怨敵行慈,則易念曾受敵人之害而生恨,慈心就不生起了。
修慈的人應明了七法爲敵人所欲,爲敵人所作,是男或女而生忿怒的。敵人希望他或她的仇敵:不美麗、受苦、少財貧困、無享樂、無好名聲或失去好名聲、無朋友或失去朋友、死後不生善趣天界。當知恚、忿怒失去美麗,自苦、是貧窮之因、非大人行、失友美好名譽因、是不安因、若被忿所征服,便以身行惡,以語行惡,以意行惡,爲忿所征服者由於身語意的行惡,他的身死後,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思念恚忿恨有如是過患,當修慈以對治或去除之。
又有五種折伏怒之法。此法爲思念他人的寂靜之而取信樂,隨念彼法,折伏怒。
1、有些人語行和意行不寂靜,但身行寂靜;慈行者應思那人身行寂靜,不思其不靜寂的語行和意行。
2、有些人身行和意行則不寂靜,但語行寂靜——即他有天賦的殷勸待人的親切語、歡樂語,可喜的清朗語、感人語、以優美的聲調說法或唱歌。修慈者應思念他的語正行。
3、有些人身行和語行不寂靜,但他的意行寂靜——因他能誠心恭敬禮拜佛塔、菩提樹和長老,能靜心傾耳谛聽佛法,而不會由散亂心而打瞌睡。修慈者思念他的意行寂靜,而不想念他的身行和語行。
4、有些人身語意叁種行皆不寂靜。對這類人,修慈行者應思念”此人現在雖在人間,但死後要墮地獄“而起悲心。因有悲心亦得止怒。
5、有些人於身語意叁法中皆寂靜,修慈者隨意念他的任何一個寂靜行而修慈。所以佛說:“賢者!此等五種折伏怒之法,若比丘生之時,當一切折伏”。
放氣安心之法
人們生氣和忿怒,是由於不知其害和置個人於不利地位的原因。若知其害,人的怒氣和恨自消。佛典中有以自問和自我教戒的方法,可使已生、未生的和忿怒放下和折伏。具體方法如下:
1、如果仇敵只是讓你自身苦惱,爲甚麽你要怒而使自心受苦呢?
2、怒是有大害的仇敵,是愚昧無知的體現,爲甚麽不遠離、舍棄它呢?
3、別人造卑劣的業行,爲甚麽要這樣做害自己的忿怒呢?
4、別人對你作種種不快的事情,其用心是要你生作惡,難道你偏要生來滿足他人的快意?
5、你忿怒他人,不知他人有苦、沒有苦?然而你自己此刻正受忿怒苦惱的滋味和折磨。
6、如果敵人的忿怒是增長不利的惡道,爲甚麽你也忿怒而跟隨學習呢?
7、敵人是由於你的原故,而作不愛的;你應該斷,爲甚麽作不必要的惱亂?
8、使你不快的五蘊之法是刹那的,它們已滅去,現在你對誰個忿?(若人悟入《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自能於怒中解脫)。
9、這裏並無那個令你苦惱的人,你自己是苦因,爲甚麽忿怒他人?(用鏡自照,以得光明)。
明業因業果以止息怒
以常觀察所作之業是引生它果的因(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果緣起的法則),來製止造惡業。若以止心作業而言,亦爲慈心的觀照修習。所以你應時刻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爲(業),當思念“喂!你爲甚麽對他忿怒?因此恚之業,難道不是將使你置於不利嗎?你爲自作業,受作業分(受業的嗣),業的生,業的眷屬,業的堅固;你將作業而受那業的嗣,而且現在由於你的所起的業,你既不得等正覺,亦不能得辟支菩提;亦因所起的業,聲聞地、梵天、帝釋、轉輪王、王侯等的任何地位不得有份;恚之業將把您從佛教開除出去,成爲受殘食的畜生等,並會生到地獄等的大苦處。你作此恚之業,正如以雙手去取剛才出焰的炭火或糞而欲打他人,只是先燒了自己或受了惡臭。又如站在逆風處欲向他人揚塵相似,只有自己受塵。”修慈者亦應用相同的思路去觀察他人的自作業,從而以慈心對待他人。
念世尊宿世所行之德以止
憶念導師宿世所行之德,思念和仰慕大人大行的所作,以止恚。你應如是的觀察:“喂!修行者!你的導師在未成正覺之前,爲未成正覺的菩薩,難道不是爲完成波羅密曾於四阿僧及十萬劫之間,在各處被仇敵所害時而不起怒嗎?“如菩薩生爲護螺龍王,曾給人以利刃剌穿八處,並以剌蔓穿諸傷口,以堅固的繩穿過鼻子,由十六位少年用杠擡走,身拖地面,受大痛苦,雖然只要以怒目相視,則所有少年便得皆成灰燼,但他閉其眼目,不生少許怒。所以《法句經》中說:”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槃“。1”具有忍力的強軍,我說他是婆羅門“。2
亦可以觀察無始以來的輪回止息和達到慈心的修習。即所謂“難得有情不是往昔的父母,不是往昔的兄弟,姐妹及子女”。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兄弟等相助之益,所以對他們起惡意是不相應的。
更進一步的,你應該思念慈的功德。如佛說:“修習多作實行確立熟習善勤精修於慈心解脫,當得十一種功德......安眠、安寤、不見惡夢、爲人愛敬、爲非人愛敬、諸天守、不爲火燒或中毒或刀傷、心得迅速等持,顔色光彩、臨終不昏迷、不通達上位而得梵天界。”3如果你不息滅心,則不能得此等功德。
又可以分析他人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大,無一可忿怒的。如置芥子於針峰,繪畫於虛空,你的忿怒實無可置之處。
有時布施和分享自己的所得,亦接受他人的布施,也是一個結緣解怨的良方。尤其是在他人困難時給以布施和相助,有於一刹那滅火怨恨的效果。所以佛說:“布施調禦未調禦的人,布施成就一切的利益,若以布施說愛語,便得舉首和低頭。”
修平等慈
修平等慈不同於修分別慈,它以平等之心破除自己、愛人、非憎非愛的中立者和敵人的界限。對四者的生命利益之心無有差別對待。以慈心遍滿一切天人世界而平等。無有人相我相衆生相,受者相等。如《長部》中說:“與慈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叁、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憎,與慈俱心遍滿而住”。依初禅等而證安止定的人得完成此“平等心”的變化。
經文中的“住”就是維持從事於梵住的威儀。“慈俱心”就是具有慈的心。“遍滿”是接觸之後而爲所緣。所以,“與慈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的意思是:以具有慈,以心對一方的一切有情接觸,使(他們)爲心之所緣,並維持從事於梵住的威儀。然後以同樣的心,去接觸第二方的一切有情,使他們爲心的所緣,並緣從事於梵住的威儀。這樣次第來以具有慈,以心對多方的有情接觸和從事於梵住的威儀,乃至於以具有慈,以心對上方、下方、橫方和一切處所的有情接觸,並從事於梵住的威儀。
經文中的“一切看作自己”就是說於一切下、中、上、朋友、怨敵、非親非怨的中立等類之人都看作自己一樣;即是說不作“這是其他有情”的區別而視同自己一樣;或者說:“一切看作自己”,是以全部的心而不遺留一點在外。這就是常說的“同體意識和無分別智”的培養和增長。
經文中的“世間”是指有情世間。因慈心遍滿有情世間故爲廣,慈定比依地遍得定高深故大。慈心以無量有情爲所緣故爲“無量”。舍了憎和敵意故爲無怨。舍了憂和苦惱故說無憎。所以慈梵住的圓滿是無敵我的,無憎怨無憂苦的,是慈心遍滿一切有情處的。此爲以慈心而得解脫。在修法上,強調了心念和心願的使用,所以《無礙解道》中有“以五種行相無限製的遍滿慈心而解脫;以七種行相有限製的遍滿慈心而解脫;以十種行相十方遍滿慈心而解脫。”所謂願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一切肉體所有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此爲五種行相。願一切女人、一切男人、一切聖者、一切非聖者、…
《四無量心的修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