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天、一切人、一切墮惡道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此爲七種行相。願四方四隅上下方一切女人、一切男人、一切聖者、一切非聖者、一切天、一切人、一切墮惡道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此爲十種行相十方遍滿慈的解脫。修慈的功德有安眠不見惡夢不爲火燒或中毒或刀傷等。如魔王和提婆達多害佛時,佛以慈力調伏了他們。
悲的修習
希望修悲的人,當觀察無悲的過患及有悲的功德而開始修悲。開始修悲者不應最初對愛的人等開始;因爲初學者對愛的人當然是愛者,極愛的朋友當然是極愛之友,中立者當然是中立者,不愛者當然是不愛者,怨敵當然是怨敵者。對於異性及死者則永遠不是悲的對象。
在《分別論》中說:“雲何與悲俱心一方遍滿而住?譬如見一人遭遇逆境惡運而起悲愍,如是對一切有情而悲遍滿”。是故最先若見任何可憐、醜惡、境遇極難、逆境、惡運、窮人、饑餓常有乞食之碗在前者,生在孤獨堂中者,手足常集蛆蟲者及作呻吟之聲者,當生悲愍之想:“此等有情實在困苦!他們必須脫離這些苦厄才好“。若無這類人,應對那些受美食而步入刑場的作悲心觀。思念”這個可憐者要被斬首了,他的每一步,都是挨近死亡。“對怨敵等亦應如修慈一樣修除。其它行相如修慈中說,如叁種遍滿的修習。若見或聞其遭遇眷屬破壞生病及失財等任何災難,而對他生起悲愍,縱無此等之失,亦因業而不能逃離輪回之苦,苦亦當對此點而生悲愍說“彼實苦痛”!既是生悲之後,當依於修慈的同樣方法破除對自己、愛者、中立者、及怨敵的四人之間的界限,對被破壞界限的相數數修習多作,以慈中所說的同樣方法由初叁禅或初四禅而增長其安止定。
悲的力量能使敵人心柔意軟和放棄
恨和加害之心。但對於修悲是先悲愍敵人或是悲愍逆境者,《增部的義疏》和《分別論》的意見是不同的。覺音主張應由易至難的去修,依《分別論》中的順序去行。
悲以拔除有情之苦的行相爲相,不堪忍他人之苦爲味,不害爲現起,見爲苦所迫者的無所依怙爲足處,害的止息爲悲的成就,生憂則爲悲者失敗。
修悲的目的是得毗缽舍那的樂和成就善趣,破除害或出離害。所以,若行悲愍而同時以手等去加古是不可能的。
悲梵住有其近敵,即因憶念未得或得而失或變遷而起憂,或眼見不悅之色,念而起世俗之憂爲其遠敵,因見失敗和悲同類。害是悲的遠敵,不同類故。是故悲爲多害者的清淨道。
喜的修習
初修喜的人,不應對愛的人等開始。因爲愛者當然是愛者,故不是喜的足處近因,至於中立者與怨敵更不必說了。異性與死者則絕對不是喜梵住的對象。
但極愛的朋友爲喜梵住的足處。即義疏中所說的最喜的密友。因爲他是先笑而後說話的人,所以最初應對他而遍滿;喜或者見到或聞到可愛的人充滿幸福而喜悅,亦應喜悅地說:“此有情實在喜悅,多麽好啊!多麽愉快啊!”如《分別論》中說:“雲何比丘遍滿一切而住?譬如見一可愛可意之人而生喜悅,如是對一切有情而遍滿喜”。
如果他的密友或可愛的人,過去非常幸福,但現在已遭遇逆境惡運,則應憶念其過去的幸運狀態,把取他過去有大財富,大眷屬而常喜悅的行相而生。喜或者念他將來更得成功,而坐象肩、馬背及乘金轎旅行,而取其未來的喜的行相而生喜。
如果像前面修慈所說一樣的對怨敵生起恨,亦修慈中的同樣方法來寂滅他的,再對愛人中立人怨敵和自己之間以平等心破除界限,而對彼相數數修習多作,以初叁禅或四禅而增長其安止定。其它變化及行相和變化,以及功德,亦同慈的修習。
舍的修習
希望修習於舍的修習者,由於慈等已經獲得了下叁禅或四禅,並已從熟練的第叁禅至五禅中的第四禅出定,及見前面慈悲喜叁者的過患——由於“願彼等幸福”等而對有情與愛著作意相應故,
恨與愛著接近故,喜相應粗故——又見舍的功德——自性寂靜故,當舍之成爲自然的中立者而生起舍。此後再對愛的人等而修舍。即所謂:“雲何比丘以舍俱心遍滿一方而住?譬如見一非可意非不可之人而成爲舍,如是對一切有情以舍遍滿”。是故依上述之法,先對中立者而生起舍,如是對愛者,對密友及怨敵而起舍。如是對愛者密友怨敵叁者與自己之間,以一切中立而破除界限,對那相數數修習多作。
已作如是行者,得如地遍中所說的方法而生起第四禅。那末,在地遍中生起第叁禅的人,能否生起這第四禅呢?這是不可能生起的。何以故?遍業處及舍業處的所緣故。然而於慈等生起第叁禅的人則得生起這第四禅,因爲所緣同故。
其它變化及功德,如修慈中說四梵住中,慈爲多恚者的清淨道,悲爲多害者的清淨道,喜爲多不樂者的清淨道,舍爲多貪者的淨道,是故對諸有情有四種清淨如理的作意。一、帶來他人的利益,二、拔除他人的不利,叁、喜悅他人的幸福,四、以無關心。譬如母親對於幼兒、病者、青年、自能謀生活者的四個兒子。對幼子希望其成長;對病者希望其病的痊愈;對青年希望其永久保持青年的幸福;對於能自謀生活者則沒有甚麽關心。
因此,欲修習此等四梵住者,第一須以維持利益的行相對諸有情而行慈;且慈有維持他人的利益的特相。第二若見聞若思和希望得利益的有情爲苦所逼惱,當起拔除他們的苦惱而對他們行悲;悲有拔除他人的苦惱的行相爲特相。第叁如是修習者若見希望得利益和布望拔除苦惱的彼等有情而獲得成功,當以喜悅他們的幸福而對他們;且喜有喜悅他人幸福的特相。第四更無所作故當以稱爲舍置的中立態度而行估;且舍有維持中立的行相的特相。如此爲慈等順序。
前叁梵住僅與初叁禅或初四禅有關,因彼與喜相應故。而舍梵住則屬於第四禅或第五禅,因與舍相應故。
(i)慈心解脫以清淨解脫爲最上。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的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因難了。
(ii)悲住者,是對於爲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的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處空之時,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爲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所以說悲以空無邊處爲最上。
(iii)喜住者,因爲隨觀由於各種可喜的原因而生喜悅的有情的識而生起喜,所以他的心是非常的理解於識的時候,則他的心很容易的進入那識了。;如是喜爲識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所以喜以識無邊處爲最上。
(iv)舍住者,因爲沒有思處“願有情樂,或願其解脫痛苦,或願其不脫離所得的福及因爲於勝義中解脫苦與樂等的執取,所以他的心於勝義中是不存在執取之苦的。當他的心熟練了自自勝義中解脫苦樂等的執取和自勝義中不存在執取之苦而次第的超越識無邊處,專注其心於勝義中的無有識的自性存在之,則他的心不難進入於無識了。如是則舍爲無所有處的近依,更無過上,所以說舍以無所有處爲最上。
應知此四梵住是施布等十波羅密一切善法的圓滿者。因此四梵住即:一、爲求有情的利益;二、不堪有情的痛苦;叁、希望有情持續其殊勝的幸福;四、對一切有情以無偏無倚而起平等之心的摩诃薩(大士)。又因於此梵住中。
一、不作此人應施,此人不應施的分別而行爲一切有情的快樂之因的布施;
二、爲避免加害彼等一切有情而持戒;
叁、爲圓滿戒律而行出離;
四、爲了不愚癡於有情的有益無益而淨其慧;
五、爲有情的利益安樂而常勤精進;
六、以獲得最上的精進和勇猛而對有情的違犯行忍;
七、對於我要給你這些,我要替你做的允許決不破約而有信用;
八、爲彼等有情的利益安樂而作不變動的決意;
九、對諸有情以不變動之慈而施以恩惠;
由於舍而不希望報酬。如是能完成十波羅密等。【未完待續】
【注釋】
1、《法句》第184頌
2、《法句》第339頌
3、見巴利文學會版《增支部》第五卷第342頁。
刊載于《澳門佛教》24期
《四無量心的修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