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无量心的修习▪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天、一切人、一切堕恶道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此为七种行相。愿四方四隅上下方一切女人、一切男人、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天、一切人、一切堕恶道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此为十种行相十方遍满慈的解脱。修慈的功德有安眠不见恶梦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等。如魔王和提婆达多害佛时,佛以慈力调伏了他们。

  悲的修习

  希望修悲的人,当观察无悲的过患及有悲的功德而开始修悲。开始修悲者不应最初对爱的人等开始;因为初学者对爱的人当然是爱者,极爱的朋友当然是极爱之友,中立者当然是中立者,不爱者当然是不爱者,怨敌当然是怨敌者。对於异性及死者则永远不是悲的对象。

  在《分别论》中说:“云何与悲俱心一方遍满而住?譬如见一人遭遇逆境恶运而起悲愍,如是对一切有情而悲遍满”。是故最先若见任何可怜、丑恶、境遇极难、逆境、恶运、穷人、饥饿常有乞食之碗在前者,生在孤独堂中者,手足常集蛆虫者及作呻吟之声者,当生悲愍之想:“此等有情实在困苦!他们必须脱离这些苦厄才好“。若无这类人,应对那些受美食而步入刑场的作悲心观。思念”这个可怜者要被斩首了,他的每一步,都是挨近死亡。“对怨敌等亦应如修慈一样修除。其它行相如修慈中说,如叁种遍满的修习。若见或闻其遭遇眷属破坏生病及失财等任何灾难,而对他生起悲愍,纵无此等之失,亦因业而不能逃离轮回之苦,苦亦当对此点而生悲愍说“彼实苦痛”!既是生悲之後,当依於修慈的同样方法破除对自己、爱者、中立者、及怨敌的四人之间的界限,对被破坏界限的相数数修习多作,以慈中所说的同样方法由初叁禅或初四禅而增长其安止定。

  悲的力量能使敌人心柔意软和放弃

  恨和加害之心。但对於修悲是先悲愍敌人或是悲愍逆境者,《增部的义疏》和《分别论》的意见是不同的。觉音主张应由易至难的去修,依《分别论》中的顺序去行。

  悲以拔除有情之苦的行相为相,不堪忍他人之苦为味,不害为现起,见为苦所迫者的无所依怙为足处,害的止息为悲的成就,生忧则为悲者失败。

  修悲的目的是得毗钵舍那的乐和成就善趣,破除害或出离害。所以,若行悲愍而同时以手等去加古是不可能的。

  悲梵住有其近敌,即因忆念未得或得而失或变迁而起忧,或眼见不悦之色,念而起世俗之忧为其远敌,因见失败和悲同类。害是悲的远敌,不同类故。是故悲为多害者的清净道。

  喜的修习

  初修喜的人,不应对爱的人等开始。因为爱者当然是爱者,故不是喜的足处近因,至於中立者与怨敌更不必说了。异性与死者则绝对不是喜梵住的对象。

  但极爱的朋友为喜梵住的足处。即义疏中所说的最喜的密友。因为他是先笑而後说话的人,所以最初应对他而遍满;喜或者见到或闻到可爱的人充满幸福而喜悦,亦应喜悦地说:“此有情实在喜悦,多麽好啊!多麽愉快啊!”如《分别论》中说:“云何比丘遍满一切而住?譬如见一可爱可意之人而生喜悦,如是对一切有情而遍满喜”。

  如果他的密友或可爱的人,过去非常幸福,但现在已遭遇逆境恶运,则应忆念其过去的幸运状态,把取他过去有大财富,大眷属而常喜悦的行相而生。喜或者念他将来更得成功,而坐象肩、马背及乘金轿旅行,而取其未来的喜的行相而生喜。

  如果像前面修慈所说一样的对怨敌生起恨,亦修慈中的同样方法来寂灭他的,再对爱人中立人怨敌和自己之间以平等心破除界限,而对彼相数数修习多作,以初叁禅或四禅而增长其安止定。其它变化及行相和变化,以及功德,亦同慈的修习。

  舍的修习

  希望修习於舍的修习者,由於慈等已经获得了下叁禅或四禅,并已从熟练的第叁禅至五禅中的第四禅出定,及见前面慈悲喜叁者的过患——由於“愿彼等幸福”等而对有情与爱着作意相应故,

  恨与爱着接近故,喜相应粗故——又见舍的功德——自性寂静故,当舍之成为自然的中立者而生起舍。此後再对爱的人等而修舍。即所谓:“云何比丘以舍俱心遍满一方而住?譬如见一非可意非不可之人而成为舍,如是对一切有情以舍遍满”。是故依上述之法,先对中立者而生起舍,如是对爱者,对密友及怨敌而起舍。如是对爱者密友怨敌叁者与自己之间,以一切中立而破除界限,对那相数数修习多作。

  已作如是行者,得如地遍中所说的方法而生起第四禅。那末,在地遍中生起第叁禅的人,能否生起这第四禅呢?这是不可能生起的。何以故?遍业处及舍业处的所缘故。然而於慈等生起第叁禅的人则得生起这第四禅,因为所缘同故。

  其它变化及功德,如修慈中说四梵住中,慈为多恚者的清净道,悲为多害者的清净道,喜为多不乐者的清净道,舍为多贪者的净道,是故对诸有情有四种清净如理的作意。一、带来他人的利益,二、拔除他人的不利,叁、喜悦他人的幸福,四、以无关心。譬如母亲对於幼儿、病者、青年、自能谋生活者的四个儿子。对幼子希望其成长;对病者希望其病的痊愈;对青年希望其永久保持青年的幸福;对於能自谋生活者则没有甚麽关心。

  因此,欲修习此等四梵住者,第一须以维持利益的行相对诸有情而行慈;且慈有维持他人的利益的特相。第二若见闻若思和希望得利益的有情为苦所逼恼,当起拔除他们的苦恼而对他们行悲;悲有拔除他人的苦恼的行相为特相。第叁如是修习者若见希望得利益和布望拔除苦恼的彼等有情而获得成功,当以喜悦他们的幸福而对他们;且喜有喜悦他人幸福的特相。第四更无所作故当以称为舍置的中立态度而行估;且舍有维持中立的行相的特相。如此为慈等顺序。

  前叁梵住仅与初叁禅或初四禅有关,因彼与喜相应故。而舍梵住则属於第四禅或第五禅,因与舍相应故。

  (i)慈心解脱以清净解脱为最上。慈住者是不厌恶有情的。当他对有情熟练不厌恶,而专注其心於不厌恶的青等的遍净之色时则他的心进入那遍净色中而无因难了。

  (ii)悲住者,是对於为杖所击等的色相而观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危险。当他熟悉了色的危险,离去任何的地遍等,而专注其心於出离了色的处空之时,则他的心进入那虚空而无困难了。如是则悲为空无边处的近依,更无过上,所以说悲以空无边处为最上。

  (iii)喜住者,因为随观由於各种可喜的原因而生喜悦的有情的识而生起喜,所以他的心是非常的理解於识的时候,则他的心很容易的进入那识了。;如是喜为识无边处的近依,更无过上,所以喜以识无边处为最上。

  (iv)舍住者,因为没有思处“愿有情乐,或愿其解脱痛苦,或愿其不脱离所得的福及因为於胜义中解脱苦与乐等的执取,所以他的心於胜义中是不存在执取之苦的。当他的心熟练了自自胜义中解脱苦乐等的执取和自胜义中不存在执取之苦而次第的超越识无边处,专注其心於胜义中的无有识的自性存在之,则他的心不难进入於无识了。如是则舍为无所有处的近依,更无过上,所以说舍以无所有处为最上。

  应知此四梵住是施布等十波罗密一切善法的圆满者。因此四梵住即:一、为求有情的利益;二、不堪有情的痛苦;叁、希望有情持续其殊胜的幸福;四、对一切有情以无偏无倚而起平等之心的摩诃萨(大士)。又因於此梵住中。

  一、不作此人应施,此人不应施的分别而行为一切有情的快乐之因的布施;

  二、为避免加害彼等一切有情而持戒;

  叁、为圆满戒律而行出离;

  四、为了不愚痴於有情的有益无益而净其慧;

  五、为有情的利益安乐而常勤精进;

  六、以获得最上的精进和勇猛而对有情的违犯行忍;

  七、对於我要给你这些,我要替你做的允许决不破约而有信用;

  八、为彼等有情的利益安乐而作不变动的决意;

  九、对诸有情以不变动之慈而施以恩惠;

  由於舍而不希望报酬。如是能完成十波罗密等。【未完待续】

  【注释】

  1、《法句》第184颂

  2、《法句》第339颂

  3、见巴利文学会版《增支部》第五卷第342页。

  

  刊载于《澳门佛教》24期

  

  

《四无量心的修习》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定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