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学
圆慈法师
禅那(Dhyana)在中国
坐禅修定早就在於古印度人的一部人生活之中,依考古者的发现,在哈拉巴文化的石刻中,就显示人以坐禅的坐姿坐在树下;在释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之时,印度就有了如阿斯陀仙人的修道有成就者;太子出家後,六年苦行期间,曾参访了当时在苦行和参禅上最有成就的苦行禅师Alara Kalama和Uddaka Ramapputta,前者证得了无色界禅,後者证到了非想非非想禅。佛陀的时代在印度人学道求出离的沙门桠多,佛在《梵纲经》中提到了六十二家思想,在长部中比较确切的说到了六师学说。着名的如与佛齐名的Mahavira大雄亦名尼健连子所立之教,至今在印度仍有很多信众,此教以苦行禅之修习,有称其为禅那教的,另外那时还流行许多养生之道的瑜珈术以求长生。
以上所述显示了禅那,在印度是求出离者所倡导的修行途径。但是在此应该指出的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成佛,乃至他的所悟所觉之道与古印度禅无关,与当时流行的禅法无关,而实质上他对当时流行的禅法和禅法所引出的果,是十分不满足的;所以,他离开了Alara Kalama和Uddaka Ramapputta,去行自己的道、走自己的路。他到了尼连禅河岸边,在尼连禅河岸上菩提树下入座至十二月初八的明月之夜而大彻大悟,这期间乔达摩.悉达多所作的工作,外观上是在打坐,实际上是静虑参究四个问题,“诸苦”、“苦之因”、“苦之灭”、“灭苦之道”。他对参究和明了的内容,开始时在《初转*轮经》中有所透露,此後应人根机而为讲说,形成了叁乘教或五乘教。佛陀立教虽多,然其味唯一,即解脱味。如来所教的解脱之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但略说只有叁解脱门,或叁学。叁学是构成了佛法的中心,佛的教学不离戒学、定学和慧学,”开示众生,使悟入佛之知见。
《华严经》中说:“若有众生心下劣,为彼演说声闻行,若心明利乐辟支,则为彼说中乘道,若有慈悲乐饶益,为说菩萨所行事,若有最胜智慧心,则示如来无上法。”
《法华经》中说“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叁,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为说智慧故。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佛陀在世时,其弟子无不以修禅为主,因导师明了弟子根性,能依根性教导弟子,弟子依教奉行,速行利益;所以,世尊在世时得道者多。南北传的佛教徒皆承认,无人能与佛陀的智慧相比,在能力上亦无人能与佛相比。佛陀涅槃後,像佛陀那样的全能级大师不存在了,但是他一生的教学内容被弟子们记录下,有些并以师承的方式传诵下来了。以师传的方式传出的教学是有生命力的,因为这类的教学是有实际体验的,传授者走过他所传授或指导的路,他知道如何上路,知道道上风景,路途的长短,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策,目的地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如数家珍,了了分明;受法弟子,依师所授心法修行,能安达师所证境界;比如从人在一条路上学习驾车,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驾驶师,可传授他的一切驾驶知识,途中可遇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是学、如是承受、如是行、得如是利益。佛陀的时代从佛学法的人很多,那些学法的人依教实践从而得益,进而传法与学生,学生成了老师,再传法於学生,如此学修如此传授,如同农夫、果农等授农技於家子。依师承而传下的禅法,流传到南方佛国的较多,流传到中国的禅经不少,但有师承的禅法相对较少。
佛教禅的由定发慧,大致与固有儒教“静则生明”的大学之道,“静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有少分近似。禅那即静虑的意思。
自汉末一直到南北朝时,中国盛行安般诸小乘禅定,大乘的禅经早期有《达摩多罗禅经》和《坐禅叁昧经》,但其中亦杂有小乘的成分。後有念佛禅之念佛叁昧,般舟叁昧,观想念佛,菩提达摩所传之《楞伽经心印》,和《金刚经》之传承。六祖惠能为居士时,因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悟道,成为中国的第一维摩诘大士。接受祖衣,後於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被称为肉身菩萨,使金刚心印在中国流传极盛,得传者极多,使祖师禅一脉,人才辈出,使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其它禅法的传承如出入息法,天台大师有所领悟和传授;念佛禅源於印度,在中国相传的历史可追溯到道宣律师时代。近人念佛用心在求生净土,但是否能生极乐净土,决定於是否有“一心不乱”的定功,修法上有十六禅观等。唯识观的转识成智,华严的万法唯心观,皆有理上的存在,但今日的师承不明,如同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今何在?
如来禅与祖师禅之区分,具见於仰山慧寂之言语,仰山与香严智闲同在沩山灵佑门下,一日,香严说:“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而香严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中国禅宗相传出自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昔世尊在灵山会上,拈梵天所献之金罗花以示八万大众,众皆罔措,独迦叶者破颜微笑(会心的一笑),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付嘱於大迦叶”,此为禅宗建立之依据,以心传心之公案。据载《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此经多载帝王事佛请问,秘藏内府,外间不传,故人多疑其为可伪造,惟宋王荆公曾於内府见之,今收入《续藏经》。世尊付法与迦叶之事亦见於《涅槃经》中,如经中佛说:”我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佛的弟子中具足六神通者,得他心通者并非迦叶一人,佛心也许并非六通所之力所能了知的。佛陀曾经以手在林间拿起树叶,亦曾以手拿起大地上的土,但佛陀拈弄花并非常事,所以众人惊呀静观,迦叶微笑知佛有话要说;佛不说出谁人能知?尽管迦叶为禅宗初祖之说,不被南传佛教所接受,但承认他是佛之大弟之一,是苦行第一,是组织第一次结集佛陀教说之人。
迦叶以後的再传依《付法藏因缘传》所载是:阿难→商那和修→优波多→提多迦→弥遮迦→佛陀难提→佛陀密多→胁比丘→富那奢→马鸣菩萨→比罗比丘→龙树菩萨→迦那提婆→尊者罗骸侯罗→尊者僧伽难提→僧伽耶舍→鸠摩罗陀→夜多→婆修槃陀→摩奴罗→那夜→奢师子比丘→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为此禅法的第二十八代传人,是中国禅宗的初祖。梁.普通七年到南海,後至金陵见魏.孝明帝时。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回答:“并无功德。”又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又问:“如何是真功德?”
回答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因帝不领悟,知机不契,於孝明帝叁年离金陵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面壁期间,曾有僧人名叫神光的,立於雪中断臂求法的事情发生。这位求法的人便是中国的禅宗二祖慧可。
祖问慧可:“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说:“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则说:“觅心了不可得。”
说:“我与汝安心竟。”
初门下有得其皮以明了“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的道付禅师,得其肉以明“一见更不再见”的比丘尼总持,得其骨以明了“无一法可得”的道育,得其髓依位而立的慧可。并授慧可袈裟以表法信,授《楞伽经》四卷以示如来心地要门。并说一偈:“吾本来此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说“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定宗......旨二百年後,衣止不传。”
据说,达摩以理入与行入二门教学。理入门,即明无自他凡圣之别的性,凝住壁观,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是名理入。行入门有四种:一、报怨行:修道遇有苦厄的时候,当念此是业报,是我宿世所作业因,现在应当安心忍受,不生憎厌。二、随缘行:遇有顺境,无所贪着,缘尽归无,何喜之有?因此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谓得之不喜失之忧)。叁、无所求行:就是对於间的一切无所求,因为叁界都是苦的。四、称法行:即称法性之理而行。此四种入行,万行同摄,亦与理入无碍。此依高僧传说。
*二祖慧可在教学时曾说: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觉是真珠。”有位向居士来见他说:“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可以达摩的家风说:“将罪来!与汝忏。”
居士静了半天说:“觅罪不可得!”
可便说:“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居士说:“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是心是僧,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居士深有所悟的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後来向居士依二出家,取名僧灿。二付法於僧灿,传法偈为:“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此种契悟不依经教的禅而得。
此後慧可付法与僧粲→道信→弘忍→慧能。慧能门下悟道者众,使中国禅风兴隆。四祖道信门下另有悟道者牛头山法融禅师,门风颇盛,世称牛头禅。诸言行语句皆载於《传灯录》。
*叁祖僧粲隐居於皖公山时,一日有位十四岁的沙弥道信来向他求解脱法门,叁问沙弥:“谁缚汝?”沙弥说:“无人缚。”於是他就提醒似地说:“何更求解脱?”道信於言下大悟。後叁付衣法与道信,传法偈为:“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叁留下的文献主要是《信心铭》,文中说“至道无难,唯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有顺逆!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以示悟心禅意。…
《定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