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之法·選釋之一

  修習之法·選釋之一

  圓慈法師

  一、地遍修習

  飯食已竟,略事休息,安坐於寂靜之處,而取於人爲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須有限而非無限的,有際而非無際的,有周而非無周的,有邊而非無邊的,如米篩或升那樣大。彼即作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己,見於相之功德,作珍寶想,於心尊重。喜愛,集結其心於所緣之相:“`我今以此行道,誠將脫離老死。'於是彼離諸欲具證初禅。”  *若人於過去世曾於佛教中或出家的仙人處而出家,曾於地遍中生起四種與五禅的,如這樣具有宿世福因的人,則於自然之地,如耕地打谷場等處而得現起於相。如曼羅迦長老一樣,因看見耕地,即現起與耕地一樣的相。他增長了彼相,得五種禅,依於此禅而建立毗缽舍那(觀)證阿羅漢果。

  *若人無過去世的因緣者,則應依阿所學的業處規定而修習。他應取恒河之泥或如黎明之色的土作遍;不應以青、黃、赤、白的混合土作遍,亦不宜取青、黃、赤、白之色的土作遍。

  *【作地遍】不應在人行走之處作遍;當在邊隅隱蔽之處,或山窟或茅庵中而作可移動的或固定的遍。(1)可移動的遍的作法:作一大的框架,再以大小同形的布(或皮革、或席片)固定在框面上。以細泥塗在布面上,再在上面塗以清淨的黎明色的泥,使它成爲一個直徑爲一張手又四指長的圓形,狀如鑼鼓面一樣的平坦。這便是可移動的人爲的地遍。但在習法時,應當將它放置在地上觀看。(2)人爲的固定地遍,其作法是:先打諸樁於地中,然後以蔓草標織起來,作成蓮蓬那樣的圓形,先塗細泥於臺面;再在上面塗以清淨的黎明色的泥,使它成爲一個直徑爲一張手又四指長的圓形,狀如鑼鼓面一樣的平坦。

  【修習地遍法】先將其處所掃除,然後去沐浴回來,在離遍的圓相(曼陀羅)二肘半以內處,敷設一個高爲一張手又四指的好墊坐位而坐,心中生起離欲及一切苦的方便出要禅的希求,隨念於佛法僧之德而生喜悅想:“此乃一切諸佛,辟支佛,聲聞所實行的出要之道;”對此行道而生尊重想:“誠然以此行道,我將享受遠離之樂,”發精進心,(1)當開中庸之兩眼取相修習。若眼睛張得太大則未免疲累,而且曼陀羅(圓相)過於明顯,則其相不能現起。如果開得太小,而曼陀羅明了,心亦沈,如是則相亦難現起。是故如見鏡中的像,當開中庸的兩眼而取於相修習。(2)不要觀察曼陀羅的色澤,亦勿於(地的)特相(堅硬)作意。稱念“巴脫唯,巴脫唯(地,地)”而修習。應當有時開眼而視,有時閉眼而置於心。宜至取相未曾現起,則百度,千度,乃至更多,當以同樣的方法修習。(3)如是修習,直至閉眼而置於心,其相亦來現於心中猶如開眼之時相同,此時名爲“取相”生起。(4)取相生起之後,則不必坐在彼處,可進入自己的住處而修習。如果幼稚的定,因爲某種原故而消逝了,當即去遍的地方而取其相回來。,安坐修習,數數專注思維。如是修習,諸“蓋”次第鎮伏,止息煩惱,以近行定等持於心,則“似相”生起。

  *“取相”和“似相”的不同:(1)於“取相”中得知遍的過失;而於“似相”則摧破取相而出,猶如從口袋裏取出明鏡,如洗得很乾淨的貝殼,如出雲翳的滿月,顯得極其清淨,實強百千倍於“取相。”(2)“似相”無色亦無形;如果有色有形,則爲眼所識粗而觸發於(生住滅或無常苦無我)叁相。得似相者實不如是,只是一位得定者所顯現的行相,是從想而生的。自從似相生起之,即鎮伏他的煩惱,以近行定而等持其心。

  *“近行定亦稱近行地,以舍斷諸蓋而等持於心;安止定即安止地或護得地,則以諸支1現前而等持於心。”得近行定者,其心有以相爲所緣有時墮於有分,因諸支不強固未生強力故;譬如幼兒學站立,時有跌倒。得安止定者,其心一時斷絕有分,諸支強固有強力故,可以日夜持續,因有善的速行次第作用;譬如有力之人,從坐而起,可以整天的站立。

  【護持禅心】與近行定共同生起的似相,是很不容易生起的。若能於同一跏趺坐禅之時,而增長似相得達於安止定,是很好的;如若不能,則應以不放逸而護其似相。守護的方法有七個方面:

  i)

  住所-若住在那裏未生起之相而不生起,或已生起之相而亡失,未得顯現之念而不顯現,未得等持之心而不等持,當知這是不適當的住所。如住在那裏能使似相生起而得堅固、念能顯現、心得等持,此爲適當的住處。此爲擇地利以護持禅心。

  ii)行境-所在地帶環境,應爲可以步行而容易獲得足夠食物之處。

  iii)談話-爲護持似相令其不失故,應遠離叁十二種無利於禅心的談論。即使是佛所論可的十論事亦應適度而說。

  iv)做人-不做那種無利於禅心談論的人;應足具戒等之得的人,此能使未得等持之心而得等持,或已得等持之心而得堅固。此爲守護禅心。

  v)食物-某些食物對一些人是不利的;有人以甘的爲適合,有的以酸的爲適合,爲護禅心故,當食適合自己的食品,並應以適量爲當。

  vi)時節-有人適於冷,有的適於熱;當知何種時節溫度能使未得等持之心而得等持,已得等持之心而更堅固,此爲護持。

  vii)威儀-有些人以經行爲適合,或者以臥立坐等的任何一種爲適合。當試驗以獲得那種能使未得等持之而得等持,已得等持之心而更得堅固的爲適當。若人能受用其適當者以道,常常受用於似相的人,則不久之後,便可得安止定。

  如果這樣行道的人仍然不得安止定,他應該采取內調順來得安止定,辦法是成就一種“安止善巧”。安止善巧共有十種,如何選用和如何成就安止善巧見於《清淨道論》i。其中有令信等諸根平等不偏,令擇法等覺支適時而生起等。此不細述。

  【安止定的規定】意向於相而行道:他想“我今將成安止定了”。便間斷了有有分心(有其它分別的心),以念於“地地”的勤修,以同樣的地遍爲所緣,而生起意門轉向心(謂得地遍似相,以意取相轉爲心境)。此後對於同樣的所緣境上(指似相),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成爲安止定。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的一念爲色界心;余者都爲欲界的心,但有較強於自然心的尋伺喜樂和心一境性的心。又爲安止的准備工作亦名爲遍作,近於安止或行於安止,故亦稱爲近行;先隨順於遍作,後隨順於安止,故亦名爲隨順。廣說見《清淨道論》。

  其次,此安止定僅一刹那心而已。一刹那之後,便落於有分了,自此又爲觀察於禅的轉向心,而斷絕了有分;以後便成爲禅的觀察。“尋、伺、喜、樂和心一境性此五支生起之時,即名爲禅的生起”。“尋令心專注所緣,而伺繼續思維,由於尋伺心不散亂而成就加行,由於加行的成就而生喜的喜悅以及樂的增長;由於這些專注,繼續,喜悅,增長的助益一境性,則使與其它的相應法俱的此心,得於同一所緣中保持平等正直。是故當尋、伺、喜、樂和心一境性的五支生起,名爲五支具備,當此五支生起之時,即名爲禅的生起。”

  關於喜樂,歡喜爲喜。彼以喜愛爲相。身心喜悅爲味,或充滿喜悅爲味。雀躍爲現起。喜有五種:小喜能使身上的毫毛豎起刹那喜如同電光刹那刹那而起。繼起喜如同海岸的波浪,於身上數數現起而消逝。踴躍喜是很強的,踴躍其身,可達到踴入空中的程度。遍滿喜生起之時,展至全身,如吹脹了的氣泡,亦如給水流注入的山窟似的充滿。五種喜到了成熟之時,則身輕安及心輕安二種輕安成就。輕安到了成熟之時,則身心二種樂成就。樂成熟時,則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叁種叁摩地成就。安止定的根本增長而與定相應者爲遍滿;當知在這裏說的喜即遍滿喜的意思。樂可樂的爲樂,即善能吞沒或掘除身心的苦惱爲樂。彼以愉悅爲相。諸相應法的增長爲味(作用)。助益諸相應法爲現起(現狀)。

  喜爲行蘊所攝,樂爲受蘊所攝;有喜必有樂,有樂不必有喜。對於樂的所緣而獲得滿足爲喜,去享受獲得了的滋味爲樂。因某些禅中有喜樂,故有禅的喜和禅的樂。

  【證得地遍的禅】因爲思維所緣或燒盡五蓋故爲禅。以地的曼陀羅(圓輪)爲一切之義而稱地遍。依於地的曼陀羅所得的相及依於此相所得的禅也是地遍。當知這是以後者之義爲地遍的禅。依於後者而稱證得地遍的初禅。

  初禅的進展(1)行相的把握:得初禅者當把握“吃這樣的食品,親近這樣的人,在這樣的住所,用這樣的威儀;如是當他的初禅消失之時,則於那些成就的行相而令初禅再生起。或於不甚熟練的初禅而數數熟練,可得安止。”

  初禅的進展(2)障礙法的淨化:因爲把握和取於相及再於彼等行相成就者,僅是安止定(一刹那)的成就,不是長久的,若能善於淨化定的障礙法,則得長久繼續。這就是:以觀察欲的過失等而善鎮伏於愛欲,以身輕安而善作靜止於身的粗重,以勤界作意等而善除去沈睡眠,以奢摩他(觀)相的作意等而善除掉舉惡作,對於其它定的障礙法亦善清淨,如此入定,則如蜂入善淨的窩,亦如王入善淨的花園一般,他可以終日安於定中。

  初禅的進展(3)似相增大:欲求熟練安止定的人,必須清淨諸障礙法而入定,必須以廣大心修習及增長既得的似相。似相的增長有二地──近行地和安止地。即已達近行的亦得增大似相,或已達安止的亦得增大似相,於此二處的一處中必須增大。總之他必須增大既得的似相。增大的方法如下:

  如農夫耕田地,先用犁劃一界限,然後在其所劃的區域內耕之,修增大地遍似相者,應該以意劃一區域以增大他已得之似相。不應沒有區域的增大。可先次第劃定增大區域爲一指,二指,叁指,四指的量,然後應依照其區域而增大。自此以後則以劃定一張手,一肘,一庭院,一屋,一寺的界限及一村,一城,一地區,一國土,一海的界限而增大,或者更加大。依此方法區劃其相,增大至輪圍山的境界,或者更加…

《修習之法·選釋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