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之法·选释之一

  修习之法·选释之一

  圆慈法师

  一、地遍修习

  饭食已竟,略事休息,安坐於寂静之处,而取於人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须有限而非无限的,有际而非无际的,有周而非无周的,有边而非无边的,如米筛或升那样大。彼即作善取,善忆持,善坚定於彼相,善取,善忆持,善坚定於彼相己,见於相之功德,作珍宝想,於心尊重。喜爱,集结其心於所缘之相:“`我今以此行道,诚将脱离老死。'於是彼离诸欲具证初禅。”  *若人於过去世曾於佛教中或出家的仙人处而出家,曾於地遍中生起四种与五禅的,如这样具有宿世福因的人,则於自然之地,如耕地打谷场等处而得现起於相。如曼罗迦长老一样,因看见耕地,即现起与耕地一样的相。他增长了彼相,得五种禅,依於此禅而建立毗钵舍那(观)证阿罗汉果。

  *若人无过去世的因缘者,则应依阿所学的业处规定而修习。他应取恒河之泥或如黎明之色的土作遍;不应以青、黄、赤、白的混合土作遍,亦不宜取青、黄、赤、白之色的土作遍。

  *【作地遍】不应在人行走之处作遍;当在边隅隐蔽之处,或山窟或茅庵中而作可移动的或固定的遍。(1)可移动的遍的作法:作一大的框架,再以大小同形的布(或皮革、或席片)固定在框面上。以细泥涂在布面上,再在上面涂以清净的黎明色的泥,使它成为一个直径为一张手又四指长的圆形,状如锣鼓面一样的平坦。这便是可移动的人为的地遍。但在习法时,应当将它放置在地上观看。(2)人为的固定地遍,其作法是:先打诸桩於地中,然後以蔓草标织起来,作成莲蓬那样的圆形,先涂细泥於台面;再在上面涂以清净的黎明色的泥,使它成为一个直径为一张手又四指长的圆形,状如锣鼓面一样的平坦。

  【修习地遍法】先将其处所扫除,然後去沐浴回来,在离遍的圆相(曼陀罗)二肘半以内处,敷设一个高为一张手又四指的好垫坐位而坐,心中生起离欲及一切苦的方便出要禅的希求,随念於佛法僧之德而生喜悦想:“此乃一切诸佛,辟支佛,声闻所实行的出要之道;”对此行道而生尊重想:“诚然以此行道,我将享受远离之乐,”发精进心,(1)当开中庸之两眼取相修习。若眼睛张得太大则未免疲累,而且曼陀罗(圆相)过於明显,则其相不能现起。如果开得太小,而曼陀罗明了,心亦沉,如是则相亦难现起。是故如见镜中的像,当开中庸的两眼而取於相修习。(2)不要观察曼陀罗的色泽,亦勿於(地的)特相(坚硬)作意。称念“巴脱唯,巴脱唯(地,地)”而修习。应当有时开眼而视,有时闭眼而置於心。宜至取相未曾现起,则百度,千度,乃至更多,当以同样的方法修习。(3)如是修习,直至闭眼而置於心,其相亦来现於心中犹如开眼之时相同,此时名为“取相”生起。(4)取相生起之後,则不必坐在彼处,可进入自己的住处而修习。如果幼稚的定,因为某种原故而消逝了,当即去遍的地方而取其相回来。,安坐修习,数数专注思维。如是修习,诸“盖”次第镇伏,止息烦恼,以近行定等持於心,则“似相”生起。

  *“取相”和“似相”的不同:(1)於“取相”中得知遍的过失;而於“似相”则摧破取相而出,犹如从口袋里取出明镜,如洗得很乾净的贝壳,如出云翳的满月,显得极其清净,实强百千倍於“取相。”(2)“似相”无色亦无形;如果有色有形,则为眼所识粗而触发於(生住灭或无常苦无我)三相。得似相者实不如是,只是一位得定者所显现的行相,是从想而生的。自从似相生起之,即镇伏他的烦恼,以近行定而等持其心。

  *“近行定亦称近行地,以舍断诸盖而等持於心;安止定即安止地或护得地,则以诸支1现前而等持於心。”得近行定者,其心有以相为所缘有时堕於有分,因诸支不强固未生强力故;譬如幼儿学站立,时有跌倒。得安止定者,其心一时断绝有分,诸支强固有强力故,可以日夜持续,因有善的速行次第作用;譬如有力之人,从坐而起,可以整天的站立。

  【护持禅心】与近行定共同生起的似相,是很不容易生起的。若能於同一跏趺坐禅之时,而增长似相得达於安止定,是很好的;如若不能,则应以不放逸而护其似相。守护的方法有七个方面:

  i)

  住所-若住在那里未生起之相而不生起,或已生起之相而亡失,未得显现之念而不显现,未得等持之心而不等持,当知这是不适当的住所。如住在那里能使似相生起而得坚固、念能显现、心得等持,此为适当的住处。此为择地利以护持禅心。

  ii)行境-所在地带环境,应为可以步行而容易获得足够食物之处。

  iii)谈话-为护持似相令其不失故,应远离三十二种无利於禅心的谈论。即使是佛所论可的十论事亦应适度而说。

  iv)做人-不做那种无利於禅心谈论的人;应足具戒等之得的人,此能使未得等持之心而得等持,或已得等持之心而得坚固。此为守护禅心。

  v)食物-某些食物对一些人是不利的;有人以甘的为适合,有的以酸的为适合,为护禅心故,当食适合自己的食品,并应以适量为当。

  vi)时节-有人适於冷,有的适於热;当知何种时节温度能使未得等持之心而得等持,已得等持之心而更坚固,此为护持。

  vii)威仪-有些人以经行为适合,或者以卧立坐等的任何一种为适合。当试验以获得那种能使未得等持之而得等持,已得等持之心而更得坚固的为适当。若人能受用其适当者以道,常常受用於似相的人,则不久之後,便可得安止定。

  如果这样行道的人仍然不得安止定,他应该采取内调顺来得安止定,办法是成就一种“安止善巧”。安止善巧共有十种,如何选用和如何成就安止善巧见於《清净道论》i。其中有令信等诸根平等不偏,令择法等觉支适时而生起等。此不细述。

  【安止定的规定】意向於相而行道:他想“我今将成安止定了”。便间断了有有分心(有其它分别的心),以念於“地地”的勤修,以同样的地遍为所缘,而生起意门转向心(谓得地遍似相,以意取相转为心境)。此後对於同样的所缘境上(指似相),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成为安止定。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的一念为色界心;余者都为欲界的心,但有较强於自然心的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的心。又为安止的准备工作亦名为遍作,近於安止或行於安止,故亦称为近行;先随顺於遍作,後随顺於安止,故亦名为随顺。广说见《清净道论》。

  其次,此安止定仅一刹那心而已。一刹那之後,便落於有分了,自此又为观察於禅的转向心,而断绝了有分;以後便成为禅的观察。“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此五支生起之时,即名为禅的生起”。“寻令心专注所缘,而伺继续思维,由於寻伺心不散乱而成就加行,由於加行的成就而生喜的喜悦以及乐的增长;由於这些专注,继续,喜悦,增长的助益一境性,则使与其它的相应法俱的此心,得於同一所缘中保持平等正直。是故当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的五支生起,名为五支具备,当此五支生起之时,即名为禅的生起。”

  关於喜乐,欢喜为喜。彼以喜爱为相。身心喜悦为味,或充满喜悦为味。雀跃为现起。喜有五种:小喜能使身上的毫毛竖起刹那喜如同电光刹那刹那而起。继起喜如同海岸的波浪,於身上数数现起而消逝。踊跃喜是很强的,踊跃其身,可达到踊入空中的程度。遍满喜生起之时,展至全身,如吹胀了的气泡,亦如给水流注入的山窟似的充满。五种喜到了成熟之时,则身轻安及心轻安二种轻安成就。轻安到了成熟之时,则身心二种乐成就。乐成熟时,则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三种三摩地成就。安止定的根本增长而与定相应者为遍满;当知在这里说的喜即遍满喜的意思。乐可乐的为乐,即善能吞没或掘除身心的苦恼为乐。彼以愉悦为相。诸相应法的增长为味(作用)。助益诸相应法为现起(现状)。

  喜为行蕴所摄,乐为受蕴所摄;有喜必有乐,有乐不必有喜。对於乐的所缘而获得满足为喜,去享受获得了的滋味为乐。因某些禅中有喜乐,故有禅的喜和禅的乐。

  【证得地遍的禅】因为思维所缘或烧尽五盖故为禅。以地的曼陀罗(圆轮)为一切之义而称地遍。依於地的曼陀罗所得的相及依於此相所得的禅也是地遍。当知这是以後者之义为地遍的禅。依於後者而称证得地遍的初禅。

  初禅的进展(1)行相的把握:得初禅者当把握“吃这样的食品,亲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住所,用这样的威仪;如是当他的初禅消失之时,则於那些成就的行相而令初禅再生起。或於不甚熟练的初禅而数数熟练,可得安止。”

  初禅的进展(2)障碍法的净化:因为把握和取於相及再於彼等行相成就者,仅是安止定(一刹那)的成就,不是长久的,若能善於净化定的障碍法,则得长久继续。这就是:以观察欲的过失等而善镇伏於爱欲,以身轻安而善作静止於身的粗重,以勤界作意等而善除去沉睡眠,以奢摩他(观)相的作意等而善除掉举恶作,对於其它定的障碍法亦善清净,如此入定,则如蜂入善净的窝,亦如王入善净的花园一般,他可以终日安於定中。

  初禅的进展(3)似相增大:欲求熟练安止定的人,必须清净诸障碍法而入定,必须以广大心修习及增长既得的似相。似相的增长有二地──近行地和安止地。即已达近行的亦得增大似相,或已达安止的亦得增大似相,於此二处的一处中必须增大。总之他必须增大既得的似相。增大的方法如下:

  如农夫耕田地,先用犁划一界限,然後在其所划的区域内耕之,修增大地遍似相者,应该以意划一区域以增大他已得之似相。不应没有区域的增大。可先次第划定增大区域为一指,二指,三指,四指的量,然後应依照其区域而增大。自此以後则以划定一张手,一肘,一庭院,一屋,一寺的界限及一村,一城,一地区,一国土,一海的界限而增大,或者更加大。依此方法区划其相,增大至轮围山的境界,或者更加…

《修习之法·选释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