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93▪P2

  ..續本文上一頁頂代表無相,也代表大悲心,代表善護一切衆生的福德,傘蓋能護佑一切衆生,四大天王常護佑衆生。爲什麼能常護佑衆生呢?他這個神通來自于何方呢?來自于無相,只要無相就能得到。在此世界聞金剛經到叁十叁天,做大梵天王一點問題也沒有,爲什麼呢?無相之報最起碼在叁十叁天,獲得大果報;爲什麼呢?聞到金剛經的果德,就是虛空般的功德供養佛作布施還不如聞金剛經的一念啊!何況你聞而後思,思而後持呢?何況實相相應呢?爲什麼呢?因無相故,無相得如此神通自在福德,這樣不可思議境界。所有得大相的人,一定是跟這個善相相應的,有德的人一定是跟無相相應的,越是有德的人越是無相,越是無相德越大,所以我們不要注重相上的執著,一定要注重無相,從我們學佛的角度上面,一定要了解這個法是怎麼得來的。所以聞金剛經是最現實不過了。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受:聞的意思,信的意思;持即思維意,不但你讀誦還爲他人說:說什麼呢?實在是無說之說,棄此妄念取如來之見,以如來之心會如來之體;因衆生本如來故,以如來之心會如來之體,無說之說;這個叫真說。如果不是這樣說,那就不叫聞說受持了,因爲受是聞信是相信的意思,持是思維與實相相應。後面講讀誦,如是觀察,信心不逆不違背般若之義,爲他人說。怎麼樣的爲他人說呢?如如不動。什麼叫如如不動呢?就是爲他人說。你現在的觀察與實相相應,實相就是衆生就是諸佛,這是相應的,所以文字起觀照生實相,實相他沒有次第的。文字觀照生實相的過程之中,大智慧者如果你是利根之人,聞金剛經如是觀照的話,實相很快就現前了,即使德沒現前心上德現前亦可。像六祖大師現生雖然不如佛叁十二相好,但是他這一念心相應都不可思議啊,所以成爲一代祖師。我們若不能夠與此相應,“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啊;也就是說我們還是有業障的,但也不能老是住在業障上面,要住在無住心裏面,他能夠滅我們的業障;你講業障又不消業,那不是麻煩事嗎?怎麼消業呢?如如不動。觀照實相,不但你業障可以消滅掉,你還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這個地方講如來體。于意雲何,就是問須菩提,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如來無所來無所去,若還有度衆生,那不是有念嗎?有這個念不是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嗎?如來要度衆生的話,他肯定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現前,所以勸須菩提“莫作是念”。前面我們講過,如來無取無舍,無取衆生之妄,無舍衆生之真,如來者無非是顯如來相,顯如來相就是顯衆生相,顯衆生相,衆生本來就是如來,哪有什麼衆生可度呢?無非是製止于妄,莫作是念莫作是念就是止住,如來出世只是止于衆生的妄而已,並不是說我要來度你,我有什麼法給你說,因爲你本來就是佛,有沒有妄念存在呢?

  水裏的月亮實在是不存在的,其實衆生一點都沒有失,因爲衆生在化身土裏面,報身跟法身本身就具足了,只要一念回光,當體即是。只是我們不知道,而眼耳鼻舌身意不斷的向外尋找。“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衆生即是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如果有衆生可度,你首先境裏有衆生可取,不是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嗎?有我人衆生壽者的話,不是有五蘊生起嗎?那四相都起來了。如來是無住之體,是無取無舍如來的實相,有如來度者跟實相是不相應的。

  爲什麼呢?五蘊是妄體,成就我故,如來怎麼有五蘊魔生起呢?有五蘊魔生起,那不就叫衆生嗎?有五蘊魔生起則生對立,如來怎麼有對立呢?如來一切相無住則生一切相,一切法界的相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相是如來無住之體,則色聲香味觸法圓滿故,色聲香味觸法圓滿故本身就安住一切衆生,每個衆生都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所以如來法身是無住,如來報身色聲香味觸法,成就衆生的一念就是衆生所有的相。因爲衆生有五蘊生起,所以後面講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這裏面也就是告訴我們,在世間行走的時候,應該如是觀察,度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就是沒有衆生可度,沒有執著這個體;但是要度一切衆生自然而度,如來度衆生實在是沒有度,沒有度而自度。

  現在衆生現這個相,無非是有住之心,實在是無住之心,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衆生之體。衆生離開色嗎,離開聲嗎?除了色聲香味觸法,除了四大體緣和,除了真空妙有,還有別的嗎?把真空去掉,把緣起去掉,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了,把四大去掉,四相沒有了,這個都沒有了,衆生在哪裏呢?五蘊在哪裏安立呢?五蘊實在是沒有體的,是個幻體,從來沒有過的東西。所以佛見衆生,實在是沒有見到任何一個衆生存在,沒有衆生體,但是如來安住在那個地方,你說如來沒有見到衆生,但是每個衆生都住在那裏,所以自然在度衆生,每個衆生自然度。說法也好,跟衆生講法也好,實在是完全是開衆生覺悟之路。覺迷只在一念之間,不管釋迦牟尼佛怎麼講法,覺裏面實在是沒有法。你仔細看一看,仔細想一想,覺了以後有沒有法?你把你這個色聲香味觸法變成無住之體以後,無住是法身,色聲香味觸法是平等相,那個我的五蘊就分散掉了,你變成智了,覺了你就跟法身報身化身跟如來體是一不是二了;哪有你度呢?自己也沒有感覺到自己度,覺了,就是佛。迷了就是凡。

  所以聖凡同住,聖跟凡實在是同住一體的,聖凡不可得故,沒有一個單獨的聖可得,也沒有一個單獨的凡夫可得。覺者一聖全聖,迷者一凡全凡;我們現在迷了,大家都是凡夫,但是覺的體並不失,在覺的時候大家都是佛,一覺就全部覺,一迷就全部迷。凡跟聖是對立的,全聖哪有凡可得;全凡又哪有聖可立呢?所以聖凡雖然在一塊,其實都只是我們心中文字的執著而已;事實上他的這個體一悟即佛,悟者即佛,迷者即凡;就是這個道理。不管你在此世界怎麼辯論法,當你悟到此時,中間還有凡可立嗎?實在是中間沒有任何東西安立;十方諸佛也好,十方菩薩也好,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也好,實在是沒有可立。如果你要是有衆生可度的話,你還有一個獨立的衆生可度,那不是直接跟衆生分開來了嗎,就麻煩了。因爲衆生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如來無住之相,就是你無住之心就是法身,心跟衆生的心是合一的,所以中間沒有佛衆生的。

  所以“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這是告訴須菩提,實在是沒有聖凡可得。如來說有我者,有我的這個體即是非有我,因爲我就是你你就是他,法界是一體的,哪有個獨立的我存在呢?實在是沒有我的這個念,則非有我。不知道佛就在你的當下。如來不離無住,如來不離法相,如來不離真如究竟之證,當體就是真如;不離究竟的覺就是無爲,不離究竟如來相就是不取不舍,不取衆生妄心,只要你妄心不取,就是如來,就是實相現前。你覺了就是究竟覺,究竟覺就是無爲;以無爲會于如來就是真如來,就是如來體。是故,凡夫之人以爲對立,有佛可證,有菩薩可求,有衆生可度,他必然生起有我之心。凡夫以爲有我,所以如來說有我則非有我,講“有我”的這個體無非是指實相故,“非有我”指不住之意,因爲如來不離名故,不離名實在是說那個實相,但凡夫之人聽到講我的時候,會認爲你不是也有我,有我執嗎?在此世界很多人都是這樣說的,我們稍微做點事,人家就會說你有我執啊。像文殊菩薩說法照大師,善財龍女在你缽裏現身的時候,爲什麼不告訴別人,這裏有無上的大法義啊。法照大師說“我怕別人說我說境”,怕人家罵我造口業;文殊菩薩說我在五臺山現清涼地琉璃世界,很多人講那是土木山河,難道我是爲了顯我個人的境界嗎?難道我還有我執嗎,有面子嗎?就是說別人家說你沒有關系,你自己明了就可以了;如來說我是爲了表達實相,凡夫之人以爲如來有我。凡夫者如來說非凡夫,因爲衆生有凡夫的執著,認爲我是凡夫,你是佛,變成執著。以爲師父啊你很偉大啊,其實我們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通達般若之後,我坐在上面,你坐在下面,到底是哪個坐在上面,哪個坐在下面呢?從般若裏面講,我們大家有什麼區別呢?實在是沒有區別,如果你要是認爲有區別的話,好像我說的般若與你心裏的般若不相應一樣;所以般若是一體不二的,如果非要把般若與衆生分開來,另外一個獨立的般若體存在,這就是凡夫之見。但是凡夫之人實在是沒有凡夫,凡是到如來說非凡夫的時候都是名爲凡夫,只因爲你妄了,其實你就是如來,就是究竟覺就是真如。這裏面不講我們就是佛,講什麼呢?如來體,真如體,說實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覺。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這裏面很巧妙,我們一般人會想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大家會怎麼想?會說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這後面不是說了嗎:“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難道轉輪聖王就是佛嗎?我們衆生聞到以後就認爲,噢叁十二相不是如來體,既然不是如來體不應該執著,這個想法又是錯誤的;因爲須菩提在前面已經悟了,他已經了解了,所以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觀如來:不是觀一般人不是觀叁十二相,是觀如來,如來是實相。叁十二相難道與如來叁十二相有違背嗎?沒有違背。如果沒有違背的話,那就無取無舍,如來無取妄體即衆生的妄執;無舍于相于真,無舍我們現在這個相的體,證明叁十二相確實就是如來相,包括法界都是如來相,如來相就是無執而已,無有執著而已,是讓衆生不要有執著,並不是說叁十二相不是。須菩提言:“如是如是”,爲什麼二個“如是”呢?第一個如是是如來體,第二個如是是叁十二相體,叁十二相體是須菩提所證,如來體是法界實體,法界本來如是,叁十二相于無住是相應的,因爲無住就是叁十二相叁十二相就是無住,叁十二相是化身相是我們衆生叁十二相。因爲衆生執著于叁十二相,不了知叁十二相是無住體無所得,如果我無住身心就是叁十二相。故須菩提悟到“如是如是”即如是無住體是叁十二相。後面須菩提說我已經明了了,已經了知了叁十二相即是如是,如是就是叁十二相;叁十二相就是無住,無住就是叁十二相,故名如來。所以以叁十二相如是如是的心來觀察叁十二相就是觀如來。後面:“佛言”,須菩提說這個話的時候,講如是如是,證明他會于如來之意。釋迦牟尼佛再講解一下“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如代表著須菩提如是實達,我解就是我已經明了了,如來所說之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應以,就是不應該單獨的以叁十二相,來觀察這是如來;應該以無住心就是如是如是心來觀察如來,那個心才是對的。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確實是如來化身的圓滿體。

  所以“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從見上來講的,見就是念--我們的念頭,不管你是有住無住,只要你心中有對立的念,都是爲邪見。有念必能所俱生,這裏講見如來的體,本身是說以無住相的體,以離念離相的體,如果你一見就生念頭,只要有這個念頭出來不管你是有住無住,因念頭本身就是對立産生的,即爲邪見。現在人修行把金剛經看了多少遍爲什麼不相應呢?什麼“若以色見我”他也可以說出來,但觀察他的行爲不是這樣的,他不是真的不用“色”,是念頭裏面的,這個念頭裏的“若以色見我”自然也能獲得一種清淨,但它畢竟還是個念。徹底的無念,離念就是如如不動的體,就是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裏面說到:能念和所念,能念的見和所念的這個色,有住無住只要有念都是錯誤的,爲什麼呢?此色是我法界故,一切法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攝一切衆生故;無住是我佛心是我無住之心,是一切衆生心,一切衆生心是我心。你一定要感受到不斷地觀察,你要感受到色聲香味觸法和你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它是一體的,一切衆生是一體的,實在是沒有衆生。上沒有佛,無住體就是,下沒有衆生,中間沒有一個衆生可度,這個體裏面才是個真實的。這個對立的相上不住啊,那個不住啊,那個念頭裏面有個獨立的我存在,哪你就閉著眼睛不動吧,那你跟阿羅漢相應了,爲什麼呢?因色無住故你心清淨,因香無住故你心清淨,你這樣人我空住阿羅漢去了,這不就麻煩了。有人看到金剛經之後,確實也獲得一種清淨,但是這種清淨畢竟是阿羅漢的體上面。應以大乘善信、大乘善法:“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離念離相的體,知道吧。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9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