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顶代表无相,也代表大悲心,代表善护一切众生的福德,伞盖能护佑一切众生,四大天王常护佑众生。为什么能常护佑众生呢?他这个神通来自于何方呢?来自于无相,只要无相就能得到。在此世界闻金刚经到三十三天,做大梵天王一点问题也没有,为什么呢?无相之报最起码在三十三天,获得大果报;为什么呢?闻到金刚经的果德,就是虚空般的功德供养佛作布施还不如闻金刚经的一念啊!何况你闻而后思,思而后持呢?何况实相相应呢?为什么呢?因无相故,无相得如此神通自在福德,这样不可思议境界。所有得大相的人,一定是跟这个善相相应的,有德的人一定是跟无相相应的,越是有德的人越是无相,越是无相德越大,所以我们不要注重相上的执著,一定要注重无相,从我们学佛的角度上面,一定要了解这个法是怎么得来的。所以闻金刚经是最现实不过了。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受:闻的意思,信的意思;持即思维意,不但你读诵还为他人说:说什么呢?实在是无说之说,弃此妄念取如来之见,以如来之心会如来之体;因众生本如来故,以如来之心会如来之体,无说之说;这个叫真说。如果不是这样说,那就不叫闻说受持了,因为受是闻信是相信的意思,持是思维与实相相应。后面讲读诵,如是观察,信心不逆不违背般若之义,为他人说。怎么样的为他人说呢?如如不动。什么叫如如不动呢?就是为他人说。你现在的观察与实相相应,实相就是众生就是诸佛,这是相应的,所以文字起观照生实相,实相他没有次第的。文字观照生实相的过程之中,大智慧者如果你是利根之人,闻金刚经如是观照的话,实相很快就现前了,即使德没现前心上德现前亦可。像六祖大师现生虽然不如佛三十二相好,但是他这一念心相应都不可思议啊,所以成为一代祖师。我们若不能够与此相应,“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有业障的,但也不能老是住在业障上面,要住在无住心里面,他能够灭我们的业障;你讲业障又不消业,那不是麻烦事吗?怎么消业呢?如如不动。观照实相,不但你业障可以消灭掉,你还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这个地方讲如来体。于意云何,就是问须菩提,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如来无所来无所去,若还有度众生,那不是有念吗?有这个念不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吗?如来要度众生的话,他肯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前,所以劝须菩提“莫作是念”。前面我们讲过,如来无取无舍,无取众生之妄,无舍众生之真,如来者无非是显如来相,显如来相就是显众生相,显众生相,众生本来就是如来,哪有什么众生可度呢?无非是制止于妄,莫作是念莫作是念就是止住,如来出世只是止于众生的妄而已,并不是说我要来度你,我有什么法给你说,因为你本来就是佛,有没有妄念存在呢?
水里的月亮实在是不存在的,其实众生一点都没有失,因为众生在化身土里面,报身跟法身本身就具足了,只要一念回光,当体即是。只是我们不知道,而眼耳鼻舌身意不断的向外寻找。“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众生即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果有众生可度,你首先境里有众生可取,不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吗?有我人众生寿者的话,不是有五蕴生起吗?那四相都起来了。如来是无住之体,是无取无舍如来的实相,有如来度者跟实相是不相应的。
为什么呢?五蕴是妄体,成就我故,如来怎么有五蕴魔生起呢?有五蕴魔生起,那不就叫众生吗?有五蕴魔生起则生对立,如来怎么有对立呢?如来一切相无住则生一切相,一切法界的相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相是如来无住之体,则色声香味触法圆满故,色声香味触法圆满故本身就安住一切众生,每个众生都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所以如来法身是无住,如来报身色声香味触法,成就众生的一念就是众生所有的相。因为众生有五蕴生起,所以后面讲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里面也就是告诉我们,在世间行走的时候,应该如是观察,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没有众生可度,没有执著这个体;但是要度一切众生自然而度,如来度众生实在是没有度,没有度而自度。
现在众生现这个相,无非是有住之心,实在是无住之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众生之体。众生离开色吗,离开声吗?除了色声香味触法,除了四大体缘和,除了真空妙有,还有别的吗?把真空去掉,把缘起去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了,把四大去掉,四相没有了,这个都没有了,众生在哪里呢?五蕴在哪里安立呢?五蕴实在是没有体的,是个幻体,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所以佛见众生,实在是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众生存在,没有众生体,但是如来安住在那个地方,你说如来没有见到众生,但是每个众生都住在那里,所以自然在度众生,每个众生自然度。说法也好,跟众生讲法也好,实在是完全是开众生觉悟之路。觉迷只在一念之间,不管释迦牟尼佛怎么讲法,觉里面实在是没有法。你仔细看一看,仔细想一想,觉了以后有没有法?你把你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变成无住之体以后,无住是法身,色声香味触法是平等相,那个我的五蕴就分散掉了,你变成智了,觉了你就跟法身报身化身跟如来体是一不是二了;哪有你度呢?自己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度,觉了,就是佛。迷了就是凡。
所以圣凡同住,圣跟凡实在是同住一体的,圣凡不可得故,没有一个单独的圣可得,也没有一个单独的凡夫可得。觉者一圣全圣,迷者一凡全凡;我们现在迷了,大家都是凡夫,但是觉的体并不失,在觉的时候大家都是佛,一觉就全部觉,一迷就全部迷。凡跟圣是对立的,全圣哪有凡可得;全凡又哪有圣可立呢?所以圣凡虽然在一块,其实都只是我们心中文字的执著而已;事实上他的这个体一悟即佛,悟者即佛,迷者即凡;就是这个道理。不管你在此世界怎么辩论法,当你悟到此时,中间还有凡可立吗?实在是中间没有任何东西安立;十方诸佛也好,十方菩萨也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也好,实在是没有可立。如果你要是有众生可度的话,你还有一个独立的众生可度,那不是直接跟众生分开来了吗,就麻烦了。因为众生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如来无住之相,就是你无住之心就是法身,心跟众生的心是合一的,所以中间没有佛众生的。
所以“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这是告诉须菩提,实在是没有圣凡可得。如来说有我者,有我的这个体即是非有我,因为我就是你你就是他,法界是一体的,哪有个独立的我存在呢?实在是没有我的这个念,则非有我。不知道佛就在你的当下。如来不离无住,如来不离法相,如来不离真如究竟之证,当体就是真如;不离究竟的觉就是无为,不离究竟如来相就是不取不舍,不取众生妄心,只要你妄心不取,就是如来,就是实相现前。你觉了就是究竟觉,究竟觉就是无为;以无为会于如来就是真如来,就是如来体。是故,凡夫之人以为对立,有佛可证,有菩萨可求,有众生可度,他必然生起有我之心。凡夫以为有我,所以如来说有我则非有我,讲“有我”的这个体无非是指实相故,“非有我”指不住之意,因为如来不离名故,不离名实在是说那个实相,但凡夫之人听到讲我的时候,会认为你不是也有我,有我执吗?在此世界很多人都是这样说的,我们稍微做点事,人家就会说你有我执啊。像文殊菩萨说法照大师,善财龙女在你钵里现身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别人,这里有无上的大法义啊。法照大师说“我怕别人说我说境”,怕人家骂我造口业;文殊菩萨说我在五台山现清凉地琉璃世界,很多人讲那是土木山河,难道我是为了显我个人的境界吗?难道我还有我执吗,有面子吗?就是说别人家说你没有关系,你自己明了就可以了;如来说我是为了表达实相,凡夫之人以为如来有我。凡夫者如来说非凡夫,因为众生有凡夫的执著,认为我是凡夫,你是佛,变成执著。以为师父啊你很伟大啊,其实我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通达般若之后,我坐在上面,你坐在下面,到底是哪个坐在上面,哪个坐在下面呢?从般若里面讲,我们大家有什么区别呢?实在是没有区别,如果你要是认为有区别的话,好像我说的般若与你心里的般若不相应一样;所以般若是一体不二的,如果非要把般若与众生分开来,另外一个独立的般若体存在,这就是凡夫之见。但是凡夫之人实在是没有凡夫,凡是到如来说非凡夫的时候都是名为凡夫,只因为你妄了,其实你就是如来,就是究竟觉就是真如。这里面不讲我们就是佛,讲什么呢?如来体,真如体,说实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里面很巧妙,我们一般人会想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大家会怎么想?会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后面不是说了吗:“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难道转轮圣王就是佛吗?我们众生闻到以后就认为,噢三十二相不是如来体,既然不是如来体不应该执著,这个想法又是错误的;因为须菩提在前面已经悟了,他已经了解了,所以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观如来:不是观一般人不是观三十二相,是观如来,如来是实相。三十二相难道与如来三十二相有违背吗?没有违背。如果没有违背的话,那就无取无舍,如来无取妄体即众生的妄执;无舍于相于真,无舍我们现在这个相的体,证明三十二相确实就是如来相,包括法界都是如来相,如来相就是无执而已,无有执著而已,是让众生不要有执著,并不是说三十二相不是。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为什么二个“如是”呢?第一个如是是如来体,第二个如是是三十二相体,三十二相体是须菩提所证,如来体是法界实体,法界本来如是,三十二相于无住是相应的,因为无住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就是无住,三十二相是化身相是我们众生三十二相。因为众生执著于三十二相,不了知三十二相是无住体无所得,如果我无住身心就是三十二相。故须菩提悟到“如是如是”即如是无住体是三十二相。后面须菩提说我已经明了了,已经了知了三十二相即是如是,如是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三十二相,故名如来。所以以三十二相如是如是的心来观察三十二相就是观如来。后面:“佛言”,须菩提说这个话的时候,讲如是如是,证明他会于如来之意。释迦牟尼佛再讲解一下“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如代表着须菩提如是实达,我解就是我已经明了了,如来所说之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应以,就是不应该单独的以三十二相,来观察这是如来;应该以无住心就是如是如是心来观察如来,那个心才是对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确实是如来化身的圆满体。
所以“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从见上来讲的,见就是念--我们的念头,不管你是有住无住,只要你心中有对立的念,都是为邪见。有念必能所俱生,这里讲见如来的体,本身是说以无住相的体,以离念离相的体,如果你一见就生念头,只要有这个念头出来不管你是有住无住,因念头本身就是对立产生的,即为邪见。现在人修行把金刚经看了多少遍为什么不相应呢?什么“若以色见我”他也可以说出来,但观察他的行为不是这样的,他不是真的不用“色”,是念头里面的,这个念头里的“若以色见我”自然也能获得一种清净,但它毕竟还是个念。彻底的无念,离念就是如如不动的体,就是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面说到:能念和所念,能念的见和所念的这个色,有住无住只要有念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此色是我法界故,一切法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摄一切众生故;无住是我佛心是我无住之心,是一切众生心,一切众生心是我心。你一定要感受到不断地观察,你要感受到色声香味触法和你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它是一体的,一切众生是一体的,实在是没有众生。上没有佛,无住体就是,下没有众生,中间没有一个众生可度,这个体里面才是个真实的。这个对立的相上不住啊,那个不住啊,那个念头里面有个独立的我存在,哪你就闭着眼睛不动吧,那你跟阿罗汉相应了,为什么呢?因色无住故你心清净,因香无住故你心清净,你这样人我空住阿罗汉去了,这不就麻烦了。有人看到金刚经之后,确实也获得一种清净,但是这种清净毕竟是阿罗汉的体上面。应以大乘善信、大乘善法:“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离念离相的体,知道吧。南摩阿弥陀佛。
《《金刚经》系列开示 9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