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修證次第要略▪P3

  ..續本文上一頁現實當中的束縛脫離開來,所以別教的這個修行次第很清楚,目標性很強。跟藏教的不同:要證得這個空,或者我見到這個空了,我一定要體會到解脫道的快樂。一旦見到解脫道的快樂,在別教的初住位菩薩,他見到空了以後,他還要證得空的覺受,像四果羅漢的破除見思惑。雖然見到這個空了,但是身心還是空不了,怎麼辦?還是用身心去感受,無論在語言也好,思想也好,觀念也好,都已經跟空相應的時候,這個時候發現,以前要度衆生的機會到了,所以八住、九住、十住開始,就是回過來從空入假,利益衆生了。

   從空入假需要的支持力量是什麼?就是大悲心。那個證空之後生起的大悲心,才是真正的同體大悲。如果沒有證空性的人,生起大悲不是真正的大悲,就是一種情感上的憐憫,就是平常所說的婦人之仁,而如果是證得空性以後生起的這種大悲心,就是同體大悲,就是對于一切衆生的基本態度,覺得你們大家都是跟佛一樣的,佛在菩提樹下稱一切衆生都都如來智慧德相,也已經體會到這一點,可是看到身邊的人都在那裏受苦,爲貪爲嗔、爲財爲名、爲這個爲那個,甚至是在那兒輪回、在那裏無序散亂,怎麼辦呢?要把這個解脫的方法告訴他們,讓他們不要受這個苦,這是內心的一個實質性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心態。

   另外一個從自己受用上說,像《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證得空以後,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當中,但是他的生命還存在,如果是有余的話,就是說對今生來說他還存在,那麼在這種“空”和“存在”裏,怎麼去找它們的接觸點?內證境界都是空的,見思惑都空掉了,有相的世界毫無關系,證得涅槃了,可是現實的這個生命還存在,肉體還在這裏,身邊還有很多人在受苦,這個時候用涅槃的心,再回過頭來,他發現了一個要點就是生命是太美妙了,居然我的吃喝玩樂都可以樣樣的去感受而沒有執著,度衆生的這個過程就是生命的一種莊嚴。所以菩薩具備悲智雙運,有大智慧故不住生死,就是他一心通過把自己內在的證悟先通過去,還有大慈悲故不住涅槃,就是他又回過頭來度一切衆生。那麼在這個別教呢,他是有這樣一個過程,別教菩薩就是一直要在這個假觀上面做工夫,有佛可成有衆生可度。

   最後回歸到別教的這個從假入中觀,實際上是跟圓教一樣,所以說別教的最後是證解同圓,就是契入這中道觀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時候的生命狀態是超越了,因爲反過來觀看現在說:哎呀!我們現在實在是太圓滿了。就是我們今天一直討論,現在的佛法好象不如以前,或者怎麼樣了。當你具備這個別教的、從證體起用的過程當中,會說我們實在是太圓滿了,我們在這裏就是舉這一個比喻的時候,就是你生命的全體展現,此時契入了中道的圓教觀念:整個生命是呈現一種既是現實的,又是理想的,也是超越的。

   最後一個就是要進入圓教的修行,圓教跟別教都是所謂的菩薩乘,它們最根本的一個區別就是別教的這個次第太清楚,次第太清楚了以後,就是最高證得的那個果位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很多人講天臺圓教的時候認爲藏通別這叁教是不需要的,就單獨的把圓教拿過來,那個只是相對圓,那個圓用天臺的觀念說就是華嚴經講的境界,天臺把華嚴判爲別教,原因是佛界的高高在上,實在是太高了,凡夫是沒有辦法理解的。那麼到了圓教的這個人,他告訴你既然是最圓滿的,就應該包含前面的藏通別這叁教,也就是說,既然已經超越了現實的人生,回過頭來,那就應該包含了現實的人生,現在生命的存在就是最完美的。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們大家每個人甚至每一個舉動就是佛的舉動,這個觀念如果形成了,就是圓教的觀念,如果這個觀念沒有形成,根本不是圓教。當這個觀念形成以後,就能圓伏五住煩惱,證得了五品弟子位。然後在修行實踐的過程中,又更進一步的可以看到這一點。就是說當你的這個生命狀態出現了非常圓滿的時候,像六即佛所說,即佛的這個“即”是“就是”的意思,已經完全體會到了當下就是佛,就不需要造作了。

   身心如果真能夠感受到不須造作,它只是一種感受,它不是一種理論,也不是一種語言,如果你把它作爲語言的時候,就變成一種找借口的理由,就是說你幹壞事吃喝玩樂好象變成這是圓滿的,實際上你心裏面沒有圓滿,那麼當你的心行上已經體會到確實就是圓滿的時候,人家打你一耳光是圓滿的,你還人家一耳光還是圓滿的,我們在輪回當中是圓滿的,我們現在要解脫這種輪回也是圓滿的,他處在這種“六而常即”的狀態當中,把這個次第再結合起來,就是具體的事相上遇到的這個心行,體會到的是凡夫有我的狀態,有禅定的狀態,還是已經一步一步的與空、假、中相應。就是一心叁觀的這個一心跟叁觀,有沒有一個共同點?共同點在哪裏?實際上圓教的行人共同點,就是這六即的“即”,就是說我現在是凡夫建立起來的這種觀念也是生命中最圓滿的體現。

   前幾天我在溫州聽到一個居士說阿秋喇嘛講過,說現代是大圓滿時代,現在修大圓滿最容易相應。我也寫過一篇文章《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現代人具備這種圓教的契機,一是自我爲核心,就很想表現自己,以我爲中心的這個凡夫心態特別嚴重,但是如果用圓教的思想來看,你就是最圓滿的、你就是佛,這個覺受生起來的時候,他跟圓教很容易相應。二是個性化十足,我們的這個表現突出的個性化,所以說你的個性、我的個性,這種個性是圓滿的,這不是一種欠缺,因爲這個生命呈現出來的十法界的狀態,每一種狀態都是圓滿的,但是你有沒有都體會到十法界的圓滿?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所以說圓教的佛,成佛以後可以在十法界當中自由來去,不斷九法界而成就佛法界,如果斷了九法界叫“緣理斷九”,就變成別教的佛了,所以十法界不需要斷。這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現實當下,每一種狀態的表現,包括有人在誹謗佛法,現在有人在汙罵佛教,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他在謗罵佛法的時候我們就想起來:哎呀!時代不行了,我們趕緊修行。你看到人家痛苦的時候,你生起一種反作用的力量,反過來觀察的力量,所以圓教的這種契機需要一種淺顯的根器比較相應,如果沒有相應的人,那麼從藏教而入也很現實。所以說現代人容易出差錯的一個地方,也是把個性化表現的很突出,很希望自己圓滿。另外一個是對現實社會的不滿,然後又感到我要有些受用,所以通過這四教的分布,如果從藏、通、別的這種現實的解脫,證得真理,或者從圓教的一步一步證實,都能達到天臺所講的這個成佛的終極果位。這是一套非常嚴密的佛法修證次第。

   這裏有個關鍵點,就是我們現在討論這個弘法的人,他要證到什麼境界才能有機會去弘法?實際上就是空性見,就是見惑破掉了,便可以隨緣去度衆生了。如果思惑再破掉,那麼整個身心生活過程就是弘法的過程了。換句話說,真的思惑破掉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弘法,並不是一定按我們建立的這個次第,也不是搞一個佛堂寺院,或者什麼道場,作一些活動什麼的才叫弘法。而是自己的行爲舉止四威儀中,念念都能度無邊衆生了。謝謝大家!

  

  

《天臺修證次第要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