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修证次第要略▪P3

  ..续本文上一页现实当中的束缚脱离开来,所以别教的这个修行次第很清楚,目标性很强。跟藏教的不同:要证得这个空,或者我见到这个空了,我一定要体会到解脱道的快乐。一旦见到解脱道的快乐,在别教的初住位菩萨,他见到空了以后,他还要证得空的觉受,像四果罗汉的破除见思惑。虽然见到这个空了,但是身心还是空不了,怎么办?还是用身心去感受,无论在语言也好,思想也好,观念也好,都已经跟空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发现,以前要度众生的机会到了,所以八住、九住、十住开始,就是回过来从空入假,利益众生了。

   从空入假需要的支持力量是什么?就是大悲心。那个证空之后生起的大悲心,才是真正的同体大悲。如果没有证空性的人,生起大悲不是真正的大悲,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怜悯,就是平常所说的妇人之仁,而如果是证得空性以后生起的这种大悲心,就是同体大悲,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基本态度,觉得你们大家都是跟佛一样的,佛在菩提树下称一切众生都都如来智慧德相,也已经体会到这一点,可是看到身边的人都在那里受苦,为贪为嗔、为财为名、为这个为那个,甚至是在那儿轮回、在那里无序散乱,怎么办呢?要把这个解脱的方法告诉他们,让他们不要受这个苦,这是内心的一个实质性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心态。

   另外一个从自己受用上说,像《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证得空以后,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当中,但是他的生命还存在,如果是有余的话,就是说对今生来说他还存在,那么在这种“空”和“存在”里,怎么去找它们的接触点?内证境界都是空的,见思惑都空掉了,有相的世界毫无关系,证得涅槃了,可是现实的这个生命还存在,肉体还在这里,身边还有很多人在受苦,这个时候用涅槃的心,再回过头来,他发现了一个要点就是生命是太美妙了,居然我的吃喝玩乐都可以样样的去感受而没有执著,度众生的这个过程就是生命的一种庄严。所以菩萨具备悲智双运,有大智慧故不住生死,就是他一心通过把自己内在的证悟先通过去,还有大慈悲故不住涅槃,就是他又回过头来度一切众生。那么在这个别教呢,他是有这样一个过程,别教菩萨就是一直要在这个假观上面做工夫,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

   最后回归到别教的这个从假入中观,实际上是跟圆教一样,所以说别教的最后是证解同圆,就是契入这中道观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时候的生命状态是超越了,因为反过来观看现在说:哎呀!我们现在实在是太圆满了。就是我们今天一直讨论,现在的佛法好象不如以前,或者怎么样了。当你具备这个别教的、从证体起用的过程当中,会说我们实在是太圆满了,我们在这里就是举这一个比喻的时候,就是你生命的全体展现,此时契入了中道的圆教观念:整个生命是呈现一种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也是超越的。

   最后一个就是要进入圆教的修行,圆教跟别教都是所谓的菩萨乘,它们最根本的一个区别就是别教的这个次第太清楚,次第太清楚了以后,就是最高证得的那个果位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很多人讲天台圆教的时候认为藏通别这三教是不需要的,就单独的把圆教拿过来,那个只是相对圆,那个圆用天台的观念说就是华严经讲的境界,天台把华严判为别教,原因是佛界的高高在上,实在是太高了,凡夫是没有办法理解的。那么到了圆教的这个人,他告诉你既然是最圆满的,就应该包含前面的藏通别这三教,也就是说,既然已经超越了现实的人生,回过头来,那就应该包含了现实的人生,现在生命的存在就是最完美的。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大家每个人甚至每一个举动就是佛的举动,这个观念如果形成了,就是圆教的观念,如果这个观念没有形成,根本不是圆教。当这个观念形成以后,就能圆伏五住烦恼,证得了五品弟子位。然后在修行实践的过程中,又更进一步的可以看到这一点。就是说当你的这个生命状态出现了非常圆满的时候,像六即佛所说,即佛的这个“即”是“就是”的意思,已经完全体会到了当下就是佛,就不需要造作了。

   身心如果真能够感受到不须造作,它只是一种感受,它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语言,如果你把它作为语言的时候,就变成一种找借口的理由,就是说你干坏事吃喝玩乐好象变成这是圆满的,实际上你心里面没有圆满,那么当你的心行上已经体会到确实就是圆满的时候,人家打你一耳光是圆满的,你还人家一耳光还是圆满的,我们在轮回当中是圆满的,我们现在要解脱这种轮回也是圆满的,他处在这种“六而常即”的状态当中,把这个次第再结合起来,就是具体的事相上遇到的这个心行,体会到的是凡夫有我的状态,有禅定的状态,还是已经一步一步的与空、假、中相应。就是一心三观的这个一心跟三观,有没有一个共同点?共同点在哪里?实际上圆教的行人共同点,就是这六即的“即”,就是说我现在是凡夫建立起来的这种观念也是生命中最圆满的体现。

   前几天我在温州听到一个居士说阿秋喇嘛讲过,说现代是大圆满时代,现在修大圆满最容易相应。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圆教思想的现代契机》,现代人具备这种圆教的契机,一是自我为核心,就很想表现自己,以我为中心的这个凡夫心态特别严重,但是如果用圆教的思想来看,你就是最圆满的、你就是佛,这个觉受生起来的时候,他跟圆教很容易相应。二是个性化十足,我们的这个表现突出的个性化,所以说你的个性、我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圆满的,这不是一种欠缺,因为这个生命呈现出来的十法界的状态,每一种状态都是圆满的,但是你有没有都体会到十法界的圆满?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所以说圆教的佛,成佛以后可以在十法界当中自由来去,不断九法界而成就佛法界,如果断了九法界叫“缘理断九”,就变成别教的佛了,所以十法界不需要断。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现实当下,每一种状态的表现,包括有人在诽谤佛法,现在有人在污骂佛教,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他在谤骂佛法的时候我们就想起来:哎呀!时代不行了,我们赶紧修行。你看到人家痛苦的时候,你生起一种反作用的力量,反过来观察的力量,所以圆教的这种契机需要一种浅显的根器比较相应,如果没有相应的人,那么从藏教而入也很现实。所以说现代人容易出差错的一个地方,也是把个性化表现的很突出,很希望自己圆满。另外一个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然后又感到我要有些受用,所以通过这四教的分布,如果从藏、通、别的这种现实的解脱,证得真理,或者从圆教的一步一步证实,都能达到天台所讲的这个成佛的终极果位。这是一套非常严密的佛法修证次第。

   这里有个关键点,就是我们现在讨论这个弘法的人,他要证到什么境界才能有机会去弘法?实际上就是空性见,就是见惑破掉了,便可以随缘去度众生了。如果思惑再破掉,那么整个身心生活过程就是弘法的过程了。换句话说,真的思惑破掉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弘法,并不是一定按我们建立的这个次第,也不是搞一个佛堂寺院,或者什么道场,作一些活动什么的才叫弘法。而是自己的行为举止四威仪中,念念都能度无边众生了。谢谢大家!

  

  

《天台修证次第要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