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觉得这是我应该的,这是一种见惑当中的贪嗔痴慢。当他见惑破掉以后,他达到的这个层面就是我已经认识到三界当中的贪嗔痴慢根本是不可能的,是没有根的,贪嗔痴慢是没有的,没有任何一法可贪,我也没有,哪里有贪?但是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行!所以贪嗔痴慢他两种层面如果没有搞清楚,那么破见惑的人呢,他以为自己没有破。比如说我贪心还有,你怎么说算破啊?比如佛学院的法师,为什么他讲的那么好,他确实做的还不够,为什么?因为他眼见到了,但是他眼高手低,脚还没走到,这个时候见惑破掉的人,在理上通过了,事上没通过,所以还有贪嗔痴慢的表现,这是在思惑境界中存有的钝使贪嗔痴慢。
那么在事上开始修是什么呢?他的行门就是要修这个四禅八定,这个按藏教来说,他达到初禅定的时候,欲界的烦恼在事相上没有掉了,欲界的三种欲望:淫欲、食欲、睡欲,对这个欲界当中感受到的快乐没有掉了,他感受的是色界禅定的快乐。当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证得三果罗汉了,初果罗汉他对欲界还是有快乐的感觉,因为他遇到事相还是不究竟。所以说,当他对于这个四禅八定一层一层深入以后,到了三界最后一个定——非想非非想处,在这个定当中去感受,最后已经认识到这是没有我的。可是在禅定当中还有这个觉受,这个觉受是不是可靠?不可靠,因为他是三界里面的觉受,所以当他这个觉受破过去以后,他证四果罗汉,入灭尽定。这个四禅八定最后的境界:超出三界。所以欲界九品思惑,四禅八定每一定都有九品思惑,八九七十二品,加上欲界的九品就是八十一品思惑。
他断惑有上中下,每一品、每一个禅定的境界,都有具体的量化,就是遇到这个事情,是什么心态?所以我觉得藏教的这个现实人生的状态,对生命的这种诠释很清晰。如果我们有心坐下来观察自己的这个身心状态,你可以一步一步的达到这种感受,比如说初禅五支完全可以达到。我觉得一般的出家师父,如果有这个可能的话,我们有这个正知见,然后你就去实践,从禅定当中去觉受法喜最好。但是有一点比较危险的,就是说你有禅定的觉受,如果你没有正知见的话,你即便得到了四禅八定,最后他那个“我”在那里受这个禅定,我在这里受快乐,身见边见没有去除掉,所以这样到最后还是一种天乘的胜法,是天乘的佛法,而不是圣人的佛法。特别是藏教的初果罗汉,一直到四果罗汉,这个破见惑和破思惑的这个关系,这个过程,我觉得通过自身对佛法的这种修行,或者去模拟,或者去思维。
那么这个思维过程呢,有两种状态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种是属于闻思的状态,就是我们是处在第六意识当中的分别,这个知识分子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所谓所知障,就是我们在讲一句话的时候,第六意识就把他构造一个图案,后来把这个图案建立一个框架,你在讲的时候一点也不会错,就像我们在电视里看上海的东方明珠,看完以后你去讲,一点也不会错,它是什么样子的,旁边是什么颜色,讲的头头是道,惟独一点他会讲错掉,他会说上海东方明珠就是这么高,这点会讲错,因为他没有证得,在电视里面他看到的是这么高,所以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第六意识学来的知识还会出现这个问题。
那么如果再进一步,把这个闻思的正法,通过禅定的观照,在自己的整个生命当中去落实,一步一步落实到位了,他那个观念就发自内心的,甚至说,人生就那个样子,他不是说别的样子,是说世间的苦它就是这个苦。那么罗汉呢?他证得这个苦以后,他世间不想来了,因为世间就是苦的,没有别的东西,那么住在这个涅槃世界里面,那么当藏教的这样一种追求解脱道达到了极致,罗汉这个位置可以作为一个标准。
证得罗汉,他证得这个有余涅槃,他会出现一些更加侵除习气的表现,就是藏教讲的缘觉、菩萨、佛的果位。这个侵除习气的过程,实际上是有余涅槃的境界,里面他自己的生灭已经没有掉了,但是他需要把这个法告诉别人。所以说证得阿罗汉的人,他可以教别人教到初果的境界,他还不能教别人到四果,这是一个标准。就是说你的本事更高,你教的徒弟是达不到你这种境界的,徒弟如果达到你这个境界,他可能是别的老师教的,或者说他自己有这种勇猛的力量自己走过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四果罗汉他能够圆满,也就是他对现实的生命状态完全证悟了。一个弘法的标志,比如说他修悲、智、行、愿四菩萨行,或者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那么这样就达到一种解脱道的完美结果。
通教的修行人,从通教的修行次第上说,在内证的方法上与藏教是一样的,只是他有一点不同,就是对人生的认识不同。藏教的修苦观,必须对苦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而如果是通教的人,他的要点就是当体即空,就是现实的这种缘起幻有的当下本体就是空。有些人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状态,或者说特殊的指引,就能够确认这种观念。对现实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的状态,心里马上就能够超越,而且用心去感受的时候,体会到内心世界并没有一个生灭现象的存在,这只是一种认识,观念上的改变。如果达到这种认识的人,他有机会成为一个进入大乘菩萨道的修习。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他可能还停留在二乘的境界。
所以通教行人证果的情况跟藏教一样,但是他内在的这个指导理路却跟藏教稍有区别,在三个次第当中,通教自身的次第也是三个:见道、修道、无学道。第一个见道就是他具备了这个基本的修学方法以后要证得的也是空的境界,证得空之前先要见到空,八人地和见地,实际上这两个地,和藏教中的初果一样,所以说是认识到一切法本身、缘起的本身没有生灭,你能不能见到这个没有生灭,如果契入这个没有生灭,那就证道了。我觉得在中国这大乘佛法的国土里,有很多人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有一次跟济法师说起来,法师说这个空性见或者般若见,他跟我们凡夫的距离到底有多少?我们一向觉得我是凡夫,好象一讲开悟啊,就觉得不可能,实际上他不是不可能,他完全是可以的,空性见或般若见是可以触及的,要是不可以的话,那我们就没有机会见道了。所以说见道跟修道的过程,见道既然是有可能的,修道也是如此而可能的。
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去见道?所以这个通教的位次,我里面讲到资粮位和加行位,对于当体即空的这个空观,空观的方法牵涉到很多,其实有时侯从我个人的经验当中,就包括念佛法门,念佛的人有很多,包括坐禅,坐在那里念念念的时候,他没有太多的理论,但他能够念到一定的程度,身体会空掉,世界会空掉,而且对于这个空,他也能明显的感觉到不是虚空的空,也不是一个完全虚无的空,因为他身心状态很清楚,然后他的意识上或者串习上,已经体会到那种空的境界,就这种空的境界,一旦你给他确定,你已经见到了这个空。这个空里面他有没有我?有没有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这个十使见惑的内容有没有在这个空里面?假如有,那你还属于思想的、妄想的层面,假如你已经通过坐禅以后没有了,那你就是见道了。所以说佛法这个标准一旦有了以后,那你再进一步的修,就是见道位的菩萨了。在断尽见惑以后,基本上跟藏教是一样的,只是藏教把四果罗汉讲的很详细,而通教他没有分四果,但是分八地。
从内在的烦恼一品一品的如何去断?如果详细的话,就包括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就这个结使在你的心中有没有被解开?他解开是有个量的,这个量如果达到了以后,一层一层的可以达到最后的果位。如果说,一讲起佛法理论的话,好象自己不能触及。实际上不尽然。如果我们用任何一个法门,真正的理就是从这条路上走。不可能是通过一个什么藏教,或者其他藏密,或者其他南传佛法,修行以后你那个见惑没有破,你先就破思惑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连见都没见到,那怎么可能去契入这个真正的正知见!所以这种次第也是一种共通性,但是学人对事物的理解上有差别,因为我们的思想是比较局限的,如果进一步的去发现,看到的这个真谛之理并不是停留在一个法的当体即空上,而是停留在一切法当体即空。
这一切法当体既空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就是全部身心的准备仅仅为了能够契入这种空。契入这种空首先教理上闻思上的学习就是像别教,按天台的别教止观来说:从有入空、从空入假、从假入中,从有怎么去入空?这里面跟藏教通教有相似的地方,只是他指导的思想不一样。别教的所谓菩萨乘的这个法,就是在基础行的发心上,跟藏通两教稍有区别,所以说一些人根基比较利一点的,就像我们观察人生,每一个人他要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时候,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观点,我有痛苦我要解决,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是你解决了以后,你有没有考虑到你身边的人也在痛苦?我要不要帮助他们去解决?当你觉得我要解决痛苦,这是一种出离心,我这种痛苦要解决的时候,我看身边的人也在痛苦,我也要帮助别人解决这种痛苦,这就成为了菩提心。在别教次第的基础行里面,有一个大慈悲愿、发菩提心的情形,这种情形好象在天台教观里面没有直截说,虽然没有直截说,但是在十信位,就是那个别教最初的资粮位,就是你进入修行开始的准备,这个资粮准备工作的过程当中也已经隐含了行者对佛法、对三宝生起的信心、对戒律的维护、对出离心的生起等颇为重视,因为资粮位的第一个就是信位。凭什么对大乘佛法感兴趣?最起码的一点理由,就是认识到生命是有痛苦的,知道需要佛法,假如说我认识到这个佛法很好,但是对我没有用,那个就不是真正的信。所以虽然天台教观的前加行没有讲到这几种发心,就像济法师早上提到的这几个要素一样,就是大乘佛法的共同点。
一旦进入加行位以后,重心分开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以全部的力量要把我在…
《天台修证次第要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