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修证次第要略
——在首届戒幢论坛上的讲话
达照法师
我在出家这么多年以后,上佛学院就上了十年,在这十年过程中,我反思我身边的很多人,特别是出家的,上佛学院的,一开始很发心很有道心,但是慢慢的他的道心反而退掉了,我就反思这是为什么?本来是他有这个福德因缘和善根,为什么会退掉呢?进行反思以后,我发现实际上很多人是修行的基础不够,比如说他没有这个积极性,没有这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三宝没有生起这种皈依感觉,发心还不到位。那么这样的一个基础有了以后,进一步的修行方法有没有呢?后来我在中国佛学院毕业以后,观察了一下整个大乘佛法的教育,分开几个步骤:第一步要培养福德,第二步是要掌握修行的方法,并依之实践,第三步是要有修行次第的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本修行过程中,我观察天台的佛法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佛是开示悟入众生的知见,那个众生是谁?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我怎么去开示悟入?反过来说,实际上佛法讲的就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也不是现在我想象当中的一种圣人,实际上是我们现在就已经有了,那么我们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有没有差别?有千差万别。就因为这个千差万别导致了我们的根基不同,所以如来说法就各有差异,天台用藏通别圆这四教,相对应的这四种根基的人,我觉得基本上可以概括九法界的一切众生,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藏通别圆这四教,藏教根基我们怎么去衡量他?
天台讲的很清楚,以这个生灭四谛来说,我们看到这支笔的时候,说这个是缘起的,有生灭的,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如果你停留在这种观念当中,你就是属于藏教根基的人。进一步说,虽然这个笔是有缘起的,实际上笔是没有自性的,缘起无自性当体即空,你认识到它本就不存在,缘起有的这样一种存在当体是空的,这是体空观,或者是无生四谛。笔根本就没有生过,也没有灭过,以这个笔为基础,我们扩展开来,笔是没有生灭的,我们大家每个人,甚至每个心念都是没有生灭的,其实这个也可以体会到,我觉得善根深的人能体会到这一点,他这个就属于别教的无量四谛。到最后这个无作四谛,就不存在什么有生灭无生灭,法尔如是,所以圆教他是什么样的一种人生状态?是一种超越的人生状态。
所以我觉得佛法讲的是人生,人生的认识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是现实的人生,现实就是有生有灭的,藏教讲的是现实的人生。那么通教呢?他通前藏教,通后别圆。通教讲的是从现实通往理想的生命状态,理想就是有点脱离现实的,要不然就不叫理想了,就是跟现实好像挂不上钩一样,联系不起来,但实际上通教的法门可以让你跟这个理想的法门联系起来。别教讲的是一种完全理想的境地,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有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比如说华严境界,就是纯粹的一种理想境界,而且这种理想跟现实简直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所以别教教理叫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他是独特高标的。那么圆教呢?它实际上是一种超越的生命状态,超越不是离开,既不离开现实,也不离开这个理想,现实和理想都存在,同时又不会被现实和理想所束缚。
基于天台的这四个层面的认识,刚才济群法师问天台的修学次第是不是很完整,我个人认为是最完整的,而且我觉得这种完整已经没有方法再扩散,甚至我有一种认识,认为大乘八宗的思想体系都是完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宗,他有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凡是你人生当中世界当中提到的任何一个问题,按照你这宗的理论,即可以给他解释。那么我想就像净土宗,他理论虽然没有那么多,他能不能解释我们人生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他完全可以。要不然他要是对某一个问题解释不了,他就构不成某一个宗。天台宗对于修行方法、证悟境界,都阐发得非常精细,所以我觉得天台的这种次第很完整。
那么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实际上的修行方法是千差万别。天台的修行方法呢?我另外有一篇文章就是单独讲这个天台的修行方法,天台修行方法实际上是两个体系的,一个体系是以早期传入中国的禅法作为背景的止观法门,他的语言包括依大智度论、依早期的禅定止观的这样一套体系,止观法门。另外一个是以圆教实相作为依据的融摄法,融摄什么?包括四种三昧。这个刚才大航法师也讲,他说四种三昧摄一切行门,在《止观大意》里面就这样讲过,那么藕益大师更讲:“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任何一个法,都可以包括在天台圆教思想之下。所以从这个天台的历史上看,特别是宋朝知礼大师,他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棒喝,把这个本如指导开悟的,那么元朝的性权法师,他通过密教的方式来弘扬天台,到了藕益大师、谛闲法师,他就各种忏法、各种念佛法门、持戒、参禅,全部融摄在诸法实相这个背景之下,所以,这两个体系贯穿之下,他的背后有什么理论指导他,让他去做?那就是我们要理解的修行次第问题,所以次第就分藏通别圆这四教。
关于这四教的修证问题,可以说有些人一生都达不到圆教的究竟,那么你可以按照你的根机来,只要能够对应这个根机来做的,就是最恰当的。所以我们现在说,你如果对这个弘法的对象要求过高,明明这是一个普通信众,你非把他弄一个佛出来,那是不可能弄得出来的。所以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建立教理的时候,如果我们大家认识到生命是痛苦的,那么就在一个藏教的修行次第里面,因为修藏教相对应的是现实人生。现实人生有很多局限,现实生命都有这种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说苦谛,苦谛的主要内容是六道,所以天台对于苦、四谛的解说非常详细,特别是《四教仪集注》里面,它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专门解释这个苦谛,这就相当于《菩提道次第广论》解释思维人生是苦的道前基础部分,这样一种思维,就是让学人生起出离心的情形。那么他对于苦的认识是什么呢?他对苦的认识是说世间这一切,六道当中,我的六根六尘六识,这一切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苦”字,这个苦是肯定有原因的,苦的原因是可以消灭的,消灭是有方法的,就是围绕这苦集灭道四个。
那么消灭苦的方法在哪里?这就形成了一个修行次第,要消灭苦先要认识到苦,所以认识到苦的这个过程中,比如说首先要持戒,为什么?不持戒,他的生命是堕落的状态,而持戒呢,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了,是脱离苦的一个重要动力。第二个这个皈依三宝,就是你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我凭什么要皈依三宝?因为我不皈依三宝,这是一个苦海,没有依靠,所以皈依三宝,他变为一种力量,就是我认识到这个苦不可依靠了,我才要皈依。第三个就是发这个出离心,实际上出离心就是要解脱这个苦。当有了这样一个浅显的基础以后,达成一个共识。然后接下来,总而言之,就是三个步骤,既然你想修行,第一个步骤就是你要做好修行的准备工作,当然不想修行的人,我把他判为普通信众,就是他本身就没有想解脱的,我们要把他引导到这个解脱道上来。那么当他认识到生命可以有解脱的这样一个事实,生命的苦是可以解脱的,那么这个解脱的方法在哪里呢?那么又落实在自己的心行当中。
按照佛法的这个次第,实际上藏教的这个行门,他分两种根性的,一种是信行,一种是法行。信行的人就是他有师资有这个老师在这里,我就告诉你修四禅八定,你这个初禅境界、定境,比如说五支的要求达到了,一旦达到这个标准,他马上对佛法生起绝对的信心,然后按照这个次第一步一步走下去,但是关键的地方呢还是在正知见。所谓正知见,藏教的正知见,破见惑的人,他可以一点工夫都没有,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要提倡这个正知见,怎么树立?如果你是一个解脱道的人,他最根本的是破除我见,就是十使当中,五利使和五钝使,这个五利使的破是很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他叫利吗!所以很快就破。佛讲经说法的时候,他在讲法当中就能够认识到,听法之后有人就能破除见惑的。那么这个破见惑在天台里面,他有一个具体的量的标准,这个量是什么?就是八十八品的见惑。
我在普陀山闭关的这几年当中,把这个天台修法的次第,藏通别圆这四教总结出来,大概有四十万字的这样一个内容,那么这里我把他简略的拿出来讨论一下,所以他这八十八品的见惑,可以落实在你的心行当中,比如说对欲界的苦生起来的时候,你会不会嗔恨,会不会贪欲?会不会有我的这个受苦的感觉?那么你在这个欲界过来以后,你在初禅禅定当中,会不会还有苦的感觉?如果你在禅定当中还有苦的感觉,这说明你的见思惑还是没有破,还是没有超脱,所以这里面他需要这个量到了以后才行。那么当我们反观自心的时候,实际上按藏教的这个要求来说,就是你可以没有任何禅定,证初果的人他没有任何禅定的,没有任何禅定就意味着你只有观念上、认识上、理论上达到了,可以说他的观法像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到暖顶忍世第一,观察世第一的时候,观察三界唯有一个苦字。六道三界、我的生命、现实的状态,只有一个苦字,这个苦怎么去超脱他?他剩下这四谛十六行观的最后一行一刹时,最后那一刹那苦也是空的。当他认识到这个苦也是空的时候,他契入的这种空性见。那么反过来再观察自己生命的状态,我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个见构成的我执马上没有掉了,因为你在以我为核心的世界上感受苦的这个东西,苦也是空掉了,你感受苦的那个主体消灭了,他感受苦的这个主体消灭掉以后,在他的这个观念当中,这个十使当中,后面的这个贪嗔痴慢疑五钝使,疑也没有掉了。所以最初见惑破掉以后,他的疑才真正没有掉。
那么贪嗔痴慢这四个呢?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见惑的时候,有贪嗔痴慢,比如说大家觉得贪是好的,就应该贪。嗔恨呢?我应该嗔,因为他讨厌。甚至愚痴…
《天台修证次第要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