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修證次第要略

  天臺修證次第要略

  ——在首屆戒幢論壇上的講話

  達照法師

  我在出家這麼多年以後,上佛學院就上了十年,在這十年過程中,我反思我身邊的很多人,特別是出家的,上佛學院的,一開始很發心很有道心,但是慢慢的他的道心反而退掉了,我就反思這是爲什麼?本來是他有這個福德因緣和善根,爲什麼會退掉呢?進行反思以後,我發現實際上很多人是修行的基礎不夠,比如說他沒有這個積極性,沒有這種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叁寶沒有生起這種皈依感覺,發心還不到位。那麼這樣的一個基礎有了以後,進一步的修行方法有沒有呢?後來我在中國佛學院畢業以後,觀察了一下整個大乘佛法的教育,分開幾個步驟:第一步要培養福德,第二步是要掌握修行的方法,並依之實踐,第叁步是要有修行次第的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基本修行過程中,我觀察天臺的佛法到底是幹什麼用的,佛是開示悟入衆生的知見,那個衆生是誰?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我怎麼去開示悟入?反過來說,實際上佛法講的就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也不是現在我想象當中的一種聖人,實際上是我們現在就已經有了,那麼我們自己對生命的認識有沒有差別?有千差萬別。就因爲這個千差萬別導致了我們的根基不同,所以如來說法就各有差異,天臺用藏通別圓這四教,相對應的這四種根基的人,我覺得基本上可以概括九法界的一切衆生,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藏通別圓這四教,藏教根基我們怎麼去衡量他?

   天臺講的很清楚,以這個生滅四谛來說,我們看到這支筆的時候,說這個是緣起的,有生滅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如果你停留在這種觀念當中,你就是屬于藏教根基的人。進一步說,雖然這個筆是有緣起的,實際上筆是沒有自性的,緣起無自性當體即空,你認識到它本就不存在,緣起有的這樣一種存在當體是空的,這是體空觀,或者是無生四谛。筆根本就沒有生過,也沒有滅過,以這個筆爲基礎,我們擴展開來,筆是沒有生滅的,我們大家每個人,甚至每個心念都是沒有生滅的,其實這個也可以體會到,我覺得善根深的人能體會到這一點,他這個就屬于別教的無量四谛。到最後這個無作四谛,就不存在什麼有生滅無生滅,法爾如是,所以圓教他是什麼樣的一種人生狀態?是一種超越的人生狀態。

   所以我覺得佛法講的是人生,人生的認識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就是現實的人生,現實就是有生有滅的,藏教講的是現實的人生。那麼通教呢?他通前藏教,通後別圓。通教講的是從現實通往理想的生命狀態,理想就是有點脫離現實的,要不然就不叫理想了,就是跟現實好像挂不上鈎一樣,聯系不起來,但實際上通教的法門可以讓你跟這個理想的法門聯系起來。別教講的是一種完全理想的境地,就是我們生命當中有一種非常理想化的,比如說華嚴境界,就是純粹的一種理想境界,而且這種理想跟現實簡直是沒有辦法相提並論,所以別教教理叫別前藏通、別後圓教,他是獨特高標的。那麼圓教呢?它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的生命狀態,超越不是離開,既不離開現實,也不離開這個理想,現實和理想都存在,同時又不會被現實和理想所束縛。

   基于天臺的這四個層面的認識,剛才濟群法師問天臺的修學次第是不是很完整,我個人認爲是最完整的,而且我覺得這種完整已經沒有方法再擴散,甚至我有一種認識,認爲大乘八宗的思想體系都是完整的。爲什麼這樣說呢?他之所以能成爲一個宗,他有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凡是你人生當中世界當中提到的任何一個問題,按照你這宗的理論,即可以給他解釋。那麼我想就像淨土宗,他理論雖然沒有那麼多,他能不能解釋我們人生的問題?世界的問題?他完全可以。要不然他要是對某一個問題解釋不了,他就構不成某一個宗。天臺宗對于修行方法、證悟境界,都闡發得非常精細,所以我覺得天臺的這種次第很完整。

   那麼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實際上的修行方法是千差萬別。天臺的修行方法呢?我另外有一篇文章就是單獨講這個天臺的修行方法,天臺修行方法實際上是兩個體系的,一個體系是以早期傳入中國的禅法作爲背景的止觀法門,他的語言包括依大智度論、依早期的禅定止觀的這樣一套體系,止觀法門。另外一個是以圓教實相作爲依據的融攝法,融攝什麼?包括四種叁昧。這個剛才大航法師也講,他說四種叁昧攝一切行門,在《止觀大意》裏面就這樣講過,那麼藕益大師更講:“圓人受法,無法不圓。”任何一個法,都可以包括在天臺圓教思想之下。所以從這個天臺的曆史上看,特別是宋朝知禮大師,他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棒喝,把這個本如指導開悟的,那麼元朝的性權法師,他通過密教的方式來弘揚天臺,到了藕益大師、谛閑法師,他就各種忏法、各種念佛法門、持戒、參禅,全部融攝在諸法實相這個背景之下,所以,這兩個體系貫穿之下,他的背後有什麼理論指導他,讓他去做?那就是我們要理解的修行次第問題,所以次第就分藏通別圓這四教。

   關于這四教的修證問題,可以說有些人一生都達不到圓教的究竟,那麼你可以按照你的根機來,只要能夠對應這個根機來做的,就是最恰當的。所以我們現在說,你如果對這個弘法的對象要求過高,明明這是一個普通信衆,你非把他弄一個佛出來,那是不可能弄得出來的。所以對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在建立教理的時候,如果我們大家認識到生命是痛苦的,那麼就在一個藏教的修行次第裏面,因爲修藏教相對應的是現實人生。現實人生有很多局限,現實生命都有這種不穩定的因素,比如說苦谛,苦谛的主要內容是六道,所以天臺對于苦、四谛的解說非常詳細,特別是《四教儀集注》裏面,它花了將近一半的篇幅,專門解釋這個苦谛,這就相當于《菩提道次第廣論》解釋思維人生是苦的道前基礎部分,這樣一種思維,就是讓學人生起出離心的情形。那麼他對于苦的認識是什麼呢?他對苦的認識是說世間這一切,六道當中,我的六根六塵六識,這一切總結起來就是一個“苦”字,這個苦是肯定有原因的,苦的原因是可以消滅的,消滅是有方法的,就是圍繞這苦集滅道四個。

   那麼消滅苦的方法在哪裏?這就形成了一個修行次第,要消滅苦先要認識到苦,所以認識到苦的這個過程中,比如說首先要持戒,爲什麼?不持戒,他的生命是墮落的狀態,而持戒呢,變成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了,是脫離苦的一個重要動力。第二個這個皈依叁寶,就是你爲什麼要皈依叁寶?我憑什麼要皈依叁寶?因爲我不皈依叁寶,這是一個苦海,沒有依靠,所以皈依叁寶,他變爲一種力量,就是我認識到這個苦不可依靠了,我才要皈依。第叁個就是發這個出離心,實際上出離心就是要解脫這個苦。當有了這樣一個淺顯的基礎以後,達成一個共識。然後接下來,總而言之,就是叁個步驟,既然你想修行,第一個步驟就是你要做好修行的准備工作,當然不想修行的人,我把他判爲普通信衆,就是他本身就沒有想解脫的,我們要把他引導到這個解脫道上來。那麼當他認識到生命可以有解脫的這樣一個事實,生命的苦是可以解脫的,那麼這個解脫的方法在哪裏呢?那麼又落實在自己的心行當中。

   按照佛法的這個次第,實際上藏教的這個行門,他分兩種根性的,一種是信行,一種是法行。信行的人就是他有師資有這個老師在這裏,我就告訴你修四禅八定,你這個初禅境界、定境,比如說五支的要求達到了,一旦達到這個標准,他馬上對佛法生起絕對的信心,然後按照這個次第一步一步走下去,但是關鍵的地方呢還是在正知見。所謂正知見,藏教的正知見,破見惑的人,他可以一點工夫都沒有,所以我覺得,現在我們要提倡這個正知見,怎麼樹立?如果你是一個解脫道的人,他最根本的是破除我見,就是十使當中,五利使和五鈍使,這個五利使的破是很容易的,爲什麼?因爲他叫利嗎!所以很快就破。佛講經說法的時候,他在講法當中就能夠認識到,聽法之後有人就能破除見惑的。那麼這個破見惑在天臺裏面,他有一個具體的量的標准,這個量是什麼?就是八十八品的見惑。

   我在普陀山閉關的這幾年當中,把這個天臺修法的次第,藏通別圓這四教總結出來,大概有四十萬字的這樣一個內容,那麼這裏我把他簡略的拿出來討論一下,所以他這八十八品的見惑,可以落實在你的心行當中,比如說對欲界的苦生起來的時候,你會不會嗔恨,會不會貪欲?會不會有我的這個受苦的感覺?那麼你在這個欲界過來以後,你在初禅禅定當中,會不會還有苦的感覺?如果你在禅定當中還有苦的感覺,這說明你的見思惑還是沒有破,還是沒有超脫,所以這裏面他需要這個量到了以後才行。那麼當我們反觀自心的時候,實際上按藏教的這個要求來說,就是你可以沒有任何禅定,證初果的人他沒有任何禅定的,沒有任何禅定就意味著你只有觀念上、認識上、理論上達到了,可以說他的觀法像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到暖頂忍世第一,觀察世第一的時候,觀察叁界唯有一個苦字。六道叁界、我的生命、現實的狀態,只有一個苦字,這個苦怎麼去超脫他?他剩下這四谛十六行觀的最後一行一刹時,最後那一刹那苦也是空的。當他認識到這個苦也是空的時候,他契入的這種空性見。那麼反過來再觀察自己生命的狀態,我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個見構成的我執馬上沒有掉了,因爲你在以我爲核心的世界上感受苦的這個東西,苦也是空掉了,你感受苦的那個主體消滅了,他感受苦的這個主體消滅掉以後,在他的這個觀念當中,這個十使當中,後面的這個貪嗔癡慢疑五鈍使,疑也沒有掉了。所以最初見惑破掉以後,他的疑才真正沒有掉。

   那麼貪嗔癡慢這四個呢?他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見惑的時候,有貪嗔癡慢,比如說大家覺得貪是好的,就應該貪。嗔恨呢?我應該嗔,因爲他討厭。甚至愚癡…

《天臺修證次第要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