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覺得這是我應該的,這是一種見惑當中的貪嗔癡慢。當他見惑破掉以後,他達到的這個層面就是我已經認識到叁界當中的貪嗔癡慢根本是不可能的,是沒有根的,貪嗔癡慢是沒有的,沒有任何一法可貪,我也沒有,哪裏有貪?但是他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行!所以貪嗔癡慢他兩種層面如果沒有搞清楚,那麼破見惑的人呢,他以爲自己沒有破。比如說我貪心還有,你怎麼說算破啊?比如佛學院的法師,爲什麼他講的那麼好,他確實做的還不夠,爲什麼?因爲他眼見到了,但是他眼高手低,腳還沒走到,這個時候見惑破掉的人,在理上通過了,事上沒通過,所以還有貪嗔癡慢的表現,這是在思惑境界中存有的鈍使貪嗔癡慢。
那麼在事上開始修是什麼呢?他的行門就是要修這個四禅八定,這個按藏教來說,他達到初禅定的時候,欲界的煩惱在事相上沒有掉了,欲界的叁種欲望:淫欲、食欲、睡欲,對這個欲界當中感受到的快樂沒有掉了,他感受的是色界禅定的快樂。當這個時候,他其實已經證得叁果羅漢了,初果羅漢他對欲界還是有快樂的感覺,因爲他遇到事相還是不究竟。所以說,當他對于這個四禅八定一層一層深入以後,到了叁界最後一個定——非想非非想處,在這個定當中去感受,最後已經認識到這是沒有我的。可是在禅定當中還有這個覺受,這個覺受是不是可靠?不可靠,因爲他是叁界裏面的覺受,所以當他這個覺受破過去以後,他證四果羅漢,入滅盡定。這個四禅八定最後的境界:超出叁界。所以欲界九品思惑,四禅八定每一定都有九品思惑,八九七十二品,加上欲界的九品就是八十一品思惑。
他斷惑有上中下,每一品、每一個禅定的境界,都有具體的量化,就是遇到這個事情,是什麼心態?所以我覺得藏教的這個現實人生的狀態,對生命的這種诠釋很清晰。如果我們有心坐下來觀察自己的這個身心狀態,你可以一步一步的達到這種感受,比如說初禅五支完全可以達到。我覺得一般的出家師父,如果有這個可能的話,我們有這個正知見,然後你就去實踐,從禅定當中去覺受法喜最好。但是有一點比較危險的,就是說你有禅定的覺受,如果你沒有正知見的話,你即便得到了四禅八定,最後他那個“我”在那裏受這個禅定,我在這裏受快樂,身見邊見沒有去除掉,所以這樣到最後還是一種天乘的勝法,是天乘的佛法,而不是聖人的佛法。特別是藏教的初果羅漢,一直到四果羅漢,這個破見惑和破思惑的這個關系,這個過程,我覺得通過自身對佛法的這種修行,或者去模擬,或者去思維。
那麼這個思維過程呢,有兩種狀態我們需要了解的,第一種是屬于聞思的狀態,就是我們是處在第六意識當中的分別,這個知識分子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所謂所知障,就是我們在講一句話的時候,第六意識就把他構造一個圖案,後來把這個圖案建立一個框架,你在講的時候一點也不會錯,就像我們在電視裏看上海的東方明珠,看完以後你去講,一點也不會錯,它是什麼樣子的,旁邊是什麼顔色,講的頭頭是道,惟獨一點他會講錯掉,他會說上海東方明珠就是這麼高,這點會講錯,因爲他沒有證得,在電視裏面他看到的是這麼高,所以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第六意識學來的知識還會出現這個問題。
那麼如果再進一步,把這個聞思的正法,通過禅定的觀照,在自己的整個生命當中去落實,一步一步落實到位了,他那個觀念就發自內心的,甚至說,人生就那個樣子,他不是說別的樣子,是說世間的苦它就是這個苦。那麼羅漢呢?他證得這個苦以後,他世間不想來了,因爲世間就是苦的,沒有別的東西,那麼住在這個涅槃世界裏面,那麼當藏教的這樣一種追求解脫道達到了極致,羅漢這個位置可以作爲一個標准。
證得羅漢,他證得這個有余涅槃,他會出現一些更加侵除習氣的表現,就是藏教講的緣覺、菩薩、佛的果位。這個侵除習氣的過程,實際上是有余涅槃的境界,裏面他自己的生滅已經沒有掉了,但是他需要把這個法告訴別人。所以說證得阿羅漢的人,他可以教別人教到初果的境界,他還不能教別人到四果,這是一個標准。就是說你的本事更高,你教的徒弟是達不到你這種境界的,徒弟如果達到你這個境界,他可能是別的老師教的,或者說他自己有這種勇猛的力量自己走過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四果羅漢他能夠圓滿,也就是他對現實的生命狀態完全證悟了。一個弘法的標志,比如說他修悲、智、行、願四菩薩行,或者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那麼這樣就達到一種解脫道的完美結果。
通教的修行人,從通教的修行次第上說,在內證的方法上與藏教是一樣的,只是他有一點不同,就是對人生的認識不同。藏教的修苦觀,必須對苦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而如果是通教的人,他的要點就是當體即空,就是現實的這種緣起幻有的當下本體就是空。有些人可以通過一種特殊的狀態,或者說特殊的指引,就能夠確認這種觀念。對現實的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的狀態,心裏馬上就能夠超越,而且用心去感受的時候,體會到內心世界並沒有一個生滅現象的存在,這只是一種認識,觀念上的改變。如果達到這種認識的人,他有機會成爲一個進入大乘菩薩道的修習。如果沒有體會到這一點,他可能還停留在二乘的境界。
所以通教行人證果的情況跟藏教一樣,但是他內在的這個指導理路卻跟藏教稍有區別,在叁個次第當中,通教自身的次第也是叁個:見道、修道、無學道。第一個見道就是他具備了這個基本的修學方法以後要證得的也是空的境界,證得空之前先要見到空,八人地和見地,實際上這兩個地,和藏教中的初果一樣,所以說是認識到一切法本身、緣起的本身沒有生滅,你能不能見到這個沒有生滅,如果契入這個沒有生滅,那就證道了。我覺得在中國這大乘佛法的國土裏,有很多人是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的。有一次跟濟法師說起來,法師說這個空性見或者般若見,他跟我們凡夫的距離到底有多少?我們一向覺得我是凡夫,好象一講開悟啊,就覺得不可能,實際上他不是不可能,他完全是可以的,空性見或般若見是可以觸及的,要是不可以的話,那我們就沒有機會見道了。所以說見道跟修道的過程,見道既然是有可能的,修道也是如此而可能的。
我們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去見道?所以這個通教的位次,我裏面講到資糧位和加行位,對于當體即空的這個空觀,空觀的方法牽涉到很多,其實有時侯從我個人的經驗當中,就包括念佛法門,念佛的人有很多,包括坐禅,坐在那裏念念念的時候,他沒有太多的理論,但他能夠念到一定的程度,身體會空掉,世界會空掉,而且對于這個空,他也能明顯的感覺到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一個完全虛無的空,因爲他身心狀態很清楚,然後他的意識上或者串習上,已經體會到那種空的境界,就這種空的境界,一旦你給他確定,你已經見到了這個空。這個空裏面他有沒有我?有沒有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這個十使見惑的內容有沒有在這個空裏面?假如有,那你還屬于思想的、妄想的層面,假如你已經通過坐禅以後沒有了,那你就是見道了。所以說佛法這個標准一旦有了以後,那你再進一步的修,就是見道位的菩薩了。在斷盡見惑以後,基本上跟藏教是一樣的,只是藏教把四果羅漢講的很詳細,而通教他沒有分四果,但是分八地。
從內在的煩惱一品一品的如何去斷?如果詳細的話,就包括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就這個結使在你的心中有沒有被解開?他解開是有個量的,這個量如果達到了以後,一層一層的可以達到最後的果位。如果說,一講起佛法理論的話,好象自己不能觸及。實際上不盡然。如果我們用任何一個法門,真正的理就是從這條路上走。不可能是通過一個什麼藏教,或者其他藏密,或者其他南傳佛法,修行以後你那個見惑沒有破,你先就破思惑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連見都沒見到,那怎麼可能去契入這個真正的正知見!所以這種次第也是一種共通性,但是學人對事物的理解上有差別,因爲我們的思想是比較局限的,如果進一步的去發現,看到的這個真谛之理並不是停留在一個法的當體即空上,而是停留在一切法當體即空。
這一切法當體既空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就是全部身心的准備僅僅爲了能夠契入這種空。契入這種空首先教理上聞思上的學習就是像別教,按天臺的別教止觀來說:從有入空、從空入假、從假入中,從有怎麼去入空?這裏面跟藏教通教有相似的地方,只是他指導的思想不一樣。別教的所謂菩薩乘的這個法,就是在基礎行的發心上,跟藏通兩教稍有區別,所以說一些人根基比較利一點的,就像我們觀察人生,每一個人他要解決自己人生問題的時候,這無疑是一種正確的觀點,我有痛苦我要解決,這肯定是正確的,但是你解決了以後,你有沒有考慮到你身邊的人也在痛苦?我要不要幫助他們去解決?當你覺得我要解決痛苦,這是一種出離心,我這種痛苦要解決的時候,我看身邊的人也在痛苦,我也要幫助別人解決這種痛苦,這就成爲了菩提心。在別教次第的基礎行裏面,有一個大慈悲願、發菩提心的情形,這種情形好象在天臺教觀裏面沒有直截說,雖然沒有直截說,但是在十信位,就是那個別教最初的資糧位,就是你進入修行開始的准備,這個資糧准備工作的過程當中也已經隱含了行者對佛法、對叁寶生起的信心、對戒律的維護、對出離心的生起等頗爲重視,因爲資糧位的第一個就是信位。憑什麼對大乘佛法感興趣?最起碼的一點理由,就是認識到生命是有痛苦的,知道需要佛法,假如說我認識到這個佛法很好,但是對我沒有用,那個就不是真正的信。所以雖然天臺教觀的前加行沒有講到這幾種發心,就像濟法師早上提到的這幾個要素一樣,就是大乘佛法的共同點。
一旦進入加行位以後,重心分開叁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以全部的力量要把我在…
《天臺修證次第要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