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8▪P2

  ..續本文上一頁清靜,那麼你這個妄心斷盡,你就能夠證到法身,你就證阿羅漢,見到法身,斷了六品無明見到六品法身。你就初見于佛啊。

  無余涅槃是哪個余?你的無住是意識中的分別還是伏住妄心後無生的無住?

  有余涅槃進入無余涅槃,什麼叫無余涅槃呢?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無余涅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上求佛道,對上不入涅槃,對下不入生死。這個覺念,對下面不住生死,對一切生死不執著;對上不入涅槃,不是說我到寂滅之中,就是像阿羅漢一樣,進入涅槃裏不度衆生了。他不在涅槃,他跟衆生打成一片,全部的心就是衆生的心。只要你進入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度衆生無衆生可度,成佛無佛可成,因爲佛已現成,爲什麼呢?因爲現量上衆生就是佛,沒有衆生可度。無佛可成,因爲現在的衆生就是佛,佛就在眼前。佛度衆生,沒有衆生可度,佛就在眼前,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對上求成佛,對下化衆生,但是中間無所住,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這個叫無余涅槃。這個不住體不是我們妄念裏面的不住體,是覺性裏面了解了第一谛以後,從自性中所有妄念不生之時自然無住。伏住了妄心,你就會達到無住,如果你妄心未伏,那你無住的這個體是你用意識衡量出來的,用意識分別出來的無住,那還屬于是妄念。必須要去親證它。不親證它有什麼用?

  佛陀爲何勸于衆生發願令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不是自性涅槃,也不是有余涅磐?這樣做的利益何在?

  佛陀勸于衆生啊,你應該發這個願,一切衆生令入無余涅槃,你發了這個心出來的人,也就是說了解第一谛的人,你就可以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解義的。要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想跟我一樣,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一定要發起這個念頭出來;要度一切衆生,實無一切衆生得滅度。衆生一聽到這個話之後,就會産生無住之體,就是說應生無所住心。這樣的分析沒有衆生可度的話,那後面爲什麼又講度衆生呢?後面會詳細的講。

  佛陀是無住之體嗎?自利利他之心中的遮與止各是什麼?生死涅槃滅度衆生皆方便立名,何情偏空?何情偏有?何情無相?

  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那就是常住涅槃了。而菩薩叫無住涅槃,菩薩是無住之體,還有無住之一念。佛陀是現量的證,菩薩是現量的修,此修此證是一體,但是菩薩還是在發心之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裏面有很多不可思議之妙用,不管你是迷的還是悟的,只要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起自利利他的心,裏面有一個遮止之說。這個遮跟止啊,不可思議的遮止,這個法的妙用。你要利他,本身就是自利;利他心廣,利他金剛智就會顯現出來。利他本身的體,本身就是一個智身。這個利他的心生起來的時候,已經就不可思議了。

  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就是說他要讓無量無數無邊衆生滅度,其實就是涅槃的意思。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也就是說衆生本來是無涅槃可得,無生死可得。就是說,衆生生死涅槃,猶如空中之花,假立名字。所以衆生本來就是沒有生死可得,沒有涅槃可得,涅槃生死本來就是空中之花。因爲佛陀講過,衆生本來就是佛,只是妄心未除而已,妄心一除佛性即顯。只要你把妄心舍掉一分,你的佛性就顯現一分。所以不可以有涅槃可得,因爲這裏面要滅度無量無邊衆生,而無余涅槃還是有涅槃可得。後面講無涅槃可得,是衆生本來真實之體,是沒有衆生,但是菩薩還有這種執著,不通過這種執著,他沒辦法悟到這個體。

  佛陀讓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本懷是什麼?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體是什麼?其中的遮和止又各是什麼?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與修行及解脫是何關系?衆生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方面爲何一直難以真正深入,或真實的發心?利他是一種覺悟?還是一種真受用?

  所以先讓他發起度衆生的心,爲什麼要令他發起度衆生的心呢?最重要的,要讓他理事圓融,要他不偏有不偏空不偏妄見。因爲衆生不是在有裏面的執著,就是在空裏面的執著,空有都是妄見,但是如果你不讓他利益衆生,他進入空見,不誓成佛道,也沒有涅槃可得,他又執著有見。所以要讓他度無量衆生,進入無余涅槃;又要讓他對無余涅槃何生死産生一個執著。這裏面一個非常很細的一個心。是釋迦牟尼佛導致于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體。所以仔細的思維一下,這個佛爲什麼要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的這個含義,是不讓我們住生死住涅槃,但是又不能夠離開生死,離開涅槃,都是偏執。離開生死離開涅槃,與法身、報身、化身不能相應啊,因爲離開衆生就沒有佛啊,離開涅槃就沒有智,就沒有覺性,那就進入妄見了。我們要知道法身就是報身,報身就是化身,化身是跟衆生心相應的,報身是莊嚴跟利他是相應的,法身是自莊嚴。你不要涅槃,那你的法身自莊嚴了不可得,你得不到。如果你不度衆生,你的這個報身莊嚴,你就得不到。你報身跟法身都不能相應,那你講的不都是空話了嗎?如果真正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定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廣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但是我們衆生呢,往往要不就是住在那個體上面,要不就是住在這個體上面,在這邊講要度衆生,又不能夠發起覺性即無所住的體,上成佛道但是又不能發起利益衆生的心,所以我們往往就偏執一邊。因爲你偏執一邊,就進入大失,失去什麼呢?在淨土裏面說,常寂光土跟你沒有份,實報莊嚴土你又沒有份,你就在方便有余土和化身土裏面,方便有余土和聖凡同住土,在這裏面安住著,法身、報身皆失故。你要不發起自利利他的心,你本身所想成佛的這個心就是錯誤的,不能夠得到,你有大失。只有你從因地上發起自利利他的心,你就是妄執也可以,因爲這是遮止之法。什麼叫止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一定要這樣做,發無上的菩提心。什麼叫遮呢?就是說,這種做法雖然是妄的一念,但是這個妄的一念,與法身、報身、化身有一個相應的量。就像我們說,把一念功德回向于十方,其實回向十方的那一念是叫心量與法相應的那一念。雖然是妄念,但是我回向于法界這種果報跟法界是相應的。這一念雖然是妄,但從遮上面講跟這個實相是相應的,只是衆生執著了。如果你不發起這一念,你跟根本的實相都不能相應,那怎麼能發起你覺的一念呢?

  能和佛心相應相會的根本之心是什麼?何種情形下十方諸佛都是你的化身?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叁輩往生中爲何獨獨強調發菩提心?真發菩提心的難關何在?

  所以這一念發自利利他的心,跟你將來法報化有一個相通相融的這個體。如果你要是不跟它相應,不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發這個自利利他的心,那你本身跟佛陀全部的相融心融合的心就沒有建立。那你怎麼修行也沒有辦法得到,就是妄想我要成佛,也在妄想之中,根本跟佛毫無關系。因爲佛陀就是一個自利利他的體,也就是說法身就是報身,報身就是化身。我們不要把眼睛盯著法身看,在經典上面講得很清楚,你眼睛盯著法身、報身,而認爲化身是虛假的,老盯著法身以爲是那個樣子的,其實這個觀點就犯了一個錯誤。法身、報身、化身是一體的,講到最後面還是講到你現在。還是講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體,這個體它是法身不離報身,報身不離化身的,還是那個化身裏的自利利他的功德。佛陀的清靜莊嚴,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智身還是要現前的。在你現量上的福德現前,不然哪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呢?你怎麼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呢?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你說你有沒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肯定具足啊,爲什麼?十方諸佛皆是你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十方諸佛都是你的化身。如果你要是跟化身不相應,那十方諸佛怎麼跟你相應?如果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自利利他的心,是跟十方諸佛所有的叁十二相相應的。從淨土法門來講,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是要轉爲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像妙法蓮華經,龍女成佛一刹那之間,在空中把龍珠供養給佛以後,立即就在空中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化身就是智身。他的法身跟報身不可思議處是不可以在我們凡夫面前示現的,等你證到報身跟法身的時候,那是不可思議境界,絕對的境界。只有化身才是有相對量而說。如果你成佛的那一刹那,不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此方世界,還是在他方世界,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定會顯現出來。

  我們一般人都認爲,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佛陀八萬四千相。你就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諸佛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相續成佛。你想一想,難道西方極樂世界不具備化身嗎?不具備法身嗎?不具備報身嗎?法身叫無極之體,報身叫虛無之身,什麼叫虛無?就像虛空一樣,叫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法身。法身、報身、化身在西方極樂世界都具足了。如果你要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具足的話,就落于邊地疑城裏面。不管你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此世界,一定要跟這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相應,也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要相應。如果跟自利利他的心不相應的話,你就落于胎生。所以佛教在叁輩往生裏面講道,叫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叁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在《觀無量壽經》裏面,讀大乘經典,深信不疑。這也叫發菩提心。叁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叫菩提心。所以上叁輩都是要發菩提心。上上品也是講發菩提心。唯有下六品或者胎生,沒有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具足,那就麻煩了。所以要發起自利利他的心,不管此世界、彼世界,跟大乘第一義谛都是非常相應的。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38》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