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9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前面釋迦牟尼佛講到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該怎麼發呢?“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代表所有的衆生,也就是後面講到衆生是什麼?就是妄念。“我皆令入無余涅槃”是什麼呢?就是入真如境界,妄真之說。就是勸導的意思。這句話裏面含有兩種意思:一個叫衆生,一個叫滅度。那這裏面已經含有了真妄不離的中道。一切衆生之類是妄生;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那是講舍妄證真;有真有妄,皆是妄說,還是二辯之說。唯有如是滅度,就是實無衆生滅度者,即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無衆生可度,但又度無量無邊的衆生,那這句話是中道思想,也叫發菩提心,而發菩提心要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句話要記在心裏面的話,衆生的心非常安住的。

  那麼,一切衆生之類,就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卵生裏面俱備四生,胎生裏面俱備叁生,濕生裏面俱備二生,化生裏面是沒有前叁生體。化生的體裏面是比較單純的,到卵生裏面的汙垢也就比較重了。比如卵生裏面必定具足胎,就像雞它是卵生,但雞在雞媽媽肚子裏面的時候,是有入胎(胎生),胎裏定有母親的血液、水,有水而生(濕生);化生是從無到有,它又從無生到有生(化生)。胎生裏面就具備叁生,就像人是胎生,胎生裏面不可能會出現卵生,但它有濕生、化生,沒有水份它生存不了的(濕生),而且我們肯定是要衆無到有過程入胎的(化生)。濕生裏面就沒有胎生了,依水而生,有了水,它就可以出生。化生裏面它是不需要濕生的,他可以變化出來的。故這個卵胎濕化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那麼,從卵胎濕化而生這個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體呢?它是一個妄體。對衆生來講,它是一個有生,而有生就有滅,那生滅的體是什麼呢?生滅的體是無住體。無住體的本身就是無生。所以生滅本身就是無生的。但是,衆生執于有生滅的體存在有住之境,而此體變成妄識有;衆生又執于無生的體存在有,而此體也變成妄識境。這個體本身是真的,但我們執著了,就不是真的了。那這個生滅之外有沒有一個真的體呢?也是沒有的。如果有真,就有住,那就不叫無生,此真又變成妄識境。所以,道上說你離開生滅,無有真得。只要你跟無住相應,那就無住生心了。就像你認爲有衆生可度,有佛可成都屬于妄見範圍。我們衆生迷在哪裏呢?就是住在生滅有住。因爲有住,就有生滅;有生滅,就有妄有,有了妄有,就轉爲生死。所以,卵胎濕化妄境無生處就是一個覺性,是一個覺體。

  那麼說這個覺體爲什麼講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呢?他爲什麼不直接說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因爲這裏面顯生而無生實相的等待。不直接說是怕我們衆生有法的執著變成住,有法住就變成煩惱,因爲衆生不小心就執著了。所以他從根本上(卵胎濕化)來講生的變化。有生滅正好顯示無生。若卵胎濕化都是生滅的話,那就是妄體。也就是如果你妄一斷,卵胎濕化都不存在,無生前現諸相不生,爲什麼呢?都變成了無住之體,無住就是生滅體,就是現前妄有本無生唯覺也。如果了解妄有不住的話,那就不能在住卵胎濕化裏面、在生滅裏面找一個另外的無住法報身體。也就是告訴我們衆生皆空,衆生空就是現前看到的有。一般人就說那既然衆生都是空的,那還度什麼衆生呢?他後面會講到。所以,要了解這個無生的道理。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那又是什麼境界呢?色又分成二:一個是色界,一個是欲界,還有一個無色界。無色界包括有無想和色,它是一種無色定,故還有無色體。那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是什麼境界呢?是屬于叁界。而想是對于什麼來講呢?想和無想是代表著識,那叁界由識顯。我們前講有胎生的出現,有身就有色、就有境,有境故生識,就有識出來,那這個識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這個識是幻境,是故沒有境。爲什麼講菩薩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境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在哪裏呢?屬于塵。而爲什麼說塵不說根、不說識呢?根在哪裏呢?根在覺性裏面,迷了叫妄。覺性而通境叫妄識,就是說你沒有悟之前,中間有一個妄識的顯現,而這種妄識就是你沒有悟的體。因爲沒有證悟故,就産生識。如果你證悟了,也就不叫識了,就轉爲智。那麼,可看出這個身和這個色而産生識,叫有想、無想。所以,有有想天、無想天,有色天、無色天。很多人修行從這個色相上面修行,就是說住相、不住相啊,就會産生一些因果。而你的妄識不了解自己是妄,妄的本體是無生,因爲你不了解無住,那你就不會進入到無生。你在有住體裏面修行,必定會看到境,那就是有色和無色。因爲你分別心生出來,妄動生色啊。有無生就有影境,你迷了,出現種種次第、色相出來。一念真,一切真。舉例來講:我們一出生,還沒有現在、過去、未來。其實,妄見是沒有現在、過去、未來的體,知道嗎?那麼,我們現在妄見生起,一眼看過去就是色境,而這種色的境是一個現在、過去、未來的因果關系。因爲我們的這個妄識跟色境相應,産生了欲望、欲界。在這個世間我們有很多的欲望,若修欲的話,都是在妄境裏面。所以,就變成欲界。有人修色界,就是修意識。你修意識就重色啊,就離欲、離色或者定中,也有色的境界。一般色的境界都還是有欲界、色界,色界完全是一種精神的世界。

  有想、無想,就是想的境界、無想的境界。過去有一個修行者他想進入定境,想修無想定,一個老禅師看他在打坐,那和尚問:“你在打坐幹什麼?”他回答說:“我爲了修入定。”和尚又問:“你修什麼定啊?你是修出定呢?還是有想定還是無想定呢?如果你修有想定還是個情,如果你是無想定還是像石頭一樣”他回答說:“我也不入無想定,也不入有想定,不入非想非非想定。”和尚說:“你不入有想定,不入無想定,那你是屬于大定,大定現前。大定現前不應該有入定的概念啊,那你現在有入定的概念就證明你不是大定, 像佛陀進入在大定之中,沒有入、沒有出,那無處不在定中,怎麼會還有入出之說呢?”法師突然大悟,那我們衆生不是在有想定裏面就是在無想定裏面,要不就進入到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還是一個定。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那個境界還不如當下承擔,既然沒有東西放不下了,那就不放下吧。也就是說不住空也不住有,最重要的是要空有不二。在經典上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如果你認爲生滅之外還有一個無生,那是屬于進入斷見。那麼,在這個真之外有一個妄可除,那就進入有見。所以,有跟空往往是衆生偏執的,有兩邊的執著。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佛陀把所有的衆生用卵胎濕化的方法,用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表露出來。不是說六道衆生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用叁界相立出來說法。因爲以前經典往往開顯名字是我們衆生執著的法,他不用這法來顯現。反而用這個卵胎濕化的本體,用無生本去妄顯真。

  《金剛經》大部分有這個意思,就是用生滅體來建立顯真,建立法。不離開生死而入涅槃,也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無生以我裏面建立無我,無我裏面有我的體。經裏用這個卵胎濕化這個生體來顯無生,生不離開生滅而說無生體。在福德裏面講:因爲福德多故,是故名爲福德。以福德無福德故,無福德就是顯真。也就是說在一切相上面來建立有、有裏建立無相空真法、建立真實,無住體。而不是像我們平時所說的法往往是離相(離開的相)。舉例來講我們平時打坐是爲了清靜,他不知道打坐的本身就是清淨體。金剛經裏面他不是說你打坐啊可以打到清靜啊;你念佛可以成佛啊;度衆生要發菩提心,要成佛啊;他沒有這樣相對的說,也不是說用這種方法達到某種目的,金剛經從頭到尾都不是這樣說,都是講一個當下。都是講當下生滅裏面建立不生不滅,在我裏面建立無我,在相對裏面建立絕對,在有裏面建立無,在福德裏面建立無福德之體。並不是離開福德另外找福德,從不離相而說無相,不離妄而說真,不離相而說空,不離有而說無。證明《金剛經》完全是一個當下之說,完全是講當下。所以,看《金剛經》他就是一個絕對的體、智慧之體。因爲大乘之教法,是直接從當下的體裏面顯出我們本來的自性。所以,如果你把這個中心點抓住了,其實,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就可以明了的實相。如果你通達金剛經的般若,可看出整個佛法的中心就在這個地方。如果這種東西你不了知,那你都是在妄上面下手,爲什麼呢?因爲你離開這個體,就是離妄找妄,離妄全是妄。妄裏面有真,妄的體就是真。生滅就是生,無生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你本來的體,離開生滅就沒有無生。你離開這個生滅體,哪來的無生呢?這個時候你想一想:你怎麼去找呢?那就是妄上加妄,永遠找不到。可看出《金剛經》很微妙的地方就在這裏面,所以,我們把這個中心點找到了,以後你在行住坐臥中可以用心來體會卵胎濕化、無生之體。不斷地靜下來觀照。法要你用心觀照生起清淨則生實相。爲什麼呢?前面講卵胎濕化本身是無生之體,講衆生生滅體的根源,也就是我們的本覺性處。也就是在我們生滅跟無生交換的地方,只要你有生進入無生,我執相就斷了。妄見即斷,識就不生,就轉爲智。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余是什麼?無余是上無佛可成,下無衆生可度菩薩道。無生之體沒有衆生,因爲你悟到你進入無余涅槃,也就是說要讓所有的菩薩發心要讓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個無余體,就是讓我們明了“無衆生可度”不要執著。無衆生可度就是說生滅滅已,生跟滅不生之時就是無衆生可度。前面的度無量無邊的衆生,爲什麼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不離發菩提心大悲心,就是自利利他。

  爲什麼要令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後面沒有衆生得度呢?告訴我們發菩提心度一切衆生不要偏空,無衆生可度不要偏有…

《《金剛經》系列開示 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