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9▪P4

  ..續本文上一頁樣。你往車上面一坐,往哪邊開呢?兩邊都有頭,你不知道往哪邊走,開這邊頭就往這邊走,開那邊頭就往那邊走,你坐在那個地方你根本不知道往哪裏去。所以我們一坐上這個車子,無明生起來的時候,就跑到那邊去了,無生生起來的時候就跑到這邊去,你現在當下這一念,看你往哪裏生?往哪裏跑?這個叫做愚癡。愚癡這個體跟貪嗔這個體是分開來的。貪和瞋兩個有共有不共,癡完全是一個無明。無明長惰性啊。如果對于世俗的人來講啊,無明就是一個墮落的心,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你已經在墮落了。就是這個意思。一旦到癡裏面去的那一刹那,你就墮,墮什麼呢?墮叁界。就是妄心生起來的時候,叁界就顯現出來了。在叁界哪個地方去六道輪回的生死呢?這個裏面就造業。造貪嗔癡的生。有那個貪瞋的體出來了,地獄餓鬼的這個根本就出來了。有無明出來,有癡出來,無明出來以後你就自私啊,她自然會自私的,爲什麼?無明它不了法啊,在一刹那在那裏面你的貪嗔一定會出來。首先出來的是貪。比如一個人掉到水裏去了,你千萬不要拿手去救他,你要拿竹篙子去救他,爲什麼呢?一個人掉到水底下的時候呢,抓到什麼是什麼,因爲救命要緊,所以任何人手給他的時候他就抓得死死的,把你一齊帶下去。所以你把竹篙拿給他,你就放下竹篙就可以了。所以癡就生貪心,抓住它,因爲救命要緊啊,瞎摸。無明就緣行,它是妄心裏面出來的行爲,一定是妄識,出來了種種的境界出現。所以呢,十二因緣講得很清楚,因爲癡故,起貪,有貪就有瞋,就有得失,生種種煩惱。然後在裏面造種種業,有業障、報障,還有苦障。重者沈者就墮,輕者善者就升,上升下墮。都是因爲這個癡,無明。在這裏面呢增長無明,貪嗔癡越重的人,他的無明就越重。就像網跟網,就像船跟船,越纏越緊,越纏越緊,所以一般講的這個貪嗔轉化的話,是對于我們衆生來講的。你的貪心轉了可以變爲清靜法身,瞋心轉了可以變爲報身,是對于我們這些人講。真正的貪心和瞋心很難度的,像地獄餓鬼,爲什麼難度呢?瞋恨心生起來的時候,哪曉得什麼自度啊,還有度他啊?是不是?在五蓋裏面可以說,你必須要有善法,你必須要有貪必須要有瞋。但是呢,真正的墮在那個貪嗔癡的體上面,就是說人家打你一錘子,你正在罵別人的時候,罵的體,你能罵人的力,非常的珍貴,但是呢,這個力在沖擊別人的這個相啊,會把你迷惑,所以你這個力老是用在這個相上面,不會用在法上面,但是呢這種力本身是非常好的東西,但是你用錯了方向。就像說,你有心思跟人家打架,爲什麼不有心思去學佛呢?你有心思在外面跟人家講大話啊,跟人家講是非啊,我看很多的女衆啊,跟人家講是非講的聲音非常的大,她在念佛的時候一點聲音都沒有。她爲什麼會這樣呢?所以她念佛一點聲音都沒有,她跟人家打架特別有勁,叫她做善事她一點力量都沒有,叫她做惡事她非常有勁。爲什麼呢?她用在相上面,她這個力用錯了方向。所以我講這個貪嗔癡轉,是轉這個力,知道吧?這個力有無上的妙用,用在好的地方可以有無量的功德,用在不好的地方有無量的過失。所以呢我們要借助這種力,來把你這個真心給它顯落出來。愚蠢者沒有什麼法可講,就像畜生一樣,給它打一個皈依放了就算了。還有很多的衆生你沒有必要去跟他講那麼多。外面很多的衆生,你跟他講那麼多有什麼意義呢?一點力量都沒有。

  所以呢,這個降伏妄心,能度我們的貪嗔癡,而貪嗔癡轉過來就是法身、報身、化身。我們的智慧就是化身啊,叫智身啊。癡轉過來就是無量的化身,而無量的化身就是智身,智慧之身。你現在可以轉爲智身啊。你現在了解了生滅的體,無住之心,在一切處的話,你的智慧之身就出來了。不會用這個妄心來做事了。

  發大心,依緣生幻,有覺四相不生。我們這個緣起幻有的這個體,我們必須要依緣生,就是說,我們現在生滅的這個體,我們離開生滅,就找不到一個無住之體,必須要依生滅,這個幻有的體,能夠覺悟到四相不生,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因爲有妄見,妄見一生出來的時候呢,叫我相,我相進入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現在我相叫妄見,沒有這個我相,你怎麼知道自己是妄見呢?知道自己是妄見就無住,知道無住即無生,是故我現在無生。沒有這個生,就沒有這個覺,沒有覺你就繼續滅。所以呢,我們依這個緣生幻有的體,覺悟到四相不生。我們要內心裏感受到你這個覺悟的體,就是我們四相。我們現在一刹那就是四相。現在有個我在,叫我相,就是我建立一個妄見,這個身體是我。我現在站在這個地方,我站在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妄。我現在本身就是一個妄。有妄就有我,我見生起,那就有你,好的壞的善的惡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這個對方存在,有衆生,有我有人,有這個人對立存在,有善的有惡的,有無記的,有種種的類比,叫分別心,分別心就是這個衆生相,衆生的這個心,就是大家叫衆生,每個人都叫衆生。衆生是一個體,每個衆生都有衆生相。並不是說我們大家坐在一塊叫衆生相,如果大家坐在一塊叫衆生相,那是錯誤的,那不就沒有無生了,還有衆生的體存在嗎?我們有我相,這個我見,都是我們心裏面的識的活動,知道嗎?有這個我見以後呢,我見的這個識,這叫妄,一妄全部妄,這個妄是一個,所有的妄都在我這個識裏面,這個識裏面呢出現了一個對立的存在,就是人,對方的人,這個人見,人見並不是說有一個獨立的人和我存在,是我們心中有一個人存在。所以呢,你是我心中的一個對立,在我意識之中,有一個對立的人存在,其實你心中有一個人見,我心中有一個人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人見,這個人見叫做妄見。也屬于是妄,是你獨立的一個妄識。有了這個人見就有衆生見,分別哪個善惡,你們是善是惡,我們怎麼知道呢?但是我有這個妄見。衆生見並不是說,大家在一塊叫衆生,是我心中有衆生之念。如果我認爲是衆生之見,你已經是佛了,能這樣講嗎?如果你是佛我是衆生,如果真的你是佛他是衆生,其實還在衆生見。一旦覺悟了,沒有衆生的。如果你是佛,沒有衆生的。怎麼有資格說你是衆生呢?因爲我的分別心在,所以呢,你是佛,在我這個地方還是個衆生。所以衆生是看不到佛的。佛陀在這個地方,有我見的時候,佛在他心裏面也是妄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天天吃飯、穿衣、睡覺,那個衆生沒有度的人呢,在看到釋迦牟尼佛相好莊嚴,佛陀爲什麼心那麼清靜呢?叁十二相那麼具足呢?四大威儀那麼健全呢?度無量的衆生,他爲什麼誓成佛道?衆生這樣念。這個念叫什麼?叫衆生念。佛陀呢沒有的。佛陀不以相,不以色見我,不以音聲求我,你認爲這個佛是這樣的,佛在你心中還是一個衆生。所以呢,一衆生一妄全妄,就沒有佛存在了。知道嗎?哪有佛呢?所以呢,一旦你妄了,就是阿彌陀佛在你面前你也不認識。爲什麼?全是妄見。一旦你覺悟了,你妄見沒有了,全部是佛,所以呢,沒有一個獨立的佛存在。知道嗎?所以呢,這種道理大家要用心來會。所以我們往往說,這個泥巴像是佛啊,菩薩像是佛啊,這叫衆生之見。立衆生像就有人見,壽者見,就有佛可成,有衆生可度,都叫衆生之見,都叫妄見。就阿羅漢有余涅槃都是妄見,有余還有名相啊,有名相就有識啊,有識就有妄見啊,他無明還沒有斷啊。有人見就有衆生見,有他是佛,他不是佛,有這個衆生見,就有分別想。衆生見也屬于是妄的範圍,有了衆生見就有等待,就等待我要成佛啊,我什麼時候成佛啊,我要修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啊。這叫壽者,有壽的想法。有的我要一念成佛!我要叁大阿僧祇劫成佛!一念、叁大阿僧祇劫,都是叫念,這個念,在我們心中建立的那個念,叫妄念。所以對衆生來講,你有一個妄念啊,所以佛陀講你修行啊,要叁大阿僧祇劫。所謂的叁大阿僧祇劫就是衆生之妄啊。如果你妄一除,你不當體即佛嗎?所以呢,說成佛快,非常快,因爲本來就是佛。說不成佛吧,全是妄見,那你就叁大阿僧祇劫。講西方極樂世界,說遠,全是妄見,就很遠。如果你要是妄見無生,無住進入無生,那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所以呢,說西方極樂世界很遠,其實啊,就在我們當下而已啊。所以我們老是呢,以爲要很遠的地方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裏面建立妄見,叫做壽者見。有識相續的這個東西出來,一妄全妄。你有一念,我說明天往生,都叫壽者見。我有等待的心,都叫壽者見。一點都沒有等待,絲毫都不能等待,有等待,一妄全部都是妄啊。你一旦妄了,全部是妄啊,所以呢,這個中間是直心見道場。你的直心就直接見佛啊。如果你有等待的這個心,就等于妄,一妄全部妄,有走錯了全部錯了,沒有什麼客氣的。在這裏面不講客氣的。所以呢,有壽者見,就是計量出來了,回憶一下,就是我們意識中有一個記憶力,這個記憶力就是壽者。把記住了,然後老是在挂念著,牽挂著,就不知道活在當下,老是在記。在計劃,有計劃叫壽者。只要你生活有計劃,就是壽者。你想一想,計劃明天,不是壽者是什麼?所以人要學會不要計劃。計劃了,壽者即生。知妄即舍,知道這個妄,妄無生故,無生即是不住,因不住故就無計劃。你不能說我這邊是無住,那邊在計劃,那不是自己在騙自己嗎?就是學問上面是在無住,但是行爲上面還是在計劃,那不是沒有觀照嗎?沒有觀照沒有實相現前,那你怎麼進入到法性呢?是不是?你怎麼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吃飯、穿衣、睡覺啊,內心寂照現前。什麼叫度衆生啊?你每秒鍾都在度衆生的時候,就叫無盡衆生誓願度。如果你每秒鍾,總認爲,現在度衆生,明天不度衆生,都不叫無邊衆生誓願度。所以我們刹那刹那的時間,都在度衆生,我們吃飯、穿衣、睡覺都在度衆生。爲什麼呢?自性衆生啊,自性衆生就是跟外面是一體的。自性衆生不障違緣啊,就是外面的違緣的境界,和我們的自性是沒有障礙。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它是一體的。你不能說我們的自性叁寶跟外面的叁寶沒有關系。遍圓一切情與非有情種啊,也就是說不管有情的無情的,有色的無色的,有相的無相的,還是器世間看到的看不到的,這裏面不可以分別,知道吧?所以菩薩戒裏講,有想與無想,莫作分別想,不要去分別,知道吧。所以呢,我們不要進入到壽者,這個計量裏面了。我們往往出現一個什麼樣的過失呢?我們的行爲和我們的觀照,和我們這個文字啊,産生了一個巨大的差別。我們的行爲上面完全是一個妄體,我們的觀照上面完全是自己的知見,我們在實相上面呢,也懂得一些東西。也懂得這個道理對,但是行爲上面完全是在妄見裏面,相違背,就是等待的過程。比如,這個凳子在這個地方,我們明天再坐吧?在明天坐的那一刹那,全是妄見了,你已經在妄的體裏面了。第二個,我看的經典是對,但是呢我在那邊看的那個經典又不一樣,我去學那個去。它的那個當下的體啊,他不知道這種般若的觀照在一切處,所以呢,在這邊讀的是金剛經,在那個地方做的是人天福報,他以那個心來顧這個心,這個心不能相續,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修得亂七八糟,不知道一悟全悟,一明全明,一轉彎全部是真,他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呢,我們現在衆生就有叁種分別,就叫做身口意不一,我們的口是經,我們的行爲是俗,我們的意念攀緣于法,身口意都分開來了,不能夠相合故。我們這樣的修行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仔細的觀察一下啊。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3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