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前面释迦牟尼佛讲到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怎么发呢?“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代表所有的众生,也就是后面讲到众生是什么?就是妄念。“我皆令入无余涅槃”是什么呢?就是入真如境界,妄真之说。就是劝导的意思。这句话里面含有两种意思:一个叫众生,一个叫灭度。那这里面已经含有了真妄不离的中道。一切众生之类是妄生;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那是讲舍妄证真;有真有妄,皆是妄说,还是二辩之说。唯有如是灭度,就是实无众生灭度者,即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但又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那这句话是中道思想,也叫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要记在心里面的话,众生的心非常安住的。
那么,一切众生之类,就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卵生里面俱备四生,胎生里面俱备三生,湿生里面俱备二生,化生里面是没有前三生体。化生的体里面是比较单纯的,到卵生里面的污垢也就比较重了。比如卵生里面必定具足胎,就像鸡它是卵生,但鸡在鸡妈妈肚子里面的时候,是有入胎(胎生),胎里定有母亲的血液、水,有水而生(湿生);化生是从无到有,它又从无生到有生(化生)。胎生里面就具备三生,就像人是胎生,胎生里面不可能会出现卵生,但它有湿生、化生,没有水份它生存不了的(湿生),而且我们肯定是要众无到有过程入胎的(化生)。湿生里面就没有胎生了,依水而生,有了水,它就可以出生。化生里面它是不需要湿生的,他可以变化出来的。故这个卵胎湿化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那么,从卵胎湿化而生这个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体呢?它是一个妄体。对众生来讲,它是一个有生,而有生就有灭,那生灭的体是什么呢?生灭的体是无住体。无住体的本身就是无生。所以生灭本身就是无生的。但是,众生执于有生灭的体存在有住之境,而此体变成妄识有;众生又执于无生的体存在有,而此体也变成妄识境。这个体本身是真的,但我们执着了,就不是真的了。那这个生灭之外有没有一个真的体呢?也是没有的。如果有真,就有住,那就不叫无生,此真又变成妄识境。所以,道上说你离开生灭,无有真得。只要你跟无住相应,那就无住生心了。就像你认为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都属于妄见范围。我们众生迷在哪里呢?就是住在生灭有住。因为有住,就有生灭;有生灭,就有妄有,有了妄有,就转为生死。所以,卵胎湿化妄境无生处就是一个觉性,是一个觉体。
那么说这个觉体为什么讲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呢?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因为这里面显生而无生实相的等待。不直接说是怕我们众生有法的执着变成住,有法住就变成烦恼,因为众生不小心就执着了。所以他从根本上(卵胎湿化)来讲生的变化。有生灭正好显示无生。若卵胎湿化都是生灭的话,那就是妄体。也就是如果你妄一断,卵胎湿化都不存在,无生前现诸相不生,为什么呢?都变成了无住之体,无住就是生灭体,就是现前妄有本无生唯觉也。如果了解妄有不住的话,那就不能在住卵胎湿化里面、在生灭里面找一个另外的无住法报身体。也就是告诉我们众生皆空,众生空就是现前看到的有。一般人就说那既然众生都是空的,那还度什么众生呢?他后面会讲到。所以,要了解这个无生的道理。
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那又是什么境界呢?色又分成二:一个是色界,一个是欲界,还有一个无色界。无色界包括有无想和色,它是一种无色定,故还有无色体。那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什么境界呢?是属于三界。而想是对于什么来讲呢?想和无想是代表着识,那三界由识显。我们前讲有胎生的出现,有身就有色、就有境,有境故生识,就有识出来,那这个识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个识是幻境,是故没有境。为什么讲菩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境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在哪里呢?属于尘。而为什么说尘不说根、不说识呢?根在哪里呢?根在觉性里面,迷了叫妄。觉性而通境叫妄识,就是说你没有悟之前,中间有一个妄识的显现,而这种妄识就是你没有悟的体。因为没有证悟故,就产生识。如果你证悟了,也就不叫识了,就转为智。那么,可看出这个身和这个色而产生识,叫有想、无想。所以,有有想天、无想天,有色天、无色天。很多人修行从这个色相上面修行,就是说住相、不住相啊,就会产生一些因果。而你的妄识不了解自己是妄,妄的本体是无生,因为你不了解无住,那你就不会进入到无生。你在有住体里面修行,必定会看到境,那就是有色和无色。因为你分别心生出来,妄动生色啊。有无生就有影境,你迷了,出现种种次第、色相出来。一念真,一切真。举例来讲:我们一出生,还没有现在、过去、未来。其实,妄见是没有现在、过去、未来的体,知道吗?那么,我们现在妄见生起,一眼看过去就是色境,而这种色的境是一个现在、过去、未来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的这个妄识跟色境相应,产生了欲望、欲界。在这个世间我们有很多的欲望,若修欲的话,都是在妄境里面。所以,就变成欲界。有人修色界,就是修意识。你修意识就重色啊,就离欲、离色或者定中,也有色的境界。一般色的境界都还是有欲界、色界,色界完全是一种精神的世界。
有想、无想,就是想的境界、无想的境界。过去有一个修行者他想进入定境,想修无想定,一个老禅师看他在打坐,那和尚问:“你在打坐干什么?”他回答说:“我为了修入定。”和尚又问:“你修什么定啊?你是修出定呢?还是有想定还是无想定呢?如果你修有想定还是个情,如果你是无想定还是像石头一样”他回答说:“我也不入无想定,也不入有想定,不入非想非非想定。”和尚说:“你不入有想定,不入无想定,那你是属于大定,大定现前。大定现前不应该有入定的概念啊,那你现在有入定的概念就证明你不是大定, 像佛陀进入在大定之中,没有入、没有出,那无处不在定中,怎么会还有入出之说呢?”法师突然大悟,那我们众生不是在有想定里面就是在无想定里面,要不就进入到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还是一个定。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那个境界还不如当下承担,既然没有东西放不下了,那就不放下吧。也就是说不住空也不住有,最重要的是要空有不二。在经典上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果你认为生灭之外还有一个无生,那是属于进入断见。那么,在这个真之外有一个妄可除,那就进入有见。所以,有跟空往往是众生偏执的,有两边的执着。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把所有的众生用卵胎湿化的方法,用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表露出来。不是说六道众生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用三界相立出来说法。因为以前经典往往开显名字是我们众生执着的法,他不用这法来显现。反而用这个卵胎湿化的本体,用无生本去妄显真。
《金刚经》大部分有这个意思,就是用生灭体来建立显真,建立法。不离开生死而入涅槃,也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无生以我里面建立无我,无我里面有我的体。经里用这个卵胎湿化这个生体来显无生,生不离开生灭而说无生体。在福德里面讲:因为福德多故,是故名为福德。以福德无福德故,无福德就是显真。也就是说在一切相上面来建立有、有里建立无相空真法、建立真实,无住体。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法往往是离相(离开的相)。举例来讲我们平时打坐是为了清静,他不知道打坐的本身就是清净体。金刚经里面他不是说你打坐啊可以打到清静啊;你念佛可以成佛啊;度众生要发菩提心,要成佛啊;他没有这样相对的说,也不是说用这种方法达到某种目的,金刚经从头到尾都不是这样说,都是讲一个当下。都是讲当下生灭里面建立不生不灭,在我里面建立无我,在相对里面建立绝对,在有里面建立无,在福德里面建立无福德之体。并不是离开福德另外找福德,从不离相而说无相,不离妄而说真,不离相而说空,不离有而说无。证明《金刚经》完全是一个当下之说,完全是讲当下。所以,看《金刚经》他就是一个绝对的体、智慧之体。因为大乘之教法,是直接从当下的体里面显出我们本来的自性。所以,如果你把这个中心点抓住了,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解决,就可以明了的实相。如果你通达金刚经的般若,可看出整个佛法的中心就在这个地方。如果这种东西你不了知,那你都是在妄上面下手,为什么呢?因为你离开这个体,就是离妄找妄,离妄全是妄。妄里面有真,妄的体就是真。生灭就是生,无生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你本来的体,离开生灭就没有无生。你离开这个生灭体,哪来的无生呢?这个时候你想一想:你怎么去找呢?那就是妄上加妄,永远找不到。可看出《金刚经》很微妙的地方就在这里面,所以,我们把这个中心点找到了,以后你在行住坐卧中可以用心来体会卵胎湿化、无生之体。不断地静下来观照。法要你用心观照生起清净则生实相。为什么呢?前面讲卵胎湿化本身是无生之体,讲众生生灭体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本觉性处。也就是在我们生灭跟无生交换的地方,只要你有生进入无生,我执相就断了。妄见即断,识就不生,就转为智。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余是什么?无余是上无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菩萨道。无生之体没有众生,因为你悟到你进入无余涅槃,也就是说要让所有的菩萨发心要让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无余体,就是让我们明了“无众生可度”不要执着。无众生可度就是说生灭灭已,生跟灭不生之时就是无众生可度。前面的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为什么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不离发菩提心大悲心,就是自利利他。
为什么要令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后面没有众生得度呢?告诉我们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不要偏空,无众生可度不要偏有…
《《金刚经》系列开示 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