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5▪P2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念有什麼用?這種念沒有用的,放松自己,把阿彌陀佛變成一個聲音的慣性在這樣念著,沒有覺性在動,沒有一個觀照在動,沒有一個聞,沒有實相現前,你實相不現前,你就放松自己得到一種清淨而已。念南摩阿彌陀佛,啊清淨一下,然後就算了;然後你的覺照沒有啊。大家要有覺照啊,止與觀,止是止住你的煩惱,雖然把你的煩惱止住了,但是止住了,有一個清淨的淨體還是一種執著,千萬不要執著那個清淨體,那你要很勤快的去找那個東西,所以千萬不要停在那個地方。現在我就停在那個妄念裏邊,就是現在不能悟道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把你弄成這個樣子呢?就是你的貪嗔癡,貪嗔癡是一件很累的一件事情,貪心令你疲倦,嗔心令你心狂亂,癡心令你執著;輕慢別人令你貢高,懷疑別人。貪嗔癡慢疑這五個心在你心中令你疲倦。大家心裏想一想,我們心中的貪念,吃飯穿衣睡覺,小小的貪念不斷的積累,這一塊就不是小貪念了;這種大貪念不但你念佛的時候不消化它,在你不念佛的時候,貪念它會令你疲倦的,因爲我們精神的貪念有一天會累的,人不斷的貪他會累;嗔心恨別人,嫉妒別人,你也會累,爲什麼嗔到後面想自殺呢?活著累啊,貪心很重貪到一定的時候,他也會累啊;那個數字不斷的增加不斷的增加,到最後面心裏面會空蕩蕩的感覺,什麼都得不到,那麼多貪心增加更多的虛妄。貪心是什麼樣的?越貪心的人內心越是空虛,貪錢多到最後面你用不上。吃喝嫖賭爲什麼呢?空虛啊;貪心就是識在動啊,識在動內心就空啊,它要填補啊;拿什麼填補呢?沒有東西填補啊;不用自在,不用解脫,不用求佛,不用道德來填,怎麼辦呢?只有吃喝嫖賭[6] 來填補了;吃喝嫖賭它也是一種貪心啊,它填補你內心的空虛。如果它得到了智慧,他就不想要了是不是;所以貪心增加內心的疲倦,嗔恨別人內心也是非常的疲倦,懷疑心癡心都是。你內心不斷的貪,不斷的依止,哪些虛妄的東西,就很累,所以這種貪嗔癡慢疑令你心疲倦。所以爲什麼到廟裏來,認爲廟裏很清淨呢?因爲社會上貪嗔癡那麼多,怎麼到廟裏來沒有清淨感呢?這個清淨是因爲你內心的疲倦後面産生的一種體,所以你認爲廟裏很清淨,爲什麼廟裏清淨呢?念一下佛,得到點清淨,那你爲什麼以那個清淨爲根本呢?因爲你不念阿彌陀佛很累,念了阿彌陀佛才感到一種清淨感,這種清淨是因爲你念阿彌陀佛出來的;念阿彌陀佛感到清淨,是因爲你平時不念阿彌陀佛感到很累;因爲累了你就疲倦,疲倦你就去念阿彌陀佛。你不是在觀照實相,是在觀察你自己清淨,清淨跟疲倦是相對而言,他需要清淨來彌補,需要什麼東西落實下來,打倒你的疲倦産生的那個負荷,負荷太重了,像發動機一樣,需要減輕一下負荷;啊,好不容易念了阿彌陀佛,終于把這個負荷減輕了一點,感覺到廟裏很清淨,把這個當做“我在修行啊”,其實根本就沒有修行,不是修行,你要考慮到這個問題。

  所以呢我們感覺到自己修行,其實大家還沒有修行,但是我們把這個東西當做是修行;跟智慧般若不相應;這是用善法來安慰你。人家吃喝嫖賭他認爲也很安慰啊,如果吃喝嫖賭要是不好的話,爲什麼那麼多人追求它呢?這裏面肯定有讓他安心的東西,雖然安心比較短暫。就像吃白粉一樣,他爲什麼要拼命的吃呢?因爲吃的一刹那他安心啊,安心那麼一刹那,瘾來了以後又是痛苦,痛苦就接著吃接著吃,他吃的一刹那特別的安心,他就找那麼一點點安心的感覺,他要付出很多很多。只是佛教裏面安心的方法,沒有那種迷惑而已,我們佛教裏面念阿彌陀佛獲得一種安心,這種安心還是假的安心。最重要的是要我們去求覺,要發起我們動這個念頭。所以我跟大家講法的時候,或者平時用功的時候,我的用功跟你們確實是不一樣的;我走路一觀照實相的時候,不是說觀察清淨啊,不是這樣的,我一想到阿彌陀佛功德,我就住到功德裏面去了;功德變成是我了,到最後慢慢的山河大地就是我了,然後我自己走在山河大地上面很自在;因爲我了知他的實相啊,我直接觀察到實相的時候,我自己融到實相裏面去了,我的疲倦啊煩惱啊,清淨啊,我都不要了;這個時候,敢于舍棄自己。那麼說你走路啊念阿彌陀佛啊不觀照實相,雖然你念阿彌陀佛,你的實相沒有。所以現在很多人念佛啊,或者是修行啊,都修不到位上去,爲什麼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呢?就是叫我們不要住在這個相上面;要住在體上面;體就是實相。所以我們這個般若觀照啊,這個是隨時可修,從廣義來講從狹義來講,從狹義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從廣義講就是心法界和實相,法界就是我們的識,我們的妄想,現在的我也叫識,法界也叫識,法界的識和我的識,阿彌陀佛進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遍法界,我的心就不是獨立存在;所以我們獨立的心是妄心;妄心全舍;第二個法界是識,法界識也是妄念,觀察法界一切唯心所造;還是心;那麼說這樣的觀照的時候跟實相就慢慢相應了。

  所以從廣義上講一般人就很難修,因爲我們一出門就妄想紛飛;因爲首先從狹義上從來沒有修過的人,你馬上修到大乘勝義的話,很難做得到的;一般人到外面或回到家去馬上失去自己的本性。所以我們還是從因上開始修起,次第修行,次第的實相和廣義的實相是不二的,所以說不要說你還沒有修行你就想廣義了,廣義是菩薩法在這個世間建立的。可你念南摩阿彌陀佛是狹義法門,這個狹義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念“南摩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實相,如果你離開這個實相,名號都抓不住還想廣義,廣義是菩薩道大乘教法啊,你說我們這些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私自利已經都習慣了,一下子發廣義出來雖然嘴巴上說一說,事實上我們的行爲是很難感召出來的。所以我們先要在狹義方面不斷的修一段時間,然後在廣義上再去修;如果你狹義上你都沒有,在廣義上就沒有。當然廣義與狹義沒有差別。所以不要看這個金剛經好像我們悟道了,念阿彌陀佛名號,坐在那裏什麼都不動了,什麼都不想了,平時天天打妄想,坐在那想得到一會兒清淨,現在80%乃至于99%的人都錯用功,所以跟實相不能相應;就以爲你坐在那裏什麼都不想就可以了,得到一種心安。念阿彌陀佛也只是爲了暫時安一下心而已;很清淨,南摩阿彌陀佛,妄想在念;好像是很清淨,其實不知道那個清淨也是個妄想;也不是實相;他雖然能夠猛參“念佛是誰?”但是還是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實相;你不明實相,般若不現前,就是你妄想去掉了,還是會懷疑實相;因爲妄想重重無盡啊;除妄想還是個妄想;妄想永遠除不掉;見了實相,妄想就去掉了;一旦你跟實相相應了,妄想立即就去掉了;如果你要是拼命除妄想,很多人這樣。

  爲什麼要講西方極樂世界?妙用在于:這個世界是空的那就偏于空,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建立此世界即空,是叫你空而有,有而空。你不能離開阿彌陀佛,離開西方極樂世界,你說這個世界是空的,那你的心無所歸見不到實相。你偏于空了;叫空外道;你說有,變成有外道;有外道,空外道同樣都是錯誤的。你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要舍去我見,西方極樂世界你又看不到在哪裏?所以你又建立個有,有是在空裏面建立的;空裏面建立有,有裏面建立空;空有不二的。它不是要你落空;所以我們建立阿彌陀佛是建立有,實相現前。此世界妄想皆能滅,你的妄想是不真實的,盡管能滅妄想,而不建立實相,妄上套妄還是妄,沒有實相現前,妄的相續永遠是妄。因爲你只有一個妄在,沒有地方住了;所以那個妄還是叫妄;永遠在妄裏面。建立阿彌陀佛出來的目的是幹什麼呢?因爲實相現前,去掉了妄是因爲阿彌陀佛名號的實相,從始至終那一刹那名號實相現前,才有舍妄之體。比如一個人沒有家,你叫他如何回家呢?你有了家了,才知道回家。所以般若是顯示出我們的實相,我們的實相現前,諸法空相現前,諸法實相現前,才能夠舍妄,舍除我們的心,才能夠到對面去。不然的話對面的體永遠不會現前,你永遠不會做到。所以我講的目的是要大家明了般若的問題,大家從今以往都要這樣的用功;你就會達到實相;很快就做得到;不要幾分鍾就可以做得到。你就可以做到觀照;觀照實相,實相對你不離,實相是不離開衆生的;妄想是不真實的,是不存在的。生滅的本體就是實相的本體,生滅是不存在的;月亮本來是圓滿的,你妄除掉的時候,實相就現前;你妄不住的時候,實相就在那個地方。你念阿彌陀佛有一天你去了實相裏面去了,你用五分鍾的時間就可以趨入。

  我如何上殿?如何于行住坐臥中融入實相?

  我告訴大家經驗,我上殿進入實相很容易的,法界就是實相,我就到法界裏面去,我就沒有了;但是我還有觀照,還是錯誤的;我覺得觀照也不錯了。但是有一天走走走走走,發現自己如幻如化了,所以你走路念阿彌陀佛,沒有我在念阿彌陀佛,咦你發現整個法界在念南摩阿彌陀佛,我呢?沒有我!空蕩蕩的,沒有我在念,沒有我在吃飯,沒有我在睡覺,沒有我在走路,沒有我自己了,一個早殿上下來整個清涼自在。這個身體在熱的時候,一旦你進入實相,跟實相相應的時候,你自己怎麼流汗,你發現不是我在流汗,不是我在熱,沒有我熱的感覺,全是清涼的;從相上看身體還是在不斷的流汗;但心裏已是滿世界清涼。你看到我在吃飯,沒有我在吃飯的感覺;肚子飽了沒有我肚子飽的感覺;沒有一個我在。你真正的證悟了,所以你吃飯穿衣睡覺一個早殿下來,我能五分鍾十分鍾與實相相應的,堅持下去就不錯了。所以我們從五分鍾開始做起,五分鍾就是五分鍾的受用,這五分鍾就是佛;不是說要我們晝夜六時能做得到。因爲從狹義來講就是一念而已,已經證悟了南摩阿彌陀佛,但是出來以後,因爲我們的習氣還在啊,所以我們還有很多名言啊。當下一個念頭我已經知道了,但是你從這個狹義出來變成廣義的時候,你就做不到了。還有我在吃飯了穿衣了,睡覺了;而你修行的時候立即就趨入;但不修行的時候又是吃飯穿衣睡覺。廣義你做不到,你還沒有進入菩薩道;但是狹義你可以做得到;所以你先在狹義裏面修一段時間,修五分鍾就是五分鍾。廣義和狹義修行的差別大家知道了嗎?我們上殿叫狹義,我們吃飯也叫狹義,在一個體上面來修證這個道理,都是叫狹義;在遍法界都叫廣義,可以這樣講我們這些人都沒有辦法進入廣義;必須要以狹義的體來修行。所以我們上殿能堅持五分鍾,這五分鍾消業的力量是非常的強大;因爲無生之時就是滅罪之時;如果你在這個無生的體裏面,滅罪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如果你要想滅自己的罪,一刹那時間跟實相相應的時候,那個體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我們吃飯穿衣睡覺時有一個強烈的觀照體,說這個般若無非是建立衆生的觀照。文字般若是建立我們的聞信,聞思修。聞是文字般若,思是觀照般若;修是實相般若;修是證的意思,你不證就無修。你在思的時候,叫觀照;觀照還不等于修。修是證量;不斷地自在的體現前的時候,那叫修,修是一心不亂相續的體。真正大家還沒有達到修的體;你只能夠在觀照的體裏面;這觀照的體還在相似還在妄想裏面,建立一個真如之見而已。修實相,實相在你心中,才叫做修;你晝夜六時常住于此,叫做修。思的體還在觀照之中。我們平時在修的時候叫次第修;觀照就是次第修。實相修是跟實相相應的,修的體裏面證量上面說,他境界是越來越高越來越高,是那個境界。你可以不斷的相續下去,等實相現前,今天你可以看一間房子,明天可以看一個地球,再後天可以看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才是叫真正的修,這個才是跟實相相應的修。聞思都是次第,實修頓悟,是頓悟這個體。我們修行上面,是實相上面建立大自在;不是肉體上面的大自在,那個自在是假的;勝義谛裏的大自在才是對的。所以大家可以在房間裏坐五分鍾的時間,來思維這個問題;用五分鍾的時來修這個實相,來感受一下;就知道我講話真實不虛。南摩阿彌陀佛。

  ----------------

  (弟子 善玉)注:

  [1]名言是相應交融實相的一種方便,方便而已,過後如果執著于名言,而忘記其所表達的實相,是謂愚蠢。是謂喧賓奪主。

  空相也是個名言:所以說諸法空相,是因爲應你“有形的思維”,你已經習慣了有,頑固執持于有,故佛說空;實際上一真法界中有什麼有與空的分別呢?如果你放棄了有形的思維,真正不是用有無來思維,不是用長短高矮善惡美醜來思維的話,又有什麼空與不空可以分別呢?

  [2]其實此岸與彼岸是一不是二,你執著于此岸就沒有彼岸,你放下此岸即是佛岸,放下即是,沒有一個放下,然後如何如何的過程,其次才是彼岸。放下的當下即是;彼岸即是放下此岸。世人離開放下此岸,回避放下此岸而求到達彼岸,認爲有一個不用放下此岸的另一個彼岸可得,恰如緣木求魚刻舟求劍沒有是處。此岸彼岸都是你一心所顯現出來的岸,就在你的心裏邊,你心選擇了此岸,他就不是彼岸,你心放下了此岸他即是彼岸,一心不可以二用。好比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當然二性人也有,哪是異類不是普遍;

  [3]于此處是真當下承擔

  [4]斷妄想即是最大的妙用:

  真正的妙不在用,而在于斷,住于斷自有妙用之果,因果同時;住于用,求妙果,自無妙用,自續妄想,妄上套妄越發亂妄迷妄,亦是另一種因果同時;求妙用的實相就是相續妄想,妄上套妄,一切妄想攀緣現前,一切妄想現前;斷妄想的實相即是起一切妙用,一切妙用現前。可惜的是我們無始以來看不清斷的實相,而回避之,遺忘之;漠視之;看不清求妙果的實相,而熱趨之,而狂求之,而醉迷之;

  [5]五心不和,五心它不可能和;是煩惱和累的根源,不是身累是心累;貪嗔癡慢疑五心爭戰,永遠止歇,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根源不除,硬性伏住念佛,求得一種暫時的清淨,在念佛的層次上看,這只是小孩子的一種遊戲積累一下善根而已啊

  [6]吃喝嫖賭的實相:

  吃喝嫖賭是相,其背後的實質是心的空虛,心虛而以吃喝嫖賭填補之。心虛的根源是貪嗔癡慢疑五心作亂,大打殺手,不見自性的光明,沒有自在的解脫,只有暫時的安慰:吃喝嫖賭。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白粉而已。

  

  

《《金剛經》系列開示 1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