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永嘉大師圓寂在龍興別院,後人在妙果寺後面的松臺山上建了一個塔,叫淨光塔或叫真身塔。淨光塔過去還有個淨光禅院,是宋朝時才蓋的。于是有人推測:龍興別院可能就在妙果寺附近,或者就是妙果寺。
南懷謹先生在妙果寺大雄寶殿前寫一個匾,並有個說明,認爲妙果寺最初是永嘉大師建造的,但這個是“據說”,實際考證時,有一位學者寫了篇論文,說這個是沒有根據的。因爲曆史資料容易丟失,不像現在到處可以複製。過去的資料刻到石碑上可能就是一份,石碑沒有了史料就可能丟失。據說《永嘉志》裏有記載,妙果寺初創于唐朝神龍年間,就是705-707年。而永嘉大師是713年圓寂的,他當時還沒有圓寂,很可能蓋個小廟做龍興寺的別院。按現在看妙果寺可能就是護國寺的別院。過去祖師一般有舍利才可以蓋塔,因爲塔是佛法住世吉祥和衆生得福得戒的一個像征,如果這個祖師圓寂後有舍利子,就給他蓋一個塔,所以永嘉大師圓寂後蓋的這個塔就叫淨光塔。
舍利子有兩種,一種是指一個人有很好的道德學問,圓寂後燒出堅固子,是他的道德結晶,可以流芳百世,德行堅固。另一個就是法身舍利,是指究竟真理,堅固無比,不生不滅,亘古亘今。
既然蓋塔要有舍利子,那時他還沒火化,怎麼給他蓋塔呢?永嘉大師是713年圓寂的,到宋朝將近300年了。入塔時是坐龛的,不像我們火化。到了宋朝有人把他的龛打開,頭發還沒爛掉,把他拿出來火化後有了這個舍利子,有了舍利子就蓋一個很好的塔。現在我們看到的七層塔,當時也叫淨光塔。塔磚上面寫還刻著“大乘妙法蓮華經”七個字,這個跟永嘉大師的禅法思想有很大的關系。
2003年淨光塔重建之前,按照史料在松臺山的後山坡上挖出了一個地宮。既然有地宮一定有珍貴的寶物。寶物是什麼呢?結果在五彩的泥土中,挖出了一個盛骨灰的罐,妙果寺的達崇老和尚在骨灰罐裏尋找出一顆綠豆大的乳白色舍利子,也就是永嘉大師的舍利子,這是非常珍貴難得的稀世寶物。淨光塔到現在將近一千年的曆史,千年之後古塔中的舍利子又流傳在人間重放光芒。如果有一天,我們把永嘉大師的舍利子迎請出來到各地去接受廣大信衆們的瞻仰,以此來弘揚永嘉禅法和溫州的曆史文化,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大事。
第二、永嘉大師的著作
永嘉大師的著作,按照他修行的過程形成兩本著述:《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證道歌》。永嘉大師的第一本著作是一卷《永嘉禅宗集》,或叫《禅宗永嘉集》、《永嘉禅集》、《玄覺永嘉集》,名稱很多。永嘉大師學習天臺止觀的時候,把他最受用的一些想法,即天臺禅法和早期傳入中國的禅數之學融爲一爐,編出這麼十門總共十章,作爲他學習教理的一個總結,以便讓人們更好的了解、修學天臺止觀,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古人在自己徹悟之前,或者是見地不夠透徹時,是不敢隨便寫東西的。永嘉大師是對天臺止觀的修行很有實際受用的情況下,把《永嘉禅宗集》寫出來的,等他圓寂以後由刺史魏靜編輯成書流傳于世,現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裏。《永嘉禅宗集》共分爲十篇,是天臺止觀的一部重要著作。後人研究認爲它是融天臺宗與禅宗于一爐的著作,事實上並非如此,從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來看,《永嘉禅宗集》是把如來禅的止觀法門跟天臺宗的止觀法門融合在一起的一部著作。關于這部著作的注釋,有宋朝行靖的《永嘉集注》、明朝傳燈的《永嘉禅宗集注》。傳燈大師實際上是把他的十個篇目重新布局、安排了一下。還有朝鮮高麗一個叫己和的出家人注釋的《永嘉禅說誼》。日本人對于《永嘉禅宗集》的注釋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介紹了。我們現在這個初級班學習的內容次序是根據永嘉大師修行的過程來安排的,第一部分是天臺止觀,分十五講來完成。第二部分學習《永嘉禅宗集》,十個編目分十講來完成。
永嘉大師的第二部著作《永嘉證道歌》,也是一卷,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裏。這部著作像一首長詩,是從慧能大師那裏得到印證之後回來寫的。
以上這兩本書的特點:前一本注重止觀的修行,後一本注重心境的拓展,正好把如來禅與南宗的頓悟禅結合在一起。
證道歌的內容,除了禅宗境界的灑脫之外,還有部分是針對學人在學修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歧途、各種不正確的現象所作的詳細闡述。凡夫的心態很奇怪,他往東倒了,告訴他不能東倒,把他扶正起來,結果,他腳跟軟倒到西邊去了。學教理的時候,告訴他要注意修行,一下子倒過來,又全部用在修行上了,所以兩者很難扶正,容易出問題。因此修學大乘禅法,要學習《證道歌》,思想不會偏頗。
南宗頓悟禅和如來禅都是永嘉大師的禅法。有人說《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證道歌》,既然都是永嘉大師的著作,爲什麼在風格、境界看上去有那麼大差別?事實上我們深入去研究,並沒有任何矛盾。因爲他開始是學天臺止觀開悟,當然要把這個止觀學習的過程記錄下來,開悟以後的境界非常豁達自然,他當然也要把這個境界寫出來,從前後修學的次第來看這是很正常的。從境界上說,《證道歌》更加圓熟、大氣。而《永嘉禅宗集》是個止觀法門,可以讓初機入門的人一步步去摸索。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我們在研究永嘉大師思想時發現:大師早年學習天臺,天臺宗最重要的一部經書是《法華經》,也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以天臺宗又稱法華宗。每一個宗派都要依一本最重要的佛經,《法華經》就是天臺宗依宗的書。永嘉大師在學習天臺的過程中,完全把握了《法華經》的精髓並由此開悟。在六祖那裏得到印證後,自然而然在《證道歌》中透露了法華圓教思想的境界。另外,在松臺山塔基出土的塔磚上寫的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這說明大師開悟後還是弘揚《法華經》,他對法華有獨特的喜好或獨特的尊崇。因此學習天臺一定要以法華的圓教思想作爲製高點,止觀的理論與禅法的實踐聯系起來,就是一個非常圓滿、完美的修行狀態。
我們選擇永嘉大師的這兩部著作作爲修學教材,是根據他修學的次第和思想境界所作的叁期安排:初級班學習《永嘉禅宗集》與天臺止觀;中級班學習《維摩結所說經》,那是他開悟的經書,隨後是《六祖壇經》,是他修證過程的一個中間階段;高級班學習《永嘉證道歌》、節選《法華經》,因爲法華經概括了如來一代時教,體現了佛法最高深、最圓滿的思想境界。那是到高級班才可以學習,現在暫且不學,在這裏僅是向大家提供一個修學次第的輪廓。
第叁、永嘉禅法的實踐(就止觀方面而言)
在這裏我加了一個括號:就止觀方面而言。臺灣有一位惠空法師,他也在極力弘揚永嘉禅,所以“永嘉禅”不是我們獨創。雖然大陸“永嘉禅修班”我們是首創,但“永嘉禅”這叁個字早就有人叫響了。惠空法師的弘揚重點是在《永嘉禅宗集》,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內容。他總結的這幾點我把它現成搬過來,是因爲他把《永嘉禅宗集》的思想總結得很好,對于我們這個班來說很適用。
永嘉禅法的實踐有五點內容,我們要把五點內容作爲目前修學的核心和座右銘,時刻警惕自己的信念。這裏是精選部分《禅宗集》思想的要點來學習。
第一種叫看話頭。看話頭的內容要講是很多的,這裏簡略介紹一下。什麼叫看話頭?什麼叫看念頭?就是看你自己的念頭,我們說的念頭,就是會思想的那個叫念頭。我們念經、念人、念什麼東西,那只是念。但念的頭在哪裏呢?這個頭是前頭的意思,在你這個念的前頭是什麼呢?《永嘉禅宗集》裏告訴我們:“夫念非妄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忘塵而息,息無能息,息念而忘,忘無所忘,忘無所忘,塵遺非對,息無能息,念滅非知,知滅對遺,一向冥寂,阒(這個是jiong4炯)爾無寄,妙性天然。”這些古文內容比較深奧,簡單的說:我們的念頭,跟我們這個塵——念頭生起來的對象(也叫法塵)是有關系的。比如大家念這個罄錘,它一定要有一個對象你才可以念,假如沒有對象你怎麼念呢?所以這個塵就是指念的對象。息就是這個對象停下來了,對象停下來,跟沒有停下來,這中間的關系在哪裏?到哪裏去找呢?你要找到這個念生起來之前是什麼樣子?有個簡單的方法。現在,我們一個念頭都沒有,什麼都不想,這個時候你想一下自己的家門是什麼樣子?家門馬上就會冒出來,這個冒出來的,就是塵——法塵的概念,法塵就是概念。但是不是說你家的門跑到你腦袋裏來了?沒有。它也沒過來,你也沒過去,既然沒來也沒去,腦袋裏怎麼會出現門的概念?簡單的說,那個塵跑出來之前是什麼樣子的?家裏的門還沒有的時候,你讓自己去想,但想是念呀,你念到家裏的門,門就跑出來了,那念的頭呢?就是想要讓自己想家裏的門,可是家裏的門那個形象,那個塵還沒有出來,叫塵忘,這個塵忘記掉了,忘塵自然停息,停息了後,還有個能所對待的嗎?我是能想的人,那個門是所想的物,門是所想的塵,那塵沒有掉了,能想的我,也沒有了。所以這裏面的就有一個修證的境界在裏面,看念頭呀,它用功下手的地方就是讓自己看到自己念頭還沒有生起來之前是什麼樣子,這個功夫可能要以後慢慢再做,我先把禅法的主要思想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二惺惺寂寂。惺惺就是明明白白、不落昏沈的意思,讓自己不會昏昧。寂寂,就是非常寂靜,沒有動搖。不念外境一切善惡之事,一切念頭都沒有好壞,這個時候你看住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這就是寂寂的狀態,修因的時候就很甯靜。
忘緣之後寂寂:緣就是前面說的塵是一樣的。緣就是攀緣,你的心想到了家門就是攀緣。你心裏不想,攀緣的東西自然會停下來,停下來之後內心會是怎麼樣?非常甯靜。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心曆曆:外面所想的…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一·永嘉禅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