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5)

  當以問誰,誰能答者。”複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稀有之相,我今當問。”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衆心。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衆、鹹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衆生,生死所趨、善惡業緣、受報好醜,于此悉見。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于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衆生。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爲說涅槃,盡諸苦際。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爲說緣覺。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爲說淨道。

  淨道不在六道,六道沒有淨道,六道就有煩惱。我們世間法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出六道輪回是解決不了煩惱的,你們在座的應該有體會,年輕有年輕的煩惱、中年有中年的煩惱、老年有老年的煩惱,說真話到死了更有煩惱。少年的煩惱是什麼,儒家講,少年戒之色,中年戒之鬥,老年戒之得,通通都是煩惱,如果不學佛,煩惱是沒有辦法解決。儒家道家還可以減輕,可以修身養性,但是不能斷根本,佛法能斷根本。這樣的話我們學佛抓到佛法的重點,知識解決不了究竟問題,我看到很多高級知識分子,有一大堆的煩惱,沒有用,知識技術解決不了煩惱問題。在座的也有高素質的、也有知識很豐富的,還是佛法解釋的透徹,因爲什麼,佛法要清淨心,知識可以不要清淨心,這個要明白。知識和智慧不一樣,什麼叫知識,知識我們學了就知道,不學就不知道;如果智慧開一點的話,不學那些知識也能知道,像六祖惠能,他不認識字,但是沒有不知道的,佛法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學佛快樂,要明白學佛快樂在什麼地方。

  文殊師利, 我住于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衆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瑪瑙、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辇輿, 歡喜布施。 回向佛道, 願得是乘,

  叁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驷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  複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古時候求法很多,不但舍身外之物連身體都舍掉,爲求無上道-佛道。現在很多學佛包括我們自己,爲什麼學佛沒辦法提升,就是放不下。佛法六波羅蜜,第一個講的就是布施波羅蜜,布施很重要,布施最終是什麼,煩惱沒有了,把心中煩惱布施掉,達到心清淨。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這個布施很歡喜心的,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舍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須發、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這個修學的方法有各種各樣的,所以在佛法傳到中國,中國祖師大德爲了我們學佛方便,在中國分了十個宗派,八個大乘兩個小乘。但…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