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5)

  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趋、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净道不在六道,六道没有净道,六道就有烦恼。我们世间法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出六道轮回是解决不了烦恼的,你们在座的应该有体会,年轻有年轻的烦恼、中年有中年的烦恼、老年有老年的烦恼,说真话到死了更有烦恼。少年的烦恼是什么,儒家讲,少年戒之色,中年戒之斗,老年戒之得,通通都是烦恼,如果不学佛,烦恼是没有办法解决。儒家道家还可以减轻,可以修身养性,但是不能断根本,佛法能断根本。这样的话我们学佛抓到佛法的重点,知识解决不了究竟问题,我看到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大堆的烦恼,没有用,知识技术解决不了烦恼问题。在座的也有高素质的、也有知识很丰富的,还是佛法解释的透彻,因为什么,佛法要清净心,知识可以不要清净心,这个要明白。知识和智慧不一样,什么叫知识,知识我们学了就知道,不学就不知道;如果智慧开一点的话,不学那些知识也能知道,像六祖惠能,他不认识字,但是没有不知道的,佛法讲一经通一切经通,学佛快乐,要明白学佛快乐在什么地方。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古时候求法很多,不但舍身外之物连身体都舍掉,为求无上道-佛道。现在很多学佛包括我们自己,为什么学佛没办法提升,就是放不下。佛法六波罗蜜,第一个讲的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很重要,布施最终是什么,烦恼没有了,把心中烦恼布施掉,达到心清净。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这个布施很欢喜心的,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这个修学的方法有各种各样的,所以在佛法传到中国,中国祖师大德为了我们学佛方便,在中国分了十个宗派,八个大乘两个小乘。但…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