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量無邊的煩惱痛苦,所以同時發起無上大願,祈願一切煩惱衆生都能離苦得樂。同時真切感恩一切衆生都如父母一般慈悲,與佛體同枉受苦輪。有了這樣的深切大願,主要表現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上。
2、資糧位
十信位是別教菩薩的外凡資糧位,也就是說別教根機的菩薩,一開始對于別教的思想理論産生了決定的信心,知道自己最理想的生命狀態就是別教所說的境界,所以要爲了偉大的理想而努力不已,順從這種教法而修行,沒有絲毫的懷疑,這就是進入到別教十信位的標致了。如智者大師《四教義》卷四說:“此十通名信心者,信以順從爲義,若聞說別教,因緣假名,無量四谛,佛性之理,常住叁寶,隨順不疑,名信心也。” 。在此信心下,才可以談具體修行的方法和證位的次第。希望我們在這裏也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從此邁向理想生命的美妙境界。
一信、二念、叁精進、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護法、九戒、十願。
相信因緣假名無量四谛等常住的道理,深信不疑,名爲信心。時常憶念常住之理而不遺忘,名爲念心。別教初心觀真谛之理,無有間雜,念念不退,名爲精進心。專心精進修行,並以智慧進行抉擇,不生過患,名爲慧心。定慧雙修,與真谛之理相應,湛然寂靜,名爲定心。定功日深,慧光開發,定慧等持,縱然遇到惡緣,亦能心不退轉,名爲不退心。綿綿密密地保護任持定中所證之境界,不讓它退失,名爲護法心。把所有的修行功德和境界,都回歸導向于佛陀的正覺心地當中,名爲回向心(上文的回向心,排列在護法心之前,這是依據舊譯《璎珞經》的說法)。安住于相似的定共戒和道共戒 ,任運自在地防止一切過錯,名爲戒心。隨自己的本願功德,而能夠遊曆十方,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名爲願心(這是依據《楞嚴經》,來解釋十信的名稱,但是《楞嚴經》所說的十信位是屬于圓教的修證次第)。
3、加行位
A、十住
《四教義》雲:“此十通名住者,會理之心名之爲住。” 《八十華嚴》卷十六說:“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叁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爲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于諸佛所曆劫修行當中,專心行持前面所述的十種信心,從有入空證得真谛之理而不生邪見煩惱,廣求般若智慧,名爲初發心住。常隨空心,修行空觀,淨諸法門,清淨潔白,煉治心地,名爲治地住。由于心地發明而繼續長養聖胎,廣修衆般若密之六度萬行,名爲修行住。由于知解而生到了佛陀的菩提心之家,諸佛皆從真如實際中生,種性清淨,至尊至貴,名爲生貴住。生于佛家之後,帶真隨俗而精進修習無量善根,努力于方便利益衆生的事業,名爲具足方便住。事相上的障礙逐漸消除,正理得到了顯發和把握,從而成就了第六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名爲正心住。斷盡思惑,證入了無生畢竟空的境界(即是禅宗所說的“明心”,亦即徹見真如),永脫叁界輪回,名爲不退住。不再産生凡夫、外道及二乘人的邪見顛倒破壞正覺的菩提心,名爲童真住。依從于佛陀大覺法王的教誨,而對于佛法真理産生決定的理解,應當紹隆佛祖之位,名爲法王子住。修習觀照空、無相的本體,證得了無生法忍,並得到甘露般的佛法妙水灌注,名爲灌頂住。
《法華玄義》卷叁說:“十住位的菩薩正式修習空觀,傍帶著修習假觀和中觀。十行位的菩薩正式修習假觀,旁帶著修習中觀。” 《淨名略記》卷下之上也指出,如果從別教的角度來說,在正式觀修中道實相,就是慧眼,這是指別教菩薩在十住位當中,逐漸開慧眼而明白二空之理,雖然距離中道實相還很遙遠未能證得,但也能夠有所期盼而進行觀修了。
B、十行
《四教義》卷四說:“此十通名行者,行以進趣爲義,前既發真悟理,從此加修,從空入假,觀無量四谛。” 一歡喜、二饒益、叁無違逆(無嗔恨行)、四無屈撓(無盡行)、五無癡亂(離癡亂行)、六善現、七無著、八難得(尊重行)、九善法、十真實。
進入一切法畢竟空的境界,回到現實生活,修習從空入假觀,不再被外道邪見乃至無常苦空無我等法之所動搖,勤修十度之布施攝取衆生,名爲歡喜行。常以戒法教化衆生,使之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名爲饒益行。常常修習忍辱波羅蜜攝取衆生,謙虛謹慎,恭敬一切衆生,名爲無違逆行,也叫無嗔恨行。修行精進波羅蜜,要令一切衆生的思想行爲都達到究竟涅槃,終不使人獨自證得滅度,名爲無屈撓行,也叫無盡行。以禅定攝持自心,不會被無明習氣業障等等所幹擾而迷失,不昏沈也不掉舉,名爲無癡亂行,也叫教離癡亂行。般若智照,念念現前,生生世世常在佛陀教化的國土當中受生,名爲善現行。以二空爲方便,對于我以及我所等主觀和客觀的境界,毫不執著而一切皆空,名爲無著行。菩薩依四宏誓願,運大慈悲,與樂拔苦,成就了非常難得的殊勝善根,特別值得學人尊重贊歎,名爲難得行,也叫尊重行。菩薩能夠力行叁軌,宣說佛法而教授學人,成就衆生的如法如律之修行,名爲善法行。對于真俗二谛都不執著,即不執著如如不動的真谛,也不執著森羅萬象的俗谛,雙非空有而顯但中之理,名爲真實行。
這是通過假觀來分別一切萬法,了知十法界各種差別現象的種性。修從空入假觀,《觀經疏》卷叁說:“如果住著于空觀當中,這與二乘的偏真有什麼區別呢?這樣是不能夠成就佛法,也不能夠真正利益衆生的。所以別教的觀空是不住著于空,而能夠從空進入到假觀的俗谛當中,知道衆生的習氣業障等毛病,認識了如何對治這些毛病的方法妙藥,對應病情而授予法藥,令他們得以依此方法而修行,所以叫做從空入假觀。” 證道種智,《觀音玄義》卷下(初)說:“能夠知道一切法的規律、種類、因果等等的差別,就可以分辨世俗假名而不會錯謬,所以稱爲道種智。”
C、十回向
十回向,又作十回向心,略稱十向。回即回轉,向即趣向;所謂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衆生,回轉十行之善,向于叁處,即:真如實際是所證、無上菩提是所求、一切衆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萬類,圓滿梵行,等入法界。如《四教義》卷四說:“此十通名回向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衆生,事理和融,順入法界,故名回向。” 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二不壞、叁等一切諸佛、四至一切處、五無盡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隨順一切衆生、八真如相、九無縛無著解脫、十入法界無量。
以不執著一切相的心態,常常往來于六道之中,而受六道依正果報,以不受一切法的境界來感受六道衆生的煩惱痛苦,名爲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觀察一切緣起幻有的諸法,具有各種感受和作用,能夠做到念念不停、心心無住,名爲不壞回向。叁世諸佛所有妙法,于一切時間當中認真修行,名爲等一切佛回向。以廣大誓願的力量,普遍進入一切諸佛的清淨刹土,而供養一切諸佛,名爲至一切處回向。能夠以法身常住的教法,教授給前來學習佛法的衆生,名爲無盡功德藏回向。修行無漏的善法,修習善法而能夠不落二邊,名爲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能夠觀察善惡二法體性無有差別的平等一相,名爲等隨順一切衆生。自心得大自在,等同叁世諸佛,常照有無二邊,名爲真如相回向。以般若妙慧觀照十方叁世一切諸法,境智兩泯,能所雙亡,成一合相,名爲無縛無著解脫回向。覺悟一切諸法,都是中道無相,萬法俱寂,一派圓成,名爲入法界無量回向。
以上所述資糧位和加行位,就是別教菩薩的外凡位和內凡位,此教菩薩以中道實相作爲生命的理想境界,從開始練習空觀的十信位,到從假入空的十住位,再到從空入假觀的十行位,以及訓練中道第一義觀的十回向位,雖然已經證得了兩種不退,但仍然只是中道之外的境界,所以都還只是凡夫位而已。
4、證聖位
A、十地菩薩
十地,就是《華嚴經》、《十地經》和《十住經》等所說,聖位菩薩的十個位次。在《華嚴經》中,金剛藏菩薩在說完這十地的名稱之後,就默然不語了。後由解脫月菩薩再叁殷勤請求,才把十地菩薩的修行情況和證得境界,作了比較詳細的宣說。爲什麼這樣?因爲此時的菩薩,已經真正的見到了佛性,猶如寶月印琉璃,不即是十八界諸法,也不離開十八界諸法,不是言語音聲動作思維的假相,但也從來不曾離開言語音聲動作思維,所謂“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無色無相,卻又必須從種種色相上得以徹見,真是妙絕無倫!所以,到這裏最好不要開口說話,影響聽衆當下體悟的機緣。但若是眼前大衆,不具備這種慧根道眼,依舊不能直接契入,那也只好渾身落草,婆心懇切了。所以,金剛藏菩薩最後還是詳細的解說了十地菩薩的修證情況。就是指:歡喜地(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屆窮)、焰慧地(焰地)、極難勝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妙善地)、法雲地。
歡喜(從此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顯一分叁德,乃至等覺,俱名聖種性),此是見道位,《四教義》卷四說:“從初地至佛地,都是在斷除無明惑。只是從所證得的位次來分爲叁道:初地名爲見道,二地至六地名位修道,從七地之後名爲無學道。” 初地斷除了無明的別見 ,啓發真正的中道實相觀,所以稱爲見道。又無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衆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閡土,初入寶所。也就是舍離凡夫的見地而進入聖人的境界,四魔 不能動搖,超越了有邊和無邊,有無平等雙遮雙照,名爲歡喜地。
以真正的無相智慧進入凡夫衆生的世界,如同于虛空相…
《天臺佛法修證次第論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