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佛法修证次第论纲▪P6

  ..续本文上一页无量无边的烦恼痛苦,所以同时发起无上大愿,祈愿一切烦恼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同时真切感恩一切众生都如父母一般慈悲,与佛体同枉受苦轮。有了这样的深切大愿,主要表现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

  2、资粮位

   十信位是别教菩萨的外凡资粮位,也就是说别教根机的菩萨,一开始对于别教的思想理论产生了决定的信心,知道自己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就是别教所说的境界,所以要为了伟大的理想而努力不已,顺从这种教法而修行,没有丝毫的怀疑,这就是进入到别教十信位的标致了。如智者大师《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信心者,信以顺从为义,若闻说别教,因缘假名,无量四谛,佛性之理,常住三宝,随顺不疑,名信心也。” 。在此信心下,才可以谈具体修行的方法和证位的次第。希望我们在这里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从此迈向理想生命的美妙境界。

   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

   相信因缘假名无量四谛等常住的道理,深信不疑,名为信心。时常忆念常住之理而不遗忘,名为念心。别教初心观真谛之理,无有间杂,念念不退,名为精进心。专心精进修行,并以智慧进行抉择,不生过患,名为慧心。定慧双修,与真谛之理相应,湛然寂静,名为定心。定功日深,慧光开发,定慧等持,纵然遇到恶缘,亦能心不退转,名为不退心。绵绵密密地保护任持定中所证之境界,不让它退失,名为护法心。把所有的修行功德和境界,都回归导向于佛陀的正觉心地当中,名为回向心(上文的回向心,排列在护法心之前,这是依据旧译《璎珞经》的说法)。安住于相似的定共戒和道共戒 ,任运自在地防止一切过错,名为戒心。随自己的本愿功德,而能够游历十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名为愿心(这是依据《楞严经》,来解释十信的名称,但是《楞严经》所说的十信位是属于圆教的修证次第)。

  3、加行位

   A、十住

   《四教义》云:“此十通名住者,会理之心名之为住。” 《八十华严》卷十六说:“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彼菩萨住,我今当说。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于诸佛所历劫修行当中,专心行持前面所述的十种信心,从有入空证得真谛之理而不生邪见烦恼,广求般若智慧,名为初发心住。常随空心,修行空观,净诸法门,清净洁白,炼治心地,名为治地住。由于心地发明而继续长养圣胎,广修众般若密之六度万行,名为修行住。由于知解而生到了佛陀的菩提心之家,诸佛皆从真如实际中生,种性清净,至尊至贵,名为生贵住。生于佛家之后,带真随俗而精进修习无量善根,努力于方便利益众生的事业,名为具足方便住。事相上的障碍逐渐消除,正理得到了显发和把握,从而成就了第六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名为正心住。断尽思惑,证入了无生毕竟空的境界(即是禅宗所说的“明心”,亦即彻见真如),永脱三界轮回,名为不退住。不再产生凡夫、外道及二乘人的邪见颠倒破坏正觉的菩提心,名为童真住。依从于佛陀大觉法王的教诲,而对于佛法真理产生决定的理解,应当绍隆佛祖之位,名为法王子住。修习观照空、无相的本体,证得了无生法忍,并得到甘露般的佛法妙水灌注,名为灌顶住。

   《法华玄义》卷三说:“十住位的菩萨正式修习空观,傍带着修习假观和中观。十行位的菩萨正式修习假观,旁带着修习中观。” 《净名略记》卷下之上也指出,如果从别教的角度来说,在正式观修中道实相,就是慧眼,这是指别教菩萨在十住位当中,逐渐开慧眼而明白二空之理,虽然距离中道实相还很遥远未能证得,但也能够有所期盼而进行观修了。

   B、十行

   《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行者,行以进趣为义,前既发真悟理,从此加修,从空入假,观无量四谛。” 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无嗔恨行)、四无屈挠(无尽行)、五无痴乱(离痴乱行)、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尊重行)、九善法、十真实。

   进入一切法毕竟空的境界,回到现实生活,修习从空入假观,不再被外道邪见乃至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之所动摇,勤修十度之布施摄取众生,名为欢喜行。常以戒法教化众生,使之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名为饶益行。常常修习忍辱波罗蜜摄取众生,谦虚谨慎,恭敬一切众生,名为无违逆行,也叫无嗔恨行。修行精进波罗蜜,要令一切众生的思想行为都达到究竟涅槃,终不使人独自证得灭度,名为无屈挠行,也叫无尽行。以禅定摄持自心,不会被无明习气业障等等所干扰而迷失,不昏沉也不掉举,名为无痴乱行,也叫教离痴乱行。般若智照,念念现前,生生世世常在佛陀教化的国土当中受生,名为善现行。以二空为方便,对于我以及我所等主观和客观的境界,毫不执著而一切皆空,名为无著行。菩萨依四宏誓愿,运大慈悲,与乐拔苦,成就了非常难得的殊胜善根,特别值得学人尊重赞叹,名为难得行,也叫尊重行。菩萨能够力行三轨,宣说佛法而教授学人,成就众生的如法如律之修行,名为善法行。对于真俗二谛都不执著,即不执著如如不动的真谛,也不执著森罗万象的俗谛,双非空有而显但中之理,名为真实行。

   这是通过假观来分别一切万法,了知十法界各种差别现象的种性。修从空入假观,《观经疏》卷三说:“如果住著于空观当中,这与二乘的偏真有什么区别呢?这样是不能够成就佛法,也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所以别教的观空是不住著于空,而能够从空进入到假观的俗谛当中,知道众生的习气业障等毛病,认识了如何对治这些毛病的方法妙药,对应病情而授予法药,令他们得以依此方法而修行,所以叫做从空入假观。” 证道种智,《观音玄义》卷下(初)说:“能够知道一切法的规律、种类、因果等等的差别,就可以分辨世俗假名而不会错谬,所以称为道种智。” 

   C、十回向

   十回向,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所谓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即:真如实际是所证、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如《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回向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众生,事理和融,顺入法界,故名回向。”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入法界无量。

   以不执著一切相的心态,常常往来于六道之中,而受六道依正果报,以不受一切法的境界来感受六道众生的烦恼痛苦,名为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观察一切缘起幻有的诸法,具有各种感受和作用,能够做到念念不停、心心无住,名为不坏回向。三世诸佛所有妙法,于一切时间当中认真修行,名为等一切佛回向。以广大誓愿的力量,普遍进入一切诸佛的清净刹土,而供养一切诸佛,名为至一切处回向。能够以法身常住的教法,教授给前来学习佛法的众生,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修行无漏的善法,修习善法而能够不落二边,名为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能够观察善恶二法体性无有差别的平等一相,名为等随顺一切众生。自心得大自在,等同三世诸佛,常照有无二边,名为真如相回向。以般若妙慧观照十方三世一切诸法,境智两泯,能所双亡,成一合相,名为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觉悟一切诸法,都是中道无相,万法俱寂,一派圆成,名为入法界无量回向。

   以上所述资粮位和加行位,就是别教菩萨的外凡位和内凡位,此教菩萨以中道实相作为生命的理想境界,从开始练习空观的十信位,到从假入空的十住位,再到从空入假观的十行位,以及训练中道第一义观的十回向位,虽然已经证得了两种不退,但仍然只是中道之外的境界,所以都还只是凡夫位而已。

  4、证圣位

   A、十地菩萨

   十地,就是《华严经》、《十地经》和《十住经》等所说,圣位菩萨的十个位次。在《华严经》中,金刚藏菩萨在说完这十地的名称之后,就默然不语了。后由解脱月菩萨再三殷勤请求,才把十地菩萨的修行情况和证得境界,作了比较详细的宣说。为什么这样?因为此时的菩萨,已经真正的见到了佛性,犹如宝月印琉璃,不即是十八界诸法,也不离开十八界诸法,不是言语音声动作思维的假相,但也从来不曾离开言语音声动作思维,所谓“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无色无相,却又必须从种种色相上得以彻见,真是妙绝无伦!所以,到这里最好不要开口说话,影响听众当下体悟的机缘。但若是眼前大众,不具备这种慧根道眼,依旧不能直接契入,那也只好浑身落草,婆心恳切了。所以,金刚藏菩萨最后还是详细的解说了十地菩萨的修证情况。就是指:欢喜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届穷)、焰慧地(焰地)、极难胜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妙善地)、法云地。

   欢喜(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是见道位,《四教义》卷四说:“从初地至佛地,都是在断除无明惑。只是从所证得的位次来分为三道:初地名为见道,二地至六地名位修道,从七地之后名为无学道。” 初地断除了无明的别见 ,启发真正的中道实相观,所以称为见道。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阂土,初入宝所。也就是舍离凡夫的见地而进入圣人的境界,四魔 不能动摇,超越了有边和无边,有无平等双遮双照,名为欢喜地。

   以真正的无相智慧进入凡夫众生的世界,如同于虚空相…

《天台佛法修证次第论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观音菩萨的大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