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疑難點解析(釋明燈集述)▪P2

  ..續本文上一頁!只有證果的羅漢才不打妄想啊!

  因此淨土宗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這是任何一個凡夫都有能力做到的。如果死執“一個妄念都不能生”就會與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本懷相違背,與第十八願相違背,與《觀經》的九品往生章相違背,也造成了《阿彌陀經》的前後矛盾。

  論據一

  《印光大師文鈔》闡述的觀點

  民國時代濮大凡居士懷疑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的定論:“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他自己認爲“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地念佛,除了佛念之外不能夾雜任何他念,就連信願念佛求往生的念頭都是夾雜,都要排除掉。在《印光大師文鈔。複濮大凡居士書》中,印光大師闡述道“經雲一心不亂,遠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即是教令發願。又況下文勸信勸願,不一而足。閣下截斷前文,止執一句,故有不貴發願之疑。又以無信願之一心,與有心願之一心,敵體同觀,故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願不得往生之疑。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夾雜,難以枚舉。舉其正者,如求大徹大悟,得大總持等。非指發願爲第二念,爲夾雜也。須知淨土一法,以信願行叁法爲宗。行如車牛,願如禦者,信如前導。導與禦者,正成就車牛之進趣耳。是以朝暮必須向佛發願。又不念佛時,亦不可泥。縱令一念萬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謂有不念時,有發願時,便成間斷夾雜,便難成辦。試問此一心念者,亦曾見色聞聲,著衣吃飯,舉手動足與否?若有,彼既不間斷夾雜,此何獨間斷夾雜。若無,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獨居一處,而現身塵刹。其間斷夾雜,將不勝其多矣!”可見印光大師否定“一心不亂”是“除了念佛的念頭不能有其他雜念”。大師認爲:不能截斷上下文,止執此一句經文,斷章取義地生硬理解“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貫徹在此句前和此句後的上下文的,是通指前邊後邊講到的信願行都要“一心不亂”的,要一心一意,不動亂,不動搖地去信、去發願,去念佛。所以大師才反複叮咛“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論據二

  唐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唐玄奘大師是按照直譯風格翻譯的此經,稱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更容易使得末法時期根基已經變得漏劣的、爲五濁所害的衆生,也能夠理解佛經的真實義。關于此段經文,把“一心不亂”翻譯成“系念不亂”,把“心不顛倒”翻譯成“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這段經文是這樣翻譯的:“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舍命已,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細心閱讀此段經文,我們就會明白,是要系念無量壽佛即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還要系念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尤其要知道,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啊,大體上可分叁類,一是阿彌陀佛的莊嚴,二是清淨菩薩海衆的莊嚴,叁是極樂國土的種種莊嚴。我們知道,要想修定,證得“心一境性”,證入叁摩地,必須系念一個唯一的所緣境,長時間觀修,才可以達到一個妄念不生。現在佛教導衆生用心系念這樣多的所緣境,衆生怎麼可能證得“心一境性”呢?

  那麼佛陀的真正用意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佛陀在《阿彌陀經》裏是著重勸生信、勸發願、勸修持名念佛行,即是勸修淨土信願行叁資糧的。當我們的心去一心系念極樂世界黃金爲地、七寶池、八功德水,天雨寶華,如兜羅棉,沒足四指,流布萬種溫雅德香,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妙法音等等,如此高妙的莊嚴萦繞在心中,我們自然的就會先感興趣,而後生信心,而後被吸引,乃至心馳神往,生起深切之願,願求往生,也就自然會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了。這個“系念不亂”意思是指所系念的對象不雜亂,就符合“系念不亂”了。只要系念的範圍是在佛所指定的圈子裏就行了,就自然會引發我們生信心、發願心、産生念佛動力和念佛行動了。在佛所指定要系念的範圍之內,我們可以任選自己所好樂的去系念,因爲這樣作是隨順佛陀的教誨啊。志向高潔的人就會依照《無量壽經》中講極樂世界清淨海衆的境界和受用的一段經文去系念,也就是講五惡五痛五燒前邊的一段經文。

  我們更需要留意,只要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和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能夠“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地“系念不亂”,也就是不雜亂修行,就會自然地、必然地形成這樣一個結果:“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舍命已,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要特別注意,是佛及聖衆“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使得我們臨終時“心不顛倒”,隨佛衆會,往生極樂。如果要求我們自己念到“一個妄念都不能有”的那種“一心不亂”,那佛爲甚麽在緊接下來要“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呢?難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還會多此一舉、沒事找事嗎?還會如此顛倒嗎?佛絕對不會顛倒的,是五濁惡世的衆生疑惑心重,妄自分別猜疑,多行顛倒啊!

  論據叁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還要讀懂《無量壽經》下卷的開始,有一段經文是講第十八願的成就文,非常重要!“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裏都是強調“至心信樂”“信心歡喜”是一種心理態度,“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叁輩往生強調的“一向專念”的態度,這是任何一個凡夫都能做到的!

  在此我們需要思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功德有多麼大?原來是有不可思議地大,“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這樣才會使得“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我們一定要理解爲什麼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地大,才好使我們斷疑生信哪!這就有必要多讀誦體會無量壽經中四十八願後邊緊接著的一段經文,就會懂了!其中最明顯處是“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如此長久地、叁輪體空地積功累德,才使得他成就的極樂世界最美好,成就這個萬德洪名的威神功德最爲不可思議地大!

  論據四

  《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行人,具足十念即得往生。“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在《觀經》中,佛恒順衆生,先順應韋提希夫人的祈請“教我思維,教我正受”,佛就講了修行定善的十叁觀。韋提希夫人對于修定表現出畏難情緒“面色愁憂”,佛陀當然知道衆生的種種根基、種種欲性,知道她這類“爲種種煩惱賊之所害”的煩惱衆生,是不堪勝任修行定觀的,佛就自宣了易修的散善叁福。最後又以無盡大悲心,在第十六觀宣講了最爲方便易行疾至的稱名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大家一定要留心,在《觀經》最後的流通分,佛不付囑要修行十叁定觀,也不付囑散善叁福,而是順著《觀經》層層開顯的次序,付囑最後一觀,也就是在講下品下生時才宣講出來的稱名念佛,到最後所說出來的才是佛陀的本懷呀!“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對下品下生的行人,念佛求往生,是這樣要求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其實都是同一個含義呀!因爲同是釋迦摩尼佛所說,同是淨土叁經,同是說的持念阿彌陀佛功德名號,大覺世尊說法,不可能前後左右相互矛盾啊,相互之間必定相一致。

  聽聞經教之後,需要作如理思惟呀!

  把叁經對照來學習,就會發現,《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的“念”,《觀經》下品下生“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的“執持”,都是指的持名念佛,即指口稱佛名,不是指觀想、觀相、參究、實相等念佛方式。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觀經》下品下生“至心”,《阿彌陀經》的“一心”,都是指念佛的心理,是信願求生之心,不是斷除妄想心、禅定心、清淨心。請大家思考下品下生五逆十惡的根基,僅憑十聲念佛,他怎麼可能得到禅定心、清淨心呢?你們念佛十年二十年的人得到禅定心了嗎?在此時,他就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一心投靠、一心求救,是仰望佛來救度之心。第十八願“乃至”,《觀經》下品下生“令聲不絕”,《阿彌陀經》“不亂”,都是指念佛的相狀,也就是專一不雜,相續不斷。第十八願“乃至十念”《觀經》“具足十念”,《阿彌陀經》“若一日。。。若七日”,都是指念佛的時節,也就是一輩子盡行壽地念佛,並不局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叁經所說的形式不同,意思相同不相違,因爲衆生遇到念佛時間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所以表達方式不一樣。于是善導大師就把它總歸起來解釋爲“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叁聲、一聲等”,把叁經所說的念佛時節,通通涵蓋在內了,實質所指,都是一輩子堅持念佛不動搖、不改變,所謂“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爲以淨土爲期”。也正如印光大師書法題字所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比較《阿彌陀經》與《觀經》,“執持名號”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至心不絕”,就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仰望救度,相續地稱念佛號,這是任何一個凡夫都能做到的。唯有這樣,才能稱爲叁根普被的圓頓之法,龍樹菩薩稱之爲“安樂易行之道”。雖然是人人能夠做得到,但是信願不足、了脫生死之心不迫切的人,依他目前的狀態來看,就還沒有做到。所以在《觀經四帖疏》裏,善導大師諄諄教導我們必須達到兩個深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經過以上的辨析,就很容易使我們理解《阿彌陀經》的本來意思是說,若一日、若七日,乃至盡行壽,只要能夠堅持信願念佛求往生,等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無量聲聞弟子及大菩薩衆就會來住其前,把此人前後左右、八方上下圍繞得嚴嚴實實、水泄不通,這樣怨家債主及鬼神衆,就不會有機會惱害念佛人往生極樂,他自然就會“心不顛倒”,能夠“既舍命已,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這個“心不顛倒”是佛菩薩“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所自然産生的結果,不是需要念佛人自己修行到保證自己能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我們把《阿彌陀經》與《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對照來看,鸠摩羅什翻譯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正是對應唐玄奘翻譯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結論:

  淨土宗這幾個重要的疑難問題,講過來講過去,辯過來辯過去,是爲了使得大家最終明白一個最爲重要的道理:往生極樂是沒有條件的!阿彌陀佛從因地發願直到果地成佛度衆生,都是無條件地救度衆生,是不設門檻的,一設門檻,就會有人不合格,被淘汰出局,他就不能平等實施救度十方世界一切衆生之類了,他的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不能實現了。正如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阿彌陀佛是用了長達五大劫的時間精心構思極樂世界和接引攝受一切衆生的往生方案的,他必定是已經深刻詳細地了知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的種種死亡形式,我們應該相信他一切都爲我們考慮好了,只要我們願去!

  阿彌陀佛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勤苦修行,也只是爲了完成接引一切衆生到達極樂安穩處的大願,所以是爲了一切衆生而修的無量功德,已便使得衆生有多善根福德能夠安住極樂高妙報土啊!我們應該相信他一切都爲我們准備好了,只要我們願去!具足真信切願的人,願生則生,無疑無慮!

  《無量壽經》下卷,佛囑咐說“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佛又囑咐說“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衆生,聞此經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奉勸大家要經常讀誦《阿彌陀經》後邊,佛勸生信、勸發願的一段,“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戶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諾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諾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根據此文,徹悟大師說:“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發願即得往生!”

  印光大師說:“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在此奉勸大家,快快聽經聞法、思惟經義,體會佛心、佛願、佛德、佛力的偉大,聞而生信,由信發願,由願導行,要斷盡疑惑!要打好深信切願的心理基礎。每天克定佛號,至心稱念,每日十聲、百聲、千聲、萬聲,乃至十萬聲,自可隨自身情況選定。畢此一生,信願念佛,必生極樂,無疑無慮!

  

《《阿彌陀經》疑難點解析(釋明燈集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