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疑难点解析
庐山东林寺祖庭 释明灯集述
(全文9100字)
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如何修持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成就往生呢?
论点:称念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论据一
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后,佛紧接着告诉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经文中,佛只是强调了一个持名念佛的修持,不需要再加另外的修持,就能往生。佛是证得一切智者,不会该说出来却忘记说出来。这就推论出,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也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论据二
《阿弥陀经》的另外一个译本就是唐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此译本是这样说的“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在名号之前加了十个字来形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岂不就是“多善根福德”吗?多到已经不能用数量来形容、来表示了,而是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来说明,所以说,名号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是殊胜的,超越于其它种类的善根福德呀!
论据三
《无量寿经》(自古至今的高僧大德,皆以曹魏康僧铠译本作为最佳善本,以后凡是提及《无量寿经》,皆指此译本。)经言: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又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又说: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阿弥陀佛在因地,身为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前发愿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宋朝法贤法师的译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这样说:
我今对佛前,而发诚实愿,获佛十力身,威德无等等。
复为大国王,富豪而自在,广以诸财宝,普施于贫苦。
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除灭诸有情,贪嗔烦恼暗。
地狱鬼畜生,悉舍三途苦,亦生我刹中,修习清净行。
获彼光明身,如佛普照耀,日月珠宝光,其明不可比。
论据四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第三段偈颂中间,有第十八愿的成就偈颂: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所造《往生论》是这样阐释此成就偈颂: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龙树菩萨在《大毗婆沙论》易行品中,根据第十八愿及其成就偈颂的意思,阐述说道:“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论据五
《观经》言:“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论据六
昙鸾大师著作《往生论注》说“从菩萨清净智慧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大师的意思是说:从菩萨清净智慧业起,所作的修行,是随顺法性的,是真实功德,不颠倒,不虚伪,能摄众生归入净土,毕竟成佛。法藏菩萨无央数劫,顺性而修,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刹土,也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能摄念佛人得生极乐净土,毕竟不退成佛。因此称念六字名号就是在成就真实功德!凡夫靠自力所能修行的,不过是人天善法,不管是因中人天诸善,还是果上的人天福乐,因为做不到三轮体空,皆属无常变灭,没有契入法性的功德。以佛性功德来说,凡夫此类的修行,是有漏有为的生灭法,因此是属于虚伪的、不实的功德。
论据七
善导大师著作《法事赞》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善导大师又著作《般舟赞》说: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又说“万行俱回皆得生,念佛一行最为尊,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又著作《观经四帖疏》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论据八
莲池大师著作《弥陀经疏钞》说;“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论据九
藕益大师著作《阿弥陀经要解》说:“声闻、圆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得生净土。”又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磬无不尽。”又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论据十
《印光大师文钞》说“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二、怎样才算“善男子、善女人”?
经中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依照通途教理,能做到五戒十善的才可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依照净土宗的标准,你能够信愿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论据一
《观经》中,佛把“作众恶业”的念佛人,称赞为“善男子、善女人”。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最后四句当中,“以汝称佛名故”是关键。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称佛名故,名善男子;称佛名故,诸罪消灭;称佛名故,我来迎汝。
论据二
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论据三
善导大师著述《观念法门》,说“《弥陀经》云: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三、怎样理解“若一日。。。若七日”?
论点:在此段经文里,它的意思并不是限定在一日至七日之内,而是“一辈子坚持念佛”的意思。
论据一
善导大师著述《观念法门》里边说“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个意思同于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乃至”就是多到一辈子的念佛,下至十声一声的念佛。故此,善导大师为这个疑问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说明:“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论据二
《阿弥陀经》讲“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我们地球上的大森林有七十重、七百重、或者七千重,也止不住哇,那么极乐世界怎么可能只有七重行树呢?原来在印度的语言习惯里边,由一到七表达一个循环,有循环往复、重重无尽的意思。又如西方国家,以七天为一个礼拜,工作、学习、购物乃至于发工资,都以七天为一个循环。不是七天以后一切结束,一切还要继续地循环着做下去。同样道理,信佛念佛也是如此。
四、辨析“一心不乱”的真实义,以及怎样保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有些人认为“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必须念到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才能往生极乐。这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甚至使得许多人最终放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障碍众生的法身慧命,也是障碍十方诸佛对众生的慈悲救度!此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念佛往生一法,也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法门,岂能仅凭一己凡夫知见,而横加障碍呢?
在通途教理上,特别是依照天台教理,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法相名词。藕益大师是依照天台教理著作《阿弥陀经要解》,就必须依照天台教理解释“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可是他也明确指出“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要搞清楚,事一心不乱是证得阿罗汉果的才能证到,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才能修证到的境界。善导大师著作的《观经四帖疏》是请佛给作了证明的,是楷定古今的著作;他判定九品往生的行者都是凡夫的身份啊…
《《阿弥陀经》疑难点解析(释明灯集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