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疑難點解析
廬山東林寺祖庭 釋明燈集述
(全文9100字)
一、《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如何修持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成就往生呢?
論點:稱念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論據一
佛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後,佛緊接著告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經文中,佛只是強調了一個持名念佛的修持,不需要再加另外的修持,就能往生。佛是證得一切智者,不會該說出來卻忘記說出來。這就推論出,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也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論據二
《阿彌陀經》的另外一個譯本就是唐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此譯本是這樣說的“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在名號之前加了十個字來形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豈不就是“多善根福德”嗎?多到已經不能用數量來形容、來表示了,而是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來說明,所以說,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是殊勝的,超越于其它種類的善根福德呀!
論據叁
《無量壽經》(自古至今的高僧大德,皆以曹魏康僧铠譯本作爲最佳善本,以後凡是提及《無量壽經》,皆指此譯本。)經言: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又說:令諸衆生,功德成就。又說: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阿彌陀佛在因地,身爲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前發願說: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窮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宋朝法賢法師的譯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是這樣說:
我今對佛前,而發誠實願,獲佛十力身,威德無等等。
複爲大國王,富豪而自在,廣以諸財寶,普施于貧苦。
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衆善根,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除滅諸有情,貪嗔煩惱暗。
地獄鬼畜生,悉舍叁途苦,亦生我刹中,修習清淨行。
獲彼光明身,如佛普照耀,日月珠寶光,其明不可比。
論據四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第叁段偈頌中間,有第十八願的成就偈頌: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天親菩薩所造《往生論》是這樣闡釋此成就偈頌: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龍樹菩薩在《大毗婆沙論》易行品中,根據第十八願及其成就偈頌的意思,闡述說道:“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諾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論據五
《觀經》言:“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論據六
昙鸾大師著作《往生論注》說“從菩薩清淨智慧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僞,名爲真實功德。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谛故;雲何不虛僞?攝衆生,入畢竟淨故。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是故名不實功德。”
大師的意思是說:從菩薩清淨智慧業起,所作的修行,是隨順法性的,是真實功德,不顛倒,不虛僞,能攝衆生歸入淨土,畢竟成佛。法藏菩薩無央數劫,順性而修,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刹土,也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能攝念佛人得生極樂淨土,畢竟不退成佛。因此稱念六字名號就是在成就真實功德!凡夫靠自力所能修行的,不過是人天善法,不管是因中人天諸善,還是果上的人天福樂,因爲做不到叁輪體空,皆屬無常變滅,沒有契入法性的功德。以佛性功德來說,凡夫此類的修行,是有漏有爲的生滅法,因此是屬于虛僞的、不實的功德。
論據七
善導大師著作《法事贊》說: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善導大師又著作《般舟贊》說: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又說“萬行俱回皆得生,念佛一行最爲尊,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又著作《觀經四帖疏》說“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論據八
蓮池大師著作《彌陀經疏鈔》說;“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爲正行,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
論據九
藕益大師著作《阿彌陀經要解》說:“聲聞、圓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得生淨土。”又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磬無不盡。”又說“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論據十
《印光大師文鈔》說“不用叁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
二、怎樣才算“善男子、善女人”?
經中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依照通途教理,能做到五戒十善的才可稱爲善男子、善女人。依照淨土宗的標准,你能夠信願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論據一
《觀經》中,佛把“作衆惡業”的念佛人,稱贊爲“善男子、善女人”。
“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最後四句當中,“以汝稱佛名故”是關鍵。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稱佛名故,名善男子;稱佛名故,諸罪消滅;稱佛名故,我來迎汝。
論據二
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論據叁
善導大師著述《觀念法門》,說“《彌陀經》雲: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叁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叁、怎樣理解“若一日。。。若七日”?
論點:在此段經文裏,它的意思並不是限定在一日至七日之內,而是“一輩子堅持念佛”的意思。
論據一
善導大師著述《觀念法門》裏邊說“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叁聲、一聲等”這個意思同于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乃至”就是多到一輩子的念佛,下至十聲一聲的念佛。故此,善導大師爲這個疑問作了一個總結性的說明:“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爲期。”
論據二
《阿彌陀經》講“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我們地球上的大森林有七十重、七百重、或者七千重,也止不住哇,那麼極樂世界怎麼可能只有七重行樹呢?原來在印度的語言習慣裏邊,由一到七表達一個循環,有循環往複、重重無盡的意思。又如西方國家,以七天爲一個禮拜,工作、學習、購物乃至于發工資,都以七天爲一個循環。不是七天以後一切結束,一切還要繼續地循環著做下去。同樣道理,信佛念佛也是如此。
四、辨析“一心不亂”的真實義,以及怎樣保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
《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有些人認爲“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必須念到一個妄念都沒有了,才能往生極樂。這讓很多人望而生畏,甚至使得許多人最終放棄念佛求生淨土。這是障礙衆生的法身慧命,也是障礙十方諸佛對衆生的慈悲救度!此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念佛往生一法,也是一切諸佛所贊歎的法門,豈能僅憑一己凡夫知見,而橫加障礙呢?
在通途教理上,特別是依照天臺教理,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法相名詞。藕益大師是依照天臺教理著作《阿彌陀經要解》,就必須依照天臺教理解釋“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可是他也明確指出“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要搞清楚,事一心不亂是證得阿羅漢果的才能證到,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才能修證到的境界。善導大師著作的《觀經四帖疏》是請佛給作了證明的,是楷定古今的著作;他判定九品往生的行者都是凡夫的身份啊…
《《阿彌陀經》疑難點解析(釋明燈集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