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經》及《觀經四帖疏》要點(上)(釋明燈集述)

  《觀經》及《觀經四帖疏》要點(上)

  廬山東林寺祖庭 釋明燈集述

  (全文9600字)

  1、佛陀對念佛人的定位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提示]:有釋迦牟尼佛的記莂,我們念佛人應該自信、自肯、自豪、自愛,而決不能自卑啊!即使許多念佛人文化低,不懂甚深的教理,但因爲你所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蘊含著阿彌陀佛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勤苦修行所成就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呀!我們念佛人的口中,實在是含著這樣一顆無價摩尼寶珠啊!所以我們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殊勝道友。我們念佛人就是如此的稀有難得、而且無比尊貴!

  佛在《佛說阿彌陀經》的結尾講到: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佛在《佛說無量壽經》的結尾講到: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這兩段經文表明能信受淨土法門的念佛人非常稀有、難能可貴。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翻譯的《無量壽經》叫作《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爲我們揭示出了對阿彌陀佛信與不信兩種人群的宿世因緣:

  “佛語阿難。阿逸菩薩等。其世間帝王人民。善男子善女人。前世宿命作善所致相祿巍巍。乃當聞阿彌陀佛聲者。甚快善哉代之喜。佛言。其有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淨潔衣毛爲起。淚即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人。其有人民男子女人。聞彌陀佛聲。不信有者。不信經佛語。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無所信者。皆故從惡道中來生。愚癡不解宿命。殃惡未盡。尚未當度脫故。心中狐疑不信向爾。”

  宋譯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末尾講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  是故汝等聞斯義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贊演並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  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叁千  及彼莊嚴諸牢獄

  如是諸難悉能超  皆是如來威德力

  彼佛利樂諸功德  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緣覺滿世間  盡其神力莫能測

  假使長壽諸有情  命住無數俱胝劫

  稱贊如來功德身  盡其形壽贊無盡

  大聖法王所說法  利益一切諸群生

  若有受持恭敬者  佛說此人真善友

   2、阿彌陀佛對念佛行人的攝取護念

  《觀經》雲:“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提示]:念佛人應該依據此經文真正信入,相信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佛光分秒不停地照注我等念佛行人,隨逐影護,從而實現大安心地生活,大安樂地念佛!因地的法藏菩薩發願“設我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爲作大安。”他經曆無央數劫積功累德修行成佛了,必然圓滿了此願,必然有大功德力,使得“一切恐懼,爲作大安。”誰還沒有得到大安心,就是因爲他對此心懷疑惑所致啊!《佛說無量壽經》言“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有一個下手方便,就是經常觀想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時刻在籠罩著我等念佛行人,自己喜愛什麽顔色的光就觀想什麼顔色的光,喜愛多大的亮度,皆隨自己心意觀想。常憶想此經文,常作此觀想,就會得到大安心!

   3、九品往生的行人都是凡夫

  善導大師以前的諸師解釋《觀經》影響最大的誤解有四點:

  一、韋提聖人論:判定韋提希夫人是大菩薩。

  二、九品唯聖論:判定九品往生機都是聖者。

  叁、化身化土論:判定彌陀是化身,極樂是化土。

  四、別時意趣論:判定下下品之十念往生是唯願無行。

  大師于《觀經疏》之第一卷〈玄義分〉七門分科的第六「和會門」就此四點謬論一一糾正之,並舉出下列七論作爲楷定古今之正論。這七論是《觀經疏》楷定古今的重點:

  一、觀經唯凡論:佛說觀經,但爲凡夫,非爲聖人。

  二、韋提凡夫論:韋提希夫人是凡夫不是聖人。

  叁、九品唯凡論:九品行者都是凡夫不是聖人。

  四、報身報土論: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

  五、願行具足論:六字名號具足願行,信心稱名必得往生。

  六、凡入報土論:使一切善惡凡夫平等無差別地往生報土,與彌陀同證無量光無量壽,是淨土門的本意。

  七、乘佛本願論:一切善惡凡夫的往生報土,沒有一個不乘托彌陀本願力。

  彌陀的本願:

  《無量壽經》釋迦佛贊:“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無量壽經》法藏比丘發誓:“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觀經》之下下品說到一生造惡之凡夫,臨終苦逼,遇善知識教以十聲念佛,當下花臺迎接,非常莊嚴的往生極樂。像這種佛說,這種勝景,不是一般常識所能理解的,昙鸾大師說:「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所以佛怎樣講就要怎樣信,直心是道場。若以常人之耳測度非常之言,甚至爲了作凡夫合理的解釋而曲解佛說,則是自失誤他,爲害不淺。如今諸師及攝論宗徒曲解《觀經》,以合己意,以爲既是凡夫,又是極惡,怎能往生?若能往生,必非凡夫惡人;因此以聖者判定九品往生機,如下圖:

  

  上 叁 品 積大乘修行之聖者

  中上中中品 積小乘修行之聖者

  中 下 品 積世間善根之聖者

  下 叁 品 始學大乘凡夫,隨過輕重分爲叁品

  

  諸師判定九品往生機是聖者,凡夫無份,完全失去淨土門「凡夫爲本」的旨趣,滅卻佛說《觀經》的真意。對此大師慨然糾正之,大師于〈玄義分〉「和會門」首先以道理立論顯明其非,其次就《觀經》之文以凡夫爲本位的經說證明之而作結論說:

  看此觀經定善及叁輩九品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

  上品叁人是遇大凡夫,

  中品叁人是遇小凡夫,

  下品叁人是遇惡凡夫,

  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

  如下圖:

  

  上 叁 品 遇大乘教凡夫 遇大

  中上中中品 遇小乘教凡夫

  中 下 品 遇世間善凡夫

  下 叁 品 遇惡凡夫 遇惡

  

  又,大師于〈散善義〉中一一辯定九品之機位,如左圖:

  上 上 品 大乘上善凡夫人

  上輩 上 中 品 大乘次善凡夫人 大乘凡夫

  上 下 品 大乘下善凡夫人

  中 上 品 小乘上善凡夫人

  中輩 中 中 品 小乘下善凡夫人 小乘凡夫 九品唯凡

  中 下 品 世間上福凡夫人

  下 上 品 十惡輕罪凡夫人

  下輩 下 中 品 破戒次罪凡夫人 遇惡凡夫

  下 下 品 逆惡重罪凡夫人

  

   依大師的判定,九品都是凡夫不是聖者,且整部《觀經》是釋尊爲未來世的五濁凡夫所說,非爲聖者;大師說那種聖者是:叁塗永絕,四趣不生。身居生死,不爲生死所染;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神通自在,轉變無方。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爲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那種聖者可說已經遠離叁塗六道,安樂無憂,不用佛爲他們愁出離之道,倒是佛去世後的五濁凡夫,爲煩惱賊所害,濁惡不善,五苦所逼;如斯苦者,猶如溺水之人,常沒常流轉,才是彌陀要發大悲愍心,爲其建立淨土,攝受接引的對象,若不以接引如此苦惱陋劣的五濁凡夫爲急務,則佛之悲願不夠圓滿,而衆生之沈淪永遠不得出離。故大師說: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爲。又說:但此《觀經》,佛爲凡說,不幹聖也。世尊定爲凡夫,不爲聖人。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經,但爲常沒衆生,不幹大小聖也。

  由此可知整部《觀經》之定散十叁觀及散善九品都是釋尊爲五濁惡世常沒凡夫所說的,與聖者全無關系,故不只九品不是聖者,定善之機也不是聖者;即使韋提希夫人,雖然諸師斷定她是大菩薩,大師也首先于〈玄義分〉依據「汝是凡夫,心想羸劣」之佛說楷定韋提希非大乘聖人乃是博地凡夫而言:正明韋提是凡非聖,由非聖故,仰惟佛力冥加,彼國雖遙得睹。其次于〈定善義〉言:韋提實是垢凡女質,不足可言;但以聖力冥加,彼佛現時得蒙稽首。又于《般舟贊》言:

  韋提即是女人相,貪瞋具足凡夫位.總之,整部《觀經》始終都是爲了救度五濁凡夫、常沒衆生所說的經典。

   4、彌陀是報身,極樂是報土,凡夫得入報土,全賴乘托佛願

  有關彌陀淨土是報是化的問題,諸師或謂之應化土,認爲既是凡夫能往生的淨土,應是劣等的應化土;或謂之凡聖同居土,認爲既是凡夫聖人都能往生的淨土,應是凡聖雜處而居的下等淨土。今大師于〈玄義分〉之「會通二乘種不生」的一節斷定彌陀淨土既非應化土,也非凡聖同居土,而是極爲高妙的報土,所謂「是報非化」,同時舉出《大乘同性經》、《大經》、《觀經》等叁經證明是報非化之義。然而像如此高妙的報土,凡夫如何往生呢?爲了顯明此義,大師特別設立問答的方式而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這便是有名的「凡夫入報論」:彌陀淨土是高妙的報土,而一切善惡凡夫都能往生,其所以得生之因,系全托佛願他力,而非凡夫自力。諸佛的報土雖也是勝妙的淨土,然凡夫、二乘自不用講,高階位菩薩也無法進入;如《仁王經》〈教化品〉所言:「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可是彌陀報土是酬報第十八願「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成就的淨土之故,既是高妙報土,同時也是十方衆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謗闡提——都能往生的無比無倫的報土,是超勝諸佛報土的報土;這也正顯明彌陀本願力的特別殊勝。此問答中,「報法高妙」等是問彌陀本願力所成就的報土是法性身土,是彌陀本身的境界,大乘聖人、小乘聖人以自己之力尚且不能進入;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的凡夫怎能往生呢?對此大師答以垢障凡夫以自力信、自力行不能往生,但由于完全乘托彌陀本願力,致使五乘——人類、天衆、聲聞、緣覺、菩薩,同生報土。在此大師說明彌陀普度之機很低很廣,能包括五濁造惡凡夫;往生之土很高,是高妙報土。如此殊勝利益,皆因乘托佛的大願力,顯示彌陀大願是五乘齊入,萬類根基普遍受益之法。

  

《《觀經》及《觀經四帖疏》要點(上)(釋明燈集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