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P2

  ..續本文上一頁

   在慧文大師之前,許多經典對滅盡叁昧都有提及,如西晉竺法護翻譯的《佛說魔逆經》說:“于叁昧盡,如無所盡,悉令都盡。其無生者,不令興起,燒盡衆欲,本末清淨,悉無所生,令不複愚,無所更曆。一切諸法,曉了清淨,平等正受,遵修寂滅,察諸所更,滅盡叁昧,而以正受。無觀不觀,亦無所見,如是叁昧,乃無穢亂。”11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璎珞經》卷第十四也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舍一切身,入滅盡叁昧。分別行本,知所從來,出要無爲,至于大道,是謂菩薩摩诃薩無我之行。”12特別是符秦僧伽跋澄等譯的《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一、叁、四、八,以及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的《阿毘昙八犍度論》卷第九、十一、十二、二十二、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對滅盡叁昧都有涉及或者詳細的討論,慧文大師到底是根據哪一部經所說的禅法來修習,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智者大師是慧文大師的再傳弟子的身份,以及《摩诃止觀》也明確表示從慧文大師到智者大師爲一脈相承的關系,來分析智者大師關于滅盡定修行方法的描述,應該能夠反映出慧文大師這種禅修方法的大概。

   滅盡叁昧又叫滅盡定、受想滅定等,也就是《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所介紹的八背舍的最後一個“背舍”,即受想滅背舍,這是在八背舍的前面七種背舍全部都修習成就了之後,才進行修習的禅觀法門,其修習的方法是:

  今行者欲入滅受想背舍故,必須不受非想,一心緣真,絕陰界入,則非想陰入界滅,一切諸行因緣悉滅,受滅乃至慧滅,愛無明等諸煩惱滅,一切心數法滅,一切非心數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非是世法。

   若能如是觀者是名滅受想,以能觀真之受想,滅非想苦集之受想。

   今行者欲入滅受想之背舍,複須深知能觀真之受想亦非究竟寂靜,即舍能觀之定受慧想,舍此緣真定慧二心故,雲背滅受想諸心數法。譬如以後聲止前聲,前聲既息,即後聲亦如是能除。受想既息,因此心與滅法相應。滅法持心,寂然無所知覺,故雲身證想受滅。13

  另外,在《法界次第》卷中之上也說:“滅受想背舍,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爲滅受想背舍。所以者何?諸佛弟子,患厭散亂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雲身證而想受滅也。”14這種通過八背舍的修習,以滅盡叁昧爲主要出世法,而證得解脫生死煩惱的禅修方法,不但慧文大師給予重視,而且也是中國早期佛教禅觀法門的主要內容,還是天臺所謂觀、煉、熏、修四種禅法之“觀禅”的重要修法之一。

  b、無間叁昧的禅修方法:

   我們還是根據智者大師《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的介紹,知道了無間叁昧就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種禅定,前面八種就是色界的四禅和無色界的四空定,最後以無間叁昧的禅修斷除見惑,超出叁界輪回。其修習方法是:

   行者掌握了世間的四禅八定之後,要進入九次第定的修習,應當從淺到深修煉諸禅。先把禅定和觀照的方法,練習得極爲調柔通利熟悉,然後才總合定與觀這兩種法門,一心齊入,善巧地斷除法愛,看清自己的心,從最初的調心方法而進入到初禅,其間沒有任何雜念,如此一直進入到滅受想定。因爲這個九次第定是從初禅開始一直到最後,中間不能夾雜一個妄想,心心相續,無有間斷,所以叫做無間叁昧。如智者大師所說:“是故從一禅起,入一禅時利疾,心心相次,無諸雜間,隨念即入,亦名無間叁昧。”15因此,無間叁昧並不是單獨修習滅受想定,而是指修習九次第定的時候,于其中間沒有間斷,才叫做無間叁昧,與前面所說的滅盡叁昧是有區別的。此叁昧的禅觀法門,也是天臺宗觀、煉、熏、修之“煉禅”的主要禅修方法,雖然在整個天臺的思想體系當中並不算是最重要的,但這是慧文大師的重要禅修方法之一,所以此處予以介紹!

   以上兩種禅法,都是屬于小乘禅法的禅觀法門,由此可以看出,天臺早期禅法的曆史繼承性。和天臺宗後來的禅修方法相比,“一心叁智”的禅觀,更具有特立創造性!

  c、一心叁智的禅修方法:

   慧文大師之所以是天臺禅法的先導,主要原因就是他從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悟出了“一心叁智”的禅觀法門,這在天臺的整個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上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除了因《大智度論》而受到巨大啓發之外,慧文大師還讀了龍樹菩薩的《中論》“叁是偈”,頓悟即空、即假、即中這一境叁谛的中道實相之理,與一心叁智相互印證,形成了微妙超絕的禅修特色。如《佛祖統記》卷六說:

  師又因讀《中論》(大智度論中觀一品)至(四谛品)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爲中道。16

  這個“一心叁智”的禅修方法,完全出自于慧文大師的特立獨創,由于大師沒有著作傳世,所以我們無法直接確定此處的“一心”到底具備了哪些含義,是否就是後來智者大師所說的“一念無明法性心”,或者是所謂的一念“覺心”?但是,“叁智一心中得”的思維模式,以及空、假、中相融互即的觀心方法,卻是貫穿整個天臺理論和實踐的根本理念。所以,湛然大師贊歎說:“觀心,乃是教行樞機。”17

  2、慧思大師的禅修方法

   慧思大師的禅修方法,既有從慧文大師那兒繼承而來的禅觀法門和般若系禅法,也有自己從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禅修法門,重點在于依據《法華經》而悟出大乘禅法的“法華叁昧”,這也是他的特立獨創,開法華宗的真正先河。我們這裏就根據慧思大師傳世的《法華安樂行義》一卷、《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二卷、《隨自意叁昧》一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等著作,來介紹其主要禅修方法。

   a、法華叁昧:

   慧思大師的《法華安樂行義》,詳細開示了“法華叁昧”的具體修法,這是慧思大師自己實踐《法華經》的心得報告,也是智者大師依之修行而悟入“法華叁昧”的重要法門。所以,此書開頭就說:“《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禅定,專心勤學法華叁昧。”18其具體的禅修方法,可以分爲安樂行、四安樂行和二種行。安樂行就是指: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于一切法中,無受陰故曰樂;自利利他故曰行。四安樂行就是:第一名爲正慧離著安樂行,第二名爲無輕贊毀安樂行,第叁名爲無惱平等安樂行,第四名爲慈悲接引安樂行。二種行則是:一者有相行,二者無相行19。對于這二種行,慧思大師特別作了明確的指示:

  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名爲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

   諸余禅定,叁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禅地、二禅地、叁禅地、四禅地、空處地、識處、無所有處地、非有想非無想處地,如是次第有十一種地,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爲別,是阿毗昙,雜心聖行。

   安樂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想(相)行。

   複次,有相行,此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叁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

   此行者,不顧身命,若行成就,即見普賢金剛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以金剛杵擬行者眼,障道罪滅,眼根清淨,得見釋迦,及見七佛,複見十方叁世諸佛,至心忏悔,在諸佛前,五體投地,起,合掌立,得叁種陀羅尼門。……

   是時即得具足一切叁世佛法,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極大遲者,叁生即得。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是故名爲有相也。20

  這是慧思大師依據《法華經》卷五《安樂行品》的經義,而總結出來的禅修方法,無相行更具有般若思想的特性,而有相行則完全是來自于《法華經》。慧思大師一生最尊崇的兩部大乘經典就是《般若經》和《法華經》,在末法思想的籠罩下,爲了佛法能夠久住世間,他還曆盡艱難籌集資糧,專門造了這兩部金字經典,在《立誓願文》中指出了奉造“《摩诃般若》、《妙法蓮華》,二部金字,大乘經典,欲于十方,廣說法故。”21他自己終身受用最深的恐怕也就是這兩部佛經了。

   b、諸法無诤叁昧:

   這是慧思大師禅修實踐的又一方法,在他的《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上指出:從初發心至成佛道,一心、一身、一智慧等萬行,都是爲了教化衆生,菩薩修學一切佛法,首先必須持淨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諸叁昧門22。但是,修習禅定就要從四念處觀入手。所以,該書下卷就專門論述了身、受、心、法“四念處觀”的具體觀法。身念處:“觀身四大,如空如影;複觀外四大,如影如空;影不能害影,空不能害空。”乃至以“九想觀”觀身不淨,能斷一切五欲煩惱23。受念處:行者面對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時候,就應該“觀受念處,無生無滅,無一切受,即是涅槃;觀察涅槃,亦不可得,無名字故,即無涅槃。如是觀時,初學能斷一切煩惱。”24心念處:觀察自己當下一念心,不在內、外、中間,無名無相,了不可得25。法念處:這是觀察一切法爲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善法有二種,世間有漏善法和出世間善法,仔細分別一切諸法的功能作用,破除一切顛倒執著的煩惱過失,最終獲得“法自在叁昧”,善能通達一切佛法。這樣就對于一切諸法不起邪見诤論了,所以叫做“諸法無诤叁昧”。智者大師把這種“無诤叁昧”與阿羅漢的各種功德並列來看待,如《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上說:“則成…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空山松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