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慧文大师之前,许多经典对灭尽三昧都有提及,如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佛说魔逆经》说:“于三昧尽,如无所尽,悉令都尽。其无生者,不令兴起,烧尽众欲,本末清净,悉无所生,令不复愚,无所更历。一切诸法,晓了清净,平等正受,遵修寂灭,察诸所更,灭尽三昧,而以正受。无观不观,亦无所见,如是三昧,乃无秽乱。”11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也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舍一切身,入灭尽三昧。分别行本,知所从来,出要无为,至于大道,是谓菩萨摩诃萨无我之行。”12特别是符秦僧伽跋澄等译的《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第一、三、四、八,以及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的《阿毘昙八犍度论》卷第九、十一、十二、二十二、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对灭尽三昧都有涉及或者详细的讨论,慧文大师到底是根据哪一部经所说的禅法来修习,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智者大师是慧文大师的再传弟子的身份,以及《摩诃止观》也明确表示从慧文大师到智者大师为一脉相承的关系,来分析智者大师关于灭尽定修行方法的描述,应该能够反映出慧文大师这种禅修方法的大概。
灭尽三昧又叫灭尽定、受想灭定等,也就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所介绍的八背舍的最后一个“背舍”,即受想灭背舍,这是在八背舍的前面七种背舍全部都修习成就了之后,才进行修习的禅观法门,其修习的方法是:
今行者欲入灭受想背舍故,必须不受非想,一心缘真,绝阴界入,则非想阴入界灭,一切诸行因缘悉灭,受灭乃至慧灭,爱无明等诸烦恼灭,一切心数法灭,一切非心数亦灭!是名不与凡夫共,非是世法。
若能如是观者是名灭受想,以能观真之受想,灭非想苦集之受想。
今行者欲入灭受想之背舍,复须深知能观真之受想亦非究竟寂静,即舍能观之定受慧想,舍此缘真定慧二心故,云背灭受想诸心数法。譬如以后声止前声,前声既息,即后声亦如是能除。受想既息,因此心与灭法相应。灭法持心,寂然无所知觉,故云身证想受灭。13
另外,在《法界次第》卷中之上也说:“灭受想背舍,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为灭受想背舍。所以者何?诸佛弟子,患厌散乱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证而想受灭也。”14这种通过八背舍的修习,以灭尽三昧为主要出世法,而证得解脱生死烦恼的禅修方法,不但慧文大师给予重视,而且也是中国早期佛教禅观法门的主要内容,还是天台所谓观、炼、熏、修四种禅法之“观禅”的重要修法之一。
b、无间三昧的禅修方法:
我们还是根据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的介绍,知道了无间三昧就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种禅定,前面八种就是色界的四禅和无色界的四空定,最后以无间三昧的禅修断除见惑,超出三界轮回。其修习方法是:
行者掌握了世间的四禅八定之后,要进入九次第定的修习,应当从浅到深修炼诸禅。先把禅定和观照的方法,练习得极为调柔通利熟悉,然后才总合定与观这两种法门,一心齐入,善巧地断除法爱,看清自己的心,从最初的调心方法而进入到初禅,其间没有任何杂念,如此一直进入到灭受想定。因为这个九次第定是从初禅开始一直到最后,中间不能夹杂一个妄想,心心相续,无有间断,所以叫做无间三昧。如智者大师所说:“是故从一禅起,入一禅时利疾,心心相次,无诸杂间,随念即入,亦名无间三昧。”15因此,无间三昧并不是单独修习灭受想定,而是指修习九次第定的时候,于其中间没有间断,才叫做无间三昧,与前面所说的灭尽三昧是有区别的。此三昧的禅观法门,也是天台宗观、炼、熏、修之“炼禅”的主要禅修方法,虽然在整个天台的思想体系当中并不算是最重要的,但这是慧文大师的重要禅修方法之一,所以此处予以介绍!
以上两种禅法,都是属于小乘禅法的禅观法门,由此可以看出,天台早期禅法的历史继承性。和天台宗后来的禅修方法相比,“一心三智”的禅观,更具有特立创造性!
c、一心三智的禅修方法:
慧文大师之所以是天台禅法的先导,主要原因就是他从罗什译的《大智度论》中悟出了“一心三智”的禅观法门,这在天台的整个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除了因《大智度论》而受到巨大启发之外,慧文大师还读了龙树菩萨的《中论》“三是偈”,顿悟即空、即假、即中这一境三谛的中道实相之理,与一心三智相互印证,形成了微妙超绝的禅修特色。如《佛祖统记》卷六说:
师又因读《中论》(大智度论中观一品)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16
这个“一心三智”的禅修方法,完全出自于慧文大师的特立独创,由于大师没有著作传世,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确定此处的“一心”到底具备了哪些含义,是否就是后来智者大师所说的“一念无明法性心”,或者是所谓的一念“觉心”?但是,“三智一心中得”的思维模式,以及空、假、中相融互即的观心方法,却是贯穿整个天台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理念。所以,湛然大师赞叹说:“观心,乃是教行枢机。”17
2、慧思大师的禅修方法
慧思大师的禅修方法,既有从慧文大师那儿继承而来的禅观法门和般若系禅法,也有自己从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禅修法门,重点在于依据《法华经》而悟出大乘禅法的“法华三昧”,这也是他的特立独创,开法华宗的真正先河。我们这里就根据慧思大师传世的《法华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等著作,来介绍其主要禅修方法。
a、法华三昧:
慧思大师的《法华安乐行义》,详细开示了“法华三昧”的具体修法,这是慧思大师自己实践《法华经》的心得报告,也是智者大师依之修行而悟入“法华三昧”的重要法门。所以,此书开头就说:“《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18其具体的禅修方法,可以分为安乐行、四安乐行和二种行。安乐行就是指: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自利利他故曰行。四安乐行就是:第一名为正慧离著安乐行,第二名为无轻赞毁安乐行,第三名为无恼平等安乐行,第四名为慈悲接引安乐行。二种行则是:一者有相行,二者无相行19。对于这二种行,慧思大师特别作了明确的指示: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
诸余禅定,三界次第,从欲界地、未到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空处地、识处、无所有处地、非有想非无想处地,如是次第有十一种地,差别不同。有法无法,二道为别,是阿毗昙,杂心圣行。
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想(相)行。
复次,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
此行者,不顾身命,若行成就,即见普贤金刚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以金刚杵拟行者眼,障道罪灭,眼根清净,得见释迦,及见七佛,复见十方三世诸佛,至心忏悔,在诸佛前,五体投地,起,合掌立,得三种陀罗尼门。……
是时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法,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极大迟者,三生即得。若顾身命,贪四事供养,不能勤修,经劫不得。是故名为有相也。20
这是慧思大师依据《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的经义,而总结出来的禅修方法,无相行更具有般若思想的特性,而有相行则完全是来自于《法华经》。慧思大师一生最尊崇的两部大乘经典就是《般若经》和《法华经》,在末法思想的笼罩下,为了佛法能够久住世间,他还历尽艰难筹集资粮,专门造了这两部金字经典,在《立誓愿文》中指出了奉造“《摩诃般若》、《妙法莲华》,二部金字,大乘经典,欲于十方,广说法故。”21他自己终身受用最深的恐怕也就是这两部佛经了。
b、诸法无诤三昧:
这是慧思大师禅修实践的又一方法,在他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指出:从初发心至成佛道,一心、一身、一智慧等万行,都是为了教化众生,菩萨修学一切佛法,首先必须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22。但是,修习禅定就要从四念处观入手。所以,该书下卷就专门论述了身、受、心、法“四念处观”的具体观法。身念处:“观身四大,如空如影;复观外四大,如影如空;影不能害影,空不能害空。”乃至以“九想观”观身不净,能断一切五欲烦恼23。受念处:行者面对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时候,就应该“观受念处,无生无灭,无一切受,即是涅槃;观察涅槃,亦不可得,无名字故,即无涅槃。如是观时,初学能断一切烦恼。”24心念处:观察自己当下一念心,不在内、外、中间,无名无相,了不可得25。法念处:这是观察一切法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善法有二种,世间有漏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仔细分别一切诸法的功能作用,破除一切颠倒执著的烦恼过失,最终获得“法自在三昧”,善能通达一切佛法。这样就对于一切诸法不起邪见诤论了,所以叫做“诸法无诤三昧”。智者大师把这种“无诤三昧”与阿罗汉的各种功德并列来看待,如《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上说:“则成…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