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愿智顶禅,无诤三昧等诸功德也。”26
慧思大师的这种禅观法门,既不是纯粹的小乘四念处观,也不是完全的大乘般若毕竟空观,而是把大小乘禅法融会贯通,同时运用的表现,始终站在般若的角度来解说指导理论和禅修方法,具体操作则又是大小兼容的,具有一定的融合性。
c、随自意三昧:
随自意三昧就是指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念起即觉、意起即修的三昧,乃是慧思大师依据《首楞严三昧经》之经意而命名的。也相当于智者大师依《大品般若经》之经意而命名的觉意三昧,或者《摩诃止观》中所说的非行非坐三昧。慧思大师的《随自意三昧》一书,大体就是论述初心菩萨在修学六波罗蜜时,应以三昧正定为根本。指出:“凡是一切新发心菩萨,欲学六般若蜜,欲修一切禅定,欲行三十七品,若欲说法教化众生,学大慈悲,起六神通,欲得疾入菩萨位,得佛智慧,先当具足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及学妙法莲华三昧。是诸菩萨,最初应学随自意三昧,此三昧若成就,得首楞严定。随自意三昧者,先以大悲眼观众生,举足下足,具六波罗蜜。”27这里说明了随自意三昧是念佛三昧等三昧的前导,是新发心菩萨的最初下手处,同时点明了“举足下足,具六波罗蜜”的核心禅法。所以在修习随自意三昧时,于行、住、坐、眠、食、语等威仪上,应有三昧及六度行仪的功夫。全书分为六品,分别介绍了如何在日常行仪中修习三昧。
第一、行威仪中,辨六波罗蜜,破人法二我执,及未念心灭、欲念心生等四句皆不可得;末明身心虽空,因果不失,观中道第一义空道理,得首楞严定,入菩萨位;菩萨行威仪中,举足下足,具足六波罗蜜。
第二、住威仪中,先观息出入毕竟空寂,次观心不可得,次观色身空寂,如芭蕉、如聚沫、如水泡、如影、如空花、如镜中像、如炎、如化梦、如幻,无我、人、众生、寿命,灭亦无隐,显复无出没,诸法自尔,无取无舍,即得具足六波罗蜜。
第三、坐威仪中,先以跏趺坐具足六波罗蜜,次总明内观六根、外观六尘、内外观六识,皆不可得,得一切智慧。次别明根尘识六门观法,次明意识与前五识差别,末明六、七、八识差别。此中凡夫六识随业受报人天诸趣,第七识能转一切生死恶业,第八识凡圣齐平,未曾变易。
第四、卧威仪中,知一切法皆如卧相,不动不摇,无生住灭。明卧中眼义寂灭的观法,具足六波罗蜜义。
第五、食威仪中,明受食中回向法界众生,施与法食,食性虽空寂,具足中道智慧藏,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如是具足六波罗蜜义。
第六、语威仪中,语时回向法界众生,辩才无量,而无所得,具足六波罗蜜义。28
于以上六威仪中,随行者所处的各种状态,随时随地可以用般若智慧观照,恒时处于中道实相当中,具大悲心,修波罗蜜,正是《金刚经》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禅观法门。所以这是依据《大品经》的思想和《首楞严三昧经》的表述方式组织而成的。后来智者大师著《觉意三昧》,发挥其精神而成为天台“四种三昧”之一的“非行非坐三昧”。
d、大乘止观:
所谓止观,“止”就是停止心的动摇,住于本源的真理;“观”就是以不动的心智,正确地即事物而观察真理。止属定,观属慧。合起来则称“止观、寂照、明静”等。
慧思大师的《大乘止观法门》,略称《大乘止观》,是一部论述大乘禅定修学理论和实践方法的著作,书中首先简略地论述了止观法门的纲要,其次以“五番建立”的体例,分五个部分来阐明大乘止观之要义。一明止观依止:是指以意识依止于心,以修习止观;初破小乘人执著,次破大乘人执著。二明止观境界:详细讨论了分别、依他、真实三性。三明止观体状:从染浊清净二种三性以修止观,是性染性净之说的开端。四明止观断得:指出了三止三观的破除盖障得到佛法修学的真实利益。五明止观作用:说明了证甚深法性之体,起法界无碍之用。
在这五个部分的论述当中,第一部分是对止观法门的理解,后四个部分则是开示止观的具体观行方法。依此而进行禅观的修习,初心行人,先要理解所观境界,以及能够之心,依自性清净心以为依止,观照自性,息灭幻魔,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性恒一,速习无漏业,熏于清净心,降伏见思烦恼,进而断除粗重烦恼,由此再努力用功,豁尔心开,从此断除三障、证三德,直到最后位登妙觉,圆满菩提佛果。29
此外,该书卷四末还附有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时止观等禅修方法,倒是比较简易,容易理解和观修,尤为初学入门之方便,学人可以自行检阅,此不赘述。30
慧思大师的禅修方法主要体现了“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虽然大师非常看重《法华经》,但是对于“法华实相论”似乎还没有象后来智者大师那样精细入微,主要还是从般若思想来统摄其禅修法门,尤其对于六波罗蜜的反复强调和阐述,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他对于“法华三昧”的发明乃至极力提倡,“随自意三昧”的创立以及详细解说,无不为日后的天台禅修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观天台早期的禅法实践,我们总结出慧文大师的三种禅修方法:灭尽三昧、无间三昧、一心三智,慧思大师的四种禅修法门:法华三昧、诸法无诤三昧、随自意三昧、大乘止观法门,这七种禅修方法,基本上已经概括了天台早期的一切修行方法,同时也已经隐约地架构了天台整个禅修方法的雏形,为智者大师创建天台教学的“教观并重”、“大小兼容”埋下了伏笔!
三、天台圆熟期的禅修方法
到了天台教学体系的正式成立,天台的禅修方法也就同时臻于圆熟阶段,此阶段主要是指智者大师的佛教实践法门,主要表现在以《法华经》诸法实相论为根本依据的各种禅修方法,基本上已经把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佛教实践观修法门包含在内了。智者大师建立天台教观的一个鲜明特色便是:凡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法,都一概给予融会贯通,统摄在自己的教学体系之内。禅修方法也是从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分类采纳,在智者大师看来,一切法都是微妙不可思议的,都是不可说不可说的,但也都是因为有四悉檀因缘之故,还是都可以说的31。因为,机有利钝,法无高下,应机施教,随方指示,开会废了,一切皆圆。所以,天台圆熟期的禅修方法也就显得非常丰富。我们这里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
1、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
所谓如来禅,就是指依据经教里面所指示的禅修方法,由于它是如来所说,因此称为如来禅。32天台的禅修方法主要是属于如来禅一脉的止观法门,智者大师通过藏、通、别、圆四教的分判,把大小乘禅观法门全部纳入了相对于四教的修习范围之内,从而构成“教理”与“观行”密不可分的天台教观。此教观法门就是从大小乘佛教经论中得到启示,主要是依据《般若经》的缘起性空思想和《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论而组成的,所以,对应于化法四教的一切止观法门,都是具有明显的如来禅的思想脉络,这主要体现在天台三种止观的修习方法上。所谓三种止观,如《摩诃止观》卷一说: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蹬;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为三根性,说三法门,引三譬喻。33
而智者大师对这三种止观的修习方法,分别在四部专著里面,作了专门的阐述,如元照律师(1048~1116)的《小止观序》所说: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即今文是,大师为俗兄陈针出,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34
在这四部止观专著当中,已经把天台宗圆熟期的禅修方法,清晰地表述出来了,其内容之深广博大,组织之严谨周密,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非本文的区区篇幅能够述其万一的,此处就简而略之地勾画其轮廓而已,需者请到大师的原著中探寻!
a、渐次止观的修习方法
这是指《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所说的禅修方法,也是对于早期传入中国的禅观法门以及慧文大师传承下来的禅修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把各种禅法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加以重新组织,被誉为“是有关禅法的集大成著作”35。全书十卷,卷一讨论了“禅波罗蜜的大意”,并未涉及具体的禅修方法;卷二至卷四揭示了“禅波罗蜜的前方便”,对于修习禅定之前应该准备的身心状态,如二十五方便等必须掌握的禅修知识,作了详细的解说;卷五至卷九正式阐述了“禅波罗蜜的修证”,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禅定的修习方法,包括数息法、欲界定、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六妙门、十六特胜、无漏禅的九想观等等禅修方法;卷十专门系统介绍了“观炼熏修的习禅方法”,依次阐述了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观禅的法门,九次第定、三三昧的炼禅方法,狮子奋迅三昧的熏禅方法,超越三昧的修禅法门,末后还对顶禅和无诤三昧、四辩等作了讨论。
整部著作都是在诠释如何有次第有步骤地修习禅定,以及修习之前的准备和修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乃至修习之后的各种功德受用情况,结构严密,方法明确,是修习小乘禅法乃至大乘的禅定功夫所必须了解的重要宝典。以上所列举的这些禅修方法,可以作为三乘共修的禅法,但在这些禅修方法中,属于最上位的大乘禅法还有法华三昧、般舟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只是在讲说过程中有所提及,对其内容和修习的方…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