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P4

  ..续本文上一页法,并没有具体详细的解说。36

   b、不定止观的修习方法

   这是指《六妙法门》所说的禅修方法,总共有十门来阐述“六妙法门”的修习情况: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说明了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历别的诸禅。首先以“数息”为妙门,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最后于非非想定觉知此非涅槃,得三乘道。次以“随息”为妙门,出生知息入、知息出等十六特胜,不着非想定之迷惑而得涅槃。次以“止”为妙门,开发地、水、虚空、金沙、金刚等五轮禅,能除三界结使,证无生智而入涅槃。次以“观”为妙门,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练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灭受想以证入涅槃。次以“还”为妙门,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修中道正观而入涅槃。次以“净”为妙门,若能体会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就能出生九种大禅,得大菩提果。因此,在这六妙法门之中,只要如法地修习其中的一门,就可以显发各种禅定的功用,三乘行者修习此种法门,便能够证入涅槃的微妙法门。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数息等六法各自分别修证,次第相生开发三乘无漏智慧。第三随便宜六妙门:依据六法次第相生,各随机宜一一修习。第四随对治六妙门:三乘行者依此法,巧妙地对治报障、烦恼障等一切障。第五相摄六妙门:分自体相摄及巧修六门二种,六门自体各具六妙,若巧修一法,其他五门自然出生。第六通别六妙门:凡夫外道二乘菩萨通修此法,因解慧不同故果报有别。第七旋转六妙门:前六门为二乘菩萨等共行之法,即依从假入空观得慧眼一切智,菩萨进而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得法眼道种智。第八观心六妙门:约观心明六妙门,大根性人不由次第,可直观心性,证得一切具足。第九圆观六妙门:于数息门圆观一心,就能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非内非外,不一不异,知道一心之中,具有一切法而不生分别,即用圆观摄持数息门,如是同样修习其余五妙门,遂得开佛知见。37

   第十证相六妙门:分别六门证相,证分次第证、互证、旋转证、圆顿证四种,十门之前二门是次第证,第三至第六门为互证,第七门属旋转证,八、九二门乃圆顿证。圆证相有相似证相、真实证相二种。真实证相又分别对、通对二种。通对更分初、中、究竟三证。得一念相应慧而妙觉现前者,即究竟证。所以,修习这六妙法门既能次第而修,次第证得果位,又能顿超而行,顿证圆妙佛果,故被称为“不定止观”。

   c、圆顿止观的修习方法

   这是《摩诃止观》和《小止观》所说的禅修方法,其所包含的实践方法极为深广圆满,通过书中对各种教理和观法的阐述,可以看出天台一家的禅修方法之丰富。而圆顿止观的修习方法,就是指不经过由浅入深的阶段,一开始即缘纯一实相,以体证“实相外更无别法” 的境界,从此大开圆解,明白了当下“即佛”之理,就在“即”的当下修习止观,历观行、相似、分证之位,最后证得妙觉究竟佛位。根据《摩诃止观》卷一(上)38以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39所述,圆顿行者初观实相虽无初后的分别,但以二十五方便作为预修,后以十法成乘为正修。正修中,就相通的角度而言,于日常起动不止的吾人第六意识一念阴妄心中,凝作三千三谛妙观,住纯一实相,除实相外不见别法;就差别的角度而言,犹如随自意三昧,纵任善恶无记三性,广就六作(行住坐卧语默)、六受(六根领纳六境)而豁达自在地修止观。当然,其具体的修法步骤和指导思想,还落实在“十乘观法”和“六即论”当中,此处不多加讨论。

   就“圆顿止观”的实践方面,还是要从“三止三观”入手,但是这三者又是在一念心,不前不后,非一非异的。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就是依“三观”而建立的。智者大师又将之运用于“止”,建立了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体真止,乃是体认空的真理而安住的意思;方便随缘止,则是以巧妙的方便,随缘于现实(假)诸相而安住;息二边分别止,就是平息空与假的二边分别,由不执著而住于不偏的中道实相之中。总之,三止三观是空假中三谛的体验、实践方面的具体内容。

   而这“三止三观”既具有阶段性的次第三观,又具有本来是同时的不次第三观。从假入空观就是从空入假观,也就是中道第一谛观,圆融相即,全体互具,即空即假即中。如《摩诃止观》卷五(上)说:“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40把握三止三观的同时性、一体性之相即互具,这就称为“圆顿止观”或“一心三观”。

   针对于圆教的“不次第三观”,还有别教的“次第三观”、通教的“体空观”、藏教的“析空观”等禅法的修习,别教次第三观的修习方法是:在禅修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舍去对自己执著的人我见(主观的)与执著于对象的法我见(客体的),而成为人空(人无我)、法空(法无我)及人法不二,全体皆空。这就是从假入空观,是从二到不二。又再从对人法不二、全体皆空的熟习,而能将人(自己)与法(对象)的当下,自在地显现和活动。此即从空入假观,是从不二到二。最后,摄持为空即假、假即空、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此即中道第一义观。41如《观经疏》卷上说:“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初观用空,次观用假,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42这就是次第与圆顿的差别之处。

   当然,要把“圆顿止观”落实到禅修的实际行为当中,除了在随时随处作上述“一心三观”的体验之外,智者大师还依据《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论,将其落实到具体可以操作的禅修方法之中,使各种根性的学人都能够得到佛法的受用,这就是天台“四种三昧”的实践法门了。

  2、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

   天台宗的根本思想就是《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论,经中提出了“一佛乘”的理念,并且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等各种成佛的途径,给天台禅修的方法提供了“融摄性”的依据,这首先表现在智者大师建立“四种三昧”之实践法门。如智者大师说:

  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法界是一处,正观能住不动,四行为缘,观心藉缘调直,故称三昧也。43

  这就是以《法华经》诸法实相论为依据,用四种三昧来概括“修种种行,以求佛道”的天台禅修方法的融摄性。所以,这四种三昧就是天台禅修方法的重心所在,特别是第三种“法华三昧”,更是体现了本宗的特色。如知礼大师说:“当知《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圆顿大乘究竟于此。”44著名学者王雷泉教授也说:“四种三昧在天台止观的实践体系中依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不仅仅是修行的外在形式,还包括了般若空观、法华一乘观、实相观、坐禅、念佛、忏仪等各种修行法门,适应了末法时代各类众生的机宜,被后世佛教各宗派广泛地应用。”45所以,在此四种三昧的基础上,天台的后学子孙们,便可以秉此实相论的原则,而不断地更加丰富本宗的禅修方法。

   a、常坐三昧的禅修方法

   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是依《文殊说般若经》、《文殊问经》所修的三昧,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摒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止观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迷悟不二,凡圣一如,“无前无后,无复际畔,无知者,无说者,若无知无说,则非有非无,非知者,非不知者,离此二边,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法界。”46如果坐得疲极,或者疾病所困,或者睡盖所覆,或者发生宿障,不能遣却。此时应当专称一佛名号,以求佛的加护。除经行饮食便利之外,时刻相续,不能须臾废此三昧。于一期中,若能精进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业障,显发实相之理。47

   b、常行三昧的禅修方法

   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这是依据《般舟三昧经》所修的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身常旋行不坐不卧,口常称念阿弥陀佛,心常忆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不能休息。此种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德为最胜。“般舟”译为“佛立”,有三义: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功德力,依此三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立于行者之前,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此三昧又称佛立三昧。48

   c、半行半坐三昧的禅修方法

   半行半坐三昧有二种,如《摩诃止观》卷二(上)说:“《方等》云: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故知俱用半行半坐为方法也。”49如果依《方等经》所修之三昧,以七日为期,唯诵陀罗尼,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这就是方等三昧。智者大师撰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介绍了具体的行仪和观想方法50。若依《法华经》,以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思维禅观,此称为法华三昧。智者大师所著《法华三昧忏仪》一卷及湛然大师著《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一卷,对此行法作了明确的规定51。关于法华三昧的修习方法,张圣慧《法华三昧之检讨及修学之经过》一文52作了修习的经过报告,释法藏《天台禅法的特质——兼论法华三昧忏仪之修持》一文53,也作了详细的考察。

   d、非行非坐三昧的禅修方法

   非行非坐三昧,《大品般若经》中称之为“觉意三昧”,慧思大师则…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山松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