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P5

  ..续本文上一页称之为“随自意三昧”,智者大师说:“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识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识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故说一性。若知名非名则性亦非性,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有,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断,若不见常断,终不见一异,若观意者,则摄心识,一切法亦尔。若破意,无明则坏,余使皆去。故诸法虽多,但举意以明三昧。观则调直,故言觉意三昧也。”54“正念观察,心意识等,四运之义,悉不可得。”55虽然说是非行非坐,但实际上却是通行坐及一切事物,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不拘限期,心存止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三昧。此三昧不属前三种三昧,但也融摄了各种三昧,故是四种三昧中最重要的一种。56

   上述四种三昧的禅修方法,体现了天台思想的严密组织和包容性格,从身仪上说,自最艰难的常行三昧到最随意的随自意三昧,可谓两个具体行为的极端,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可想而知能够融摄多少适合各类根机的禅修方法了。大凡有形有相的经行、坐禅、礼拜、忏仪、诵经、念佛、持咒、供养、唱念等外在形式,乃至无形无相的系缘法界不思议观、般若性空观、法华一乘观、诸法实相观等内在禅观,都在这四种三昧中表露无遗。57由此可以看出,在“实相论”面前,所有佛教的修行方法,都可以被融摄在四种三昧之内,正如湛然大师所说“四种三昧遍摄众行”58,这为天台禅修方法的沿革提供了内在的依据。

  四、天台禅法的沿革

  所谓沿革,即沿袭与变革之意。天台宗之所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直到现在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天台的后学子孙们秉持着继承祖业的优良传统,以及与时俱进应机施教的先进作风!既有继承,又有发扬。这在天台禅修方法的沿革上,也表现得很清楚。在智者大师圆寂之后,章安灌顶大师(561~632)首先就对智者大师的著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使一代导师的伟大思想光化于世。智威大师(?~680)、慧威大师(生卒年不详)、玄朗大师(673~754)等对于天台教观的实践,也同样证明了天台止观禅法的可操作性。

   到了湛然大师的年代,中国佛教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宗派的林立而起,各种佛教思想的涌现,各种禅修方法的革新,佛教在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都表现得异常活跃。而天台宗除了智者大师的学说体系外,之后的几代人都没有能够在思想理论上给予发挥,处于默守家规,实践止观的状态。所以湛然大师奋身而出,对天台思想理论作了全面的发挥,捍卫了天台教学的纯正与严密。同时,对于天台的禅修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诠释,尤其是对于四种三昧的重视,提出了“以四三昧摄一切行”59、“四种三昧遍摄众行”60等在禅修方法上的指导思想。继之,湛然大师的俗家弟子梁肃(751?~793),就针对当时禅宗好简的禅修风气,觉得“今人意钝,玄览则难,眼依色入,假文则易。”61将《摩诃止观》重新删定,简略了许多理论方面的语言,成为六卷本《删定止观》行世。但是,唐朝的天台禅修方法,仍然是以继承沿袭为要务,在禅修方法的实际行为上,并没有作具体的变革。这一方面说明了还能够符合当时学人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看出仍然比较固守家规的倾向。只是在指导思想上,已经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初步形成了禅修方法沿革的思维模式。随着湛然大师圆寂之后的时过境迁,到了宋朝开始,弘扬天台的大德,对于禅修方法的态度,就本着“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而进行了适宜时机的沿革,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来探讨。

  1、宋朝天台禅法之沿革

   从湛然大师圆寂之后,一直到宋朝知礼大师的复兴,这二百多年时间里,天台教学基本上只能保持着“相继讲演不坠素业,唯传止观之道”62。到了北宋初年,佛教得到朝廷的重视,天台教典也从高丽回传本国,知礼大师和遵式大师等,同时复兴本宗!遂使天台禅修方法,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了不少改观。

   (1)、知礼大师的禅修方法

   知礼大师一生精进弘法,非讲即禅,著作宏富,凡湛然大师未注之天台五小部等,都一一加以祖述,遵式大师赞叹说:“章安既往,荆溪次亡。诞此人师,绍彼烈元。一家大教,钟此三良。”63又说:“履天台所履之道,修四三昧而有恒;记毗陵未记之文,谅十九(疑为“七”字形误)祖而无愧。”64关于知礼大师自己的禅法实践,除了研讲天台教观和持戒修观之外,其主要的修行方法,如《佛祖统纪》卷八说:

  修法华忏,三七期五遍;光明忏,七日期二十遍;弥陀忏,七日期五十遍;请观音忏,七七期八遍;大悲(忏),三七期十遍。结十僧修法华,长期三年;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然三指供佛。造弥陀、观音、势至、普贤、大悲天台祖师像,二十躯。印写教乘,满一万卷。65

  由此可知,天台四种三昧的常行三昧和常坐三昧,乃至半行半坐的方等三昧和非行非坐的觉意三昧等等具体行法,并未被知礼大师所特重,只有半行半坐中的“法华三昧”才受到了他的特别弘扬与实践。于此同时,他对“光明忏、弥陀忏、请观音忏、大悲忏”等忏法,更为关注,这是宋朝天台禅修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天台禅修方法沿革”的主要见证。在忏悔当中与“实相”相应,每一种忏法的中心理论都是以“观心”为关键所在66,只是在行仪上,各有千秋,适应了各种不同根性的修行者。这里,我们对知礼大师的禅修实践和禅修指导,分为如下几点来探讨。

   a、忏法的实践

   在知礼大师自己实践的上述“法华忏、光明忏、弥陀忏、请观音忏、大悲忏”等忏法当中,法华忏67和请观音忏68都是智者大师所提倡的,弥陀忏是遵式大师所专著69,而金光明忏70和大悲忏则是知礼大师所重新整理编辑。知礼大师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一卷71,完全是属于礼拜、念诵、随文入观的忏悔法,可操作性极强,但是对于观心运想部分,似乎稍微简略,主要的观心部分就是天台“运想逆顺十心”之忏悔。所以,遵式大师又著《金光明忏法补助仪》72一卷,特别强调了观心和行事的具体操作仪轨,丰富了这一忏仪的实际内容。

   此外,知礼大师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73一卷,更加明白地告诉世人,这是他从年青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口诵了,及至修学天台教观之后,方知可以作成专门“观慧、事仪”,所以就建立这种忏仪,并且指出这是属于四种三昧之一“随自意三昧”的行法。如他说:

  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若据此经,不制专坐,唯行及以相半,亦非纵任三性,于中觉察,而令三七日依法诵持。盖随自意中,依经行法也。74

  这就把“随自意三昧”的操作更加具体化了,但他并不是说随自意三昧必须这样修习,而是说明了这种“大悲忏”可以判属于随自意的范围之内,这就应了湛然大师的“四种三昧摄一切行”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宋朝的天台禅修方法上,才会得以如此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实践性的具体行法。这个大悲忏法的修习方法,分为十个部分: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申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修观行,并以“法华三昧补助观想,注于事仪之下”。由此可知,本忏仪还融摄了法华三昧的内容在里面。75此外,知礼大师一生未尝将时间空过,不是讲道便是修习止观或者写经,印写教乘满一万卷,因此,“写经”也是他的一种禅修方法,此不赘述。76总之,在四种三昧的行仪当中,已经融摄了一切修行方式,当然各种忏法也就完全可以有此归属了77。

   b、净土观法和持名念佛的实践

   关于净土的修行方式,在东晋时代的庐山慧远大师(334~416)就大力提倡,直到唐朝善导大师(613~681)的弘扬下,遂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且特重修行的实际行动,简单易行,寓深奥佛理于简易行持之中,深得佛弟子之喜爱。天台第十六祖宝云大师(927~988)便以净土为故乡78,知礼大师继其法席,亦重视对净土的弘扬,著有《妙宗钞》六卷,《观经融心解》一卷,详细探讨了《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观,本着天台宗“性具实相论”和“一心三观”之特点,解释经中的十六观,以“一心三观释观,一体三身解佛,诸法实相为经正体,修心妙观显四净土为宗,能除五逆即生九品为用,方等大乘圆顿为教相。”提倡“十六观皆圆三观也”、“十六莫不皆三”79的观行方法。这是因为净土重视事相,少谈对于实相理体方面的观想,所以知礼大师特别强调了“一心三观”的重要性。如《妙宗钞》卷一指出:“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80并说:

  行者应知!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81

  所以这对净土的观法上,赋予了诸法实相的理念,就净土有相的修行融合了禅法思想在内,同样体现出天台禅修方法的沿革情况。此外,知礼大师也很重视持名念佛的修持,组织了万人的“延庆院念佛净社,毕世称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82根据《佛祖统纪》卷八的记载,他在圆寂之前,“结跏趺坐,…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山松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