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P5

  ..續本文上一頁稱之爲“隨自意叁昧”,智者大師說:“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識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識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識非一故立叁名,非叁故說一性。若知名非名則性亦非性,非名故不叁,非性故不一,非叁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有,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斷,若不見常斷,終不見一異,若觀意者,則攝心識,一切法亦爾。若破意,無明則壞,余使皆去。故諸法雖多,但舉意以明叁昧。觀則調直,故言覺意叁昧也。”54“正念觀察,心意識等,四運之義,悉不可得。”55雖然說是非行非坐,但實際上卻是通行坐及一切事物,于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不拘限期,心存止觀,念起即覺,意起即叁昧。此叁昧不屬前叁種叁昧,但也融攝了各種叁昧,故是四種叁昧中最重要的一種。56

   上述四種叁昧的禅修方法,體現了天臺思想的嚴密組織和包容性格,從身儀上說,自最艱難的常行叁昧到最隨意的隨自意叁昧,可謂兩個具體行爲的極端,而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可想而知能夠融攝多少適合各類根機的禅修方法了。大凡有形有相的經行、坐禅、禮拜、忏儀、誦經、念佛、持咒、供養、唱念等外在形式,乃至無形無相的系緣法界不思議觀、般若性空觀、法華一乘觀、諸法實相觀等內在禅觀,都在這四種叁昧中表露無遺。57由此可以看出,在“實相論”面前,所有佛教的修行方法,都可以被融攝在四種叁昧之內,正如湛然大師所說“四種叁昧遍攝衆行”58,這爲天臺禅修方法的沿革提供了內在的依據。

  四、天臺禅法的沿革

  所謂沿革,即沿襲與變革之意。天臺宗之所以曆經一千四百多年,直到現在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爲天臺的後學子孫們秉持著繼承祖業的優良傳統,以及與時俱進應機施教的先進作風!既有繼承,又有發揚。這在天臺禅修方法的沿革上,也表現得很清楚。在智者大師圓寂之後,章安灌頂大師(561~632)首先就對智者大師的著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使一代導師的偉大思想光化于世。智威大師(?~680)、慧威大師(生卒年不詳)、玄朗大師(673~754)等對于天臺教觀的實踐,也同樣證明了天臺止觀禅法的可操作性。

   到了湛然大師的年代,中國佛教發生了巨大變化,各宗派的林立而起,各種佛教思想的湧現,各種禅修方法的革新,佛教在社會的各個文化領域,都表現得異常活躍。而天臺宗除了智者大師的學說體系外,之後的幾代人都沒有能夠在思想理論上給予發揮,處于默守家規,實踐止觀的狀態。所以湛然大師奮身而出,對天臺思想理論作了全面的發揮,捍衛了天臺教學的純正與嚴密。同時,對于天臺的禅修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诠釋,尤其是對于四種叁昧的重視,提出了“以四叁昧攝一切行”59、“四種叁昧遍攝衆行”60等在禅修方法上的指導思想。繼之,湛然大師的俗家弟子梁肅(751?~793),就針對當時禅宗好簡的禅修風氣,覺得“今人意鈍,玄覽則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61將《摩诃止觀》重新刪定,簡略了許多理論方面的語言,成爲六卷本《刪定止觀》行世。但是,唐朝的天臺禅修方法,仍然是以繼承沿襲爲要務,在禅修方法的實際行爲上,並沒有作具體的變革。這一方面說明了還能夠符合當時學人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看出仍然比較固守家規的傾向。只是在指導思想上,已經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初步形成了禅修方法沿革的思維模式。隨著湛然大師圓寂之後的時過境遷,到了宋朝開始,弘揚天臺的大德,對于禅修方法的態度,就本著“以如來禅爲脈絡的止觀法門,以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性”而進行了適宜時機的沿革,這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時期來探討。

  1、宋朝天臺禅法之沿革

   從湛然大師圓寂之後,一直到宋朝知禮大師的複興,這二百多年時間裏,天臺教學基本上只能保持著“相繼講演不墜素業,唯傳止觀之道”62。到了北宋初年,佛教得到朝廷的重視,天臺教典也從高麗回傳本國,知禮大師和遵式大師等,同時複興本宗!遂使天臺禅修方法,在實踐操作方面有了不少改觀。

   (1)、知禮大師的禅修方法

   知禮大師一生精進弘法,非講即禅,著作宏富,凡湛然大師未注之天臺五小部等,都一一加以祖述,遵式大師贊歎說:“章安既往,荊溪次亡。誕此人師,紹彼烈元。一家大教,鍾此叁良。”63又說:“履天臺所履之道,修四叁昧而有恒;記毗陵未記之文,諒十九(疑爲“七”字形誤)祖而無愧。”64關于知禮大師自己的禅法實踐,除了研講天臺教觀和持戒修觀之外,其主要的修行方法,如《佛祖統紀》卷八說:

  修法華忏,叁七期五遍;光明忏,七日期二十遍;彌陀忏,七日期五十遍;請觀音忏,七七期八遍;大悲(忏),叁七期十遍。結十僧修法華,長期叁年;十僧修大悲忏,叁年。然叁指供佛。造彌陀、觀音、勢至、普賢、大悲天臺祖師像,二十軀。印寫教乘,滿一萬卷。65

  由此可知,天臺四種叁昧的常行叁昧和常坐叁昧,乃至半行半坐的方等叁昧和非行非坐的覺意叁昧等等具體行法,並未被知禮大師所特重,只有半行半坐中的“法華叁昧”才受到了他的特別弘揚與實踐。于此同時,他對“光明忏、彌陀忏、請觀音忏、大悲忏”等忏法,更爲關注,這是宋朝天臺禅修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天臺禅修方法沿革”的主要見證。在忏悔當中與“實相”相應,每一種忏法的中心理論都是以“觀心”爲關鍵所在66,只是在行儀上,各有千秋,適應了各種不同根性的修行者。這裏,我們對知禮大師的禅修實踐和禅修指導,分爲如下幾點來探討。

   a、忏法的實踐

   在知禮大師自己實踐的上述“法華忏、光明忏、彌陀忏、請觀音忏、大悲忏”等忏法當中,法華忏67和請觀音忏68都是智者大師所提倡的,彌陀忏是遵式大師所專著69,而金光明忏70和大悲忏則是知禮大師所重新整理編輯。知禮大師著有《金光明最勝忏儀》一卷71,完全是屬于禮拜、念誦、隨文入觀的忏悔法,可操作性極強,但是對于觀心運想部分,似乎稍微簡略,主要的觀心部分就是天臺“運想逆順十心”之忏悔。所以,遵式大師又著《金光明忏法補助儀》72一卷,特別強調了觀心和行事的具體操作儀軌,豐富了這一忏儀的實際內容。

   此外,知禮大師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73一卷,更加明白地告訴世人,這是他從年青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口誦了,及至修學天臺教觀之後,方知可以作成專門“觀慧、事儀”,所以就建立這種忏儀,並且指出這是屬于四種叁昧之一“隨自意叁昧”的行法。如他說:

  此大陀羅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誦,且罔谙持法。後習天臺教觀,尋其經文,觀慧事儀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誠堪自軌。……若據此經,不製專坐,唯行及以相半,亦非縱任叁性,于中覺察,而令叁七日依法誦持。蓋隨自意中,依經行法也。74

  這就把“隨自意叁昧”的操作更加具體化了,但他並不是說隨自意叁昧必須這樣修習,而是說明了這種“大悲忏”可以判屬于隨自意的範圍之內,這就應了湛然大師的“四種叁昧攝一切行”的指導思想。因此,在宋朝的天臺禅修方法上,才會得以如此的發展,大大地豐富了實踐性的具體行法。這個大悲忏法的修習方法,分爲十個部分:一嚴道場、二淨叁業、叁結界、四修供養、五請叁寶諸天、六贊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忏悔、十修觀行,並以“法華叁昧補助觀想,注于事儀之下”。由此可知,本忏儀還融攝了法華叁昧的內容在裏面。75此外,知禮大師一生未嘗將時間空過,不是講道便是修習止觀或者寫經,印寫教乘滿一萬卷,因此,“寫經”也是他的一種禅修方法,此不贅述。76總之,在四種叁昧的行儀當中,已經融攝了一切修行方式,當然各種忏法也就完全可以有此歸屬了77。

   b、淨土觀法和持名念佛的實踐

   關于淨土的修行方式,在東晉時代的廬山慧遠大師(334~416)就大力提倡,直到唐朝善導大師(613~681)的弘揚下,遂成爲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且特重修行的實際行動,簡單易行,寓深奧佛理于簡易行持之中,深得佛弟子之喜愛。天臺第十六祖寶雲大師(927~988)便以淨土爲故鄉78,知禮大師繼其法席,亦重視對淨土的弘揚,著有《妙宗鈔》六卷,《觀經融心解》一卷,詳細探討了《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本著天臺宗“性具實相論”和“一心叁觀”之特點,解釋經中的十六觀,以“一心叁觀釋觀,一體叁身解佛,諸法實相爲經正體,修心妙觀顯四淨土爲宗,能除五逆即生九品爲用,方等大乘圓頓爲教相。”提倡“十六觀皆圓叁觀也”、“十六莫不皆叁”79的觀行方法。這是因爲淨土重視事相,少談對于實相理體方面的觀想,所以知禮大師特別強調了“一心叁觀”的重要性。如《妙宗鈔》卷一指出:“能觀皆是一心叁觀,所觀皆是叁谛一境。”80並說:

  行者應知!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觀于心性,心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則名爲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故釋觀字,用一心叁觀;釋無量壽,用一體叁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頓。81

  所以這對淨土的觀法上,賦予了諸法實相的理念,就淨土有相的修行融合了禅法思想在內,同樣體現出天臺禅修方法的沿革情況。此外,知禮大師也很重視持名念佛的修持,組織了萬人的“延慶院念佛淨社,畢世稱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求生淨土。”82根據《佛祖統紀》卷八的記載,他在圓寂之前,“結跏趺坐,…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空山松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