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召大衆說法畢,驟稱阿彌陀佛數百聲,奄然而逝。”83可見這是在持名念佛盛行的曆史環境下,大師依之而行,並且得到了很大的受用,同時也證明了“以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性”!
c、禅法的指導
在唐朝禅宗、華嚴、唯識興盛之時,大有不共天臺之勢力,湛然大師出,感歎:“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志磐大師(生卒年不詳)則就湛然大師當時的情形,而更進一步批判“傳衣缽起于庾嶺,談法界、闡名相者,盛于長安。……講華嚴者唯宗我佛,讀唯識者不許他經,至于教外別傳,但任胸臆而已。”84當時對于禅宗還有不少抵抗的情緒,但是隨著禅宗在中國的深入,自成體系之後,更加豐富了佛法接引學人的手段,臨濟棒喝85更爲時人所垂青,確實爲佛法的靈活微妙,隨機直指,起到重要作用。到了知禮大師的時候,雖然他還主張“吾宗有五德”86,但是對于禅宗的這種棒喝手段,又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吸收,從他對本如法師(981~1050)的接引方法上,可見一斑。據《佛祖統紀》卷第十二記載:
(法師本如)嘗請益經正義。法智曰:“爲我作知事叁年,卻向汝道”。暨事畢,複以爲請。法智厲聲一喝,複呼雲:“本如”。(本如)師豁然有悟,爲之頌曰:“處處逢歸路,頭頭複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來若爲汝說,豈有今日”。87
這種“一棒一喝”的教學方式,顯然是受禅宗影響而來的,可見知禮大師思想的圓融無礙和靈活應用。同時,本如法師的學人,在教學過程中,也運用了“直指人心”的方式,如本如法師的弟子有嚴法師(1021~1101),就“常謂去佛久遠,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際,必近指一心,使之易領。”88可見,知禮大師的“棒喝直指”之禅修指導方法,也被後人繼承下來了。這表現了“以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性”教學方式。
總之,知禮大師的思想理論,根本重心在于天臺教觀的弘揚和修習,禅修和教學方面,卻是對于原有天臺禅修方法的一種沿革,非常成功,極爲自然地把各種忏法和淨土的觀心、念佛,乃至獨具禅宗特色的棒喝直指等,全都融攝在自己的教學實踐當中,可以說是集時代之禅修方法的大成者。亦給今日之天臺學子不少有益的啓示!
(2)、遵式大師的禅修方法
遵式大師作爲知禮大師的同門法兄弟,並是宋朝複興天臺的兩位主要高僧。知禮大師主要是在對天臺思想義理方面的巨大貢獻,而遵式大師則著重于實踐方法上的卓越成就,成爲北宋初年對于天臺教學重新整合的完美體現,使“教觀雙美”的特色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佛教社會當中。因此,遵式大師對天臺禅法的實踐情況,也是天臺禅修方法沿革的有力證明!他對于天臺禅修方面的沿襲方面,包括了修習戒律、持名念佛、修習觀心、法華叁昧等。而其革新的部分,則包含了對于施食濟度的重視,對忏法內容及形式的整理,尤其是在忏法實踐上的成就,適應了佛教和社會的需求,把天臺教觀以通俗的形式弘揚到每個階層,實是功不可沒!故有“慈雲忏主”之尊稱,開我國佛教“經忏”之先河,其理念甚爲超絕89,這裏就對大師的忏法實踐做一簡要的介紹。
a、淨土及忏儀的修習
遵式大師著有《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一卷,第一決疑門(一疑師、二疑法、叁疑自),第二行願門(一禮忏門、二十念門、叁系緣門、四衆福門)。90我們知道淨土叁資糧就是信、願、行,這第一門就是專門爲了“起信”而設立的,在斷疑生信之後,接著就是實際的行持和發願往生了,所以第二門的四門就是四種具體的淨修方法,禮忏是身心狀態的調整,十念是持之以恒的保證,系緣是憶佛念佛的實踐,種福是修行環境的護持,方法具體,簡明扼要,易于踐行,是天臺關于淨修法門的良導。大師還著《往生淨土忏願儀》一卷,指出要想得念佛叁昧、往生極樂、證入無盡叁昧等,都應當學此妙法。全文分爲十科:一嚴淨道場、二明方便法、叁明正修意、四燒香散華、五禮請法、六贊歎法、七禮佛法、八忏願法、九旋誦法、十坐禅法。第八忏願法又分爲五法:一明忏悔法、二明勸請法、叁明隨喜法、四明回向法、五明發願法。91在第十坐禅法中,指出了“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叁昧”92的禅觀方法。顯然是把天臺圓頓止觀的“一心叁觀”融入于忏法之中,也是通過忏法這種有相的形式,達到修習天臺止觀證得叁昧的效果,從而使天臺的禅修方法更具廣闊的融攝性。
b、請觀世音忏儀的修習
遵式大師還根據《國清百錄》卷一所載的《請觀世音忏法》和《金光明最勝忏儀》而整理出《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一卷,詳細討論了“觀法”的重要性,他說:“應知大乘叁種忏悔,必以理觀爲主。《止觀》雲:觀慧之本,不可阙也。《輔行》釋雲:若無觀慧,乃成無益苦行故也。《禅波羅蜜》雲:一切大乘經中明忏悔法,悉以此觀爲主,若離此觀,則不得名大乘方等忏也。”93全文分爲叁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敘述緣起。第二部分是正修忏悔之法,分爲十科:一嚴淨道場、二作禮法、叁燒香散華、四系念數息、五召請、六具楊枝淨水、七誦叁咒、八披陳忏悔、九禮拜、十誦經。第叁部分是勸修。主體部分就是第二部分的正修十科,大師說:“然此十意。各具事理皆通感應。俱遍叁業。悉淨叁障鹹會叁德。解脫要道一何坦然。故約事即今十科事行。約理惟二。一順陀羅尼中道正觀。二曆事修觀。”94凡是行法之中,操作、觀想、寓意、表法等等,都依《國清百錄》、《摩诃止觀》、《輔行》等祖師之著述,詳加說明,回歸“實相正觀,非空非有,具足叁德,不縱不橫,諸佛秘要,不可思議”!此忏法經遵式大師親自實踐,爲期四十九日,並得到莫大之利益,95所以受到了大師的特別關注,極力提倡。
c、熾盛光道場忏儀的修習
遵式大師還撰《熾盛光道場念誦儀》一卷,這是把唐宋之際傳譯到我國的密教修行方法,容納在天臺教學裏面的一種表現,其念誦儀軌充滿了密教的特色,與天臺四種叁昧的行儀相比,自然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其觀心的實質性內容,又都是屬于天臺的觀法內容,這對豐富天臺教學的禅修方法,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義。本《念誦儀》共分爲七科:第一設壇場供養,詳細地介紹了如何選擇淨處、設立壇場、道具供養。第二示方法,講述了念誦熾盛光大威德陀羅尼的遍數和表法等情況。第叁揀衆清淨,講了舊行清淨和入道場清淨的兩種身儀和修道人的情況。第四誦咒法,介紹了念誦陀羅尼的方法。第五叁業供養,講述了“禮請陳意”等七個方面的行儀中心內容:一者叁業供養、二者奉請叁寶、叁者贊歎叁寶、四者作法持咒、五者禮佛、六者忏悔、七者行道,這是整個忏儀的具體操作部分,也同樣融入了“順逆十心”等天臺觀法的思想精要在內。第六釋疑,解釋了用梵文之讀音念誦密咒的必要。第七誡勸檀越,指出檀越信衆應具五事,方能具備福慧勝因。96所謂五事就是:
第一、欲陳法會,家中長幼,盡須同心,去其酒肉,五辛等物。施主每日,隨僧禮佛,陳吐忏悔。第二、當齋僧次,躬須給侍,不得坐于僧上,稱是主人,放縱談笑。第叁、佛前供養,須倍于僧,凡聖等心,事事精細。第四、盡其所惜,施佛及僧,勿得隱細用粗,世世招失意果報。第五、道場緩急,不得使僧,此是福田,翻爲僮仆,豈得然乎。97
從這五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熾盛光道場忏儀(其實也包括了當時盛行的其它一些忏法)是可以到信衆家裏去進行修習念誦的,即所謂的“忏他”(替他人忏悔)成分。這種忏他的做法,演繹到後來就成爲了現代佛教在社會上流行的“趕經忏”了,從明清之後,尤其是近代的經忏活動,其精神實質早已失去了遵式大師所“警告”的佛法實踐部分的重要思想內容,而被太虛大師(1889~1947)歎爲“死人的佛教”,殊可慨歎!
綜觀宋朝的天臺禅修方法,除了大力護持和全面闡釋本宗原有的禅法之外,還在極力吸收了當時已經盛行的佛教其它宗派的實踐法門,和革新天臺實相論融攝之下的適宜時機的禅修方法。佛教實修方面的主要方法,如淨土宗的持名念佛、禅宗的棒喝頓悟、唐朝密宗的壇場密咒,乃至普及社會方面的經忏佛事、超度法會等,都已經在天臺教學中得以契理契機的建立起來,理論和實踐並存,深度和廣度同行,誠是比較理想的天臺禅修方法沿革之具體表現。
2、元代天臺禅法之沿革
元代的中國由蒙古族來統治,統治者即以敬奉喇嘛教爲主,社會的變革,漢傳佛教也遭到了很大的挫折。此時,極盛于唐宋時期的著重禅修方面的宗派,如禅宗、律宗、淨土等,實際修行的方法,都沒有任何顯著的革新,其它特重理論的幾個宗派,也失去了思想碰撞、深入挖掘的機緣,整個佛教的思想理論和禅修方法都處于低谷的狀態。在統治者的護持下,藏傳密教在漢地流傳開來,而且比漢傳佛教更具優勢。相比之下,整個漢傳佛教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慘狀,只余淨土宗簡約的持名念佛一法,維系著漢傳佛教的一絲命脈。天臺宗的禅修法門方面,除了在宋朝就已經與淨土合流的念佛之外,自身也是處于尴尬而慘淡的命運之中。
在這樣的特殊曆史環境中,天臺學子有感于“以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性”之原則,接納新的修學方法,于是出現了著名的性澄大師,他懷著複興天臺祖業的熱情98,積極配合新時代的潮流,專志于藏傳密教的研究,師隨膽巴上師(1230~1303)禀受密戒,並入其室。不久又從哈尊上師學喇嘛教,窮究其宗旨。99遂將密法攝入于臺宗教學之內,成爲中國臺密結各的新趨勢,這是天臺教學思想史上,在元代的新途徑!100
但是,性…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