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召大众说法毕,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奄然而逝。”83可见这是在持名念佛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大师依之而行,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受用,同时也证明了“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
c、禅法的指导
在唐朝禅宗、华严、唯识兴盛之时,大有不共天台之势力,湛然大师出,感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志磐大师(生卒年不详)则就湛然大师当时的情形,而更进一步批判“传衣钵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讲华严者唯宗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但任胸臆而已。”84当时对于禅宗还有不少抵抗的情绪,但是随着禅宗在中国的深入,自成体系之后,更加丰富了佛法接引学人的手段,临济棒喝85更为时人所垂青,确实为佛法的灵活微妙,随机直指,起到重要作用。到了知礼大师的时候,虽然他还主张“吾宗有五德”86,但是对于禅宗的这种棒喝手段,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吸收,从他对本如法师(981~1050)的接引方法上,可见一斑。据《佛祖统纪》卷第十二记载:
(法师本如)尝请益经正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事毕,复以为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云:“本如”。(本如)师豁然有悟,为之颂曰:“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来若为汝说,岂有今日”。87
这种“一棒一喝”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受禅宗影响而来的,可见知礼大师思想的圆融无碍和灵活应用。同时,本如法师的学人,在教学过程中,也运用了“直指人心”的方式,如本如法师的弟子有严法师(1021~1101),就“常谓去佛久远,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际,必近指一心,使之易领。”88可见,知礼大师的“棒喝直指”之禅修指导方法,也被后人继承下来了。这表现了“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教学方式。
总之,知礼大师的思想理论,根本重心在于天台教观的弘扬和修习,禅修和教学方面,却是对于原有天台禅修方法的一种沿革,非常成功,极为自然地把各种忏法和净土的观心、念佛,乃至独具禅宗特色的棒喝直指等,全都融摄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说是集时代之禅修方法的大成者。亦给今日之天台学子不少有益的启示!
(2)、遵式大师的禅修方法
遵式大师作为知礼大师的同门法兄弟,并是宋朝复兴天台的两位主要高僧。知礼大师主要是在对天台思想义理方面的巨大贡献,而遵式大师则着重于实践方法上的卓越成就,成为北宋初年对于天台教学重新整合的完美体现,使“教观双美”的特色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佛教社会当中。因此,遵式大师对天台禅法的实践情况,也是天台禅修方法沿革的有力证明!他对于天台禅修方面的沿袭方面,包括了修习戒律、持名念佛、修习观心、法华三昧等。而其革新的部分,则包含了对于施食济度的重视,对忏法内容及形式的整理,尤其是在忏法实践上的成就,适应了佛教和社会的需求,把天台教观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到每个阶层,实是功不可没!故有“慈云忏主”之尊称,开我国佛教“经忏”之先河,其理念甚为超绝89,这里就对大师的忏法实践做一简要的介绍。
a、净土及忏仪的修习
遵式大师著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第一决疑门(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第二行愿门(一礼忏门、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四众福门)。90我们知道净土三资粮就是信、愿、行,这第一门就是专门为了“起信”而设立的,在断疑生信之后,接着就是实际的行持和发愿往生了,所以第二门的四门就是四种具体的净修方法,礼忏是身心状态的调整,十念是持之以恒的保证,系缘是忆佛念佛的实践,种福是修行环境的护持,方法具体,简明扼要,易于践行,是天台关于净修法门的良导。大师还著《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指出要想得念佛三昧、往生极乐、证入无尽三昧等,都应当学此妙法。全文分为十科:一严净道场、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烧香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诵法、十坐禅法。第八忏愿法又分为五法:一明忏悔法、二明劝请法、三明随喜法、四明回向法、五明发愿法。91在第十坐禅法中,指出了“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92的禅观方法。显然是把天台圆顿止观的“一心三观”融入于忏法之中,也是通过忏法这种有相的形式,达到修习天台止观证得三昧的效果,从而使天台的禅修方法更具广阔的融摄性。
b、请观世音忏仪的修习
遵式大师还根据《国清百录》卷一所载的《请观世音忏法》和《金光明最胜忏仪》而整理出《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详细讨论了“观法”的重要性,他说:“应知大乘三种忏悔,必以理观为主。《止观》云:观慧之本,不可阙也。《辅行》释云:若无观慧,乃成无益苦行故也。《禅波罗蜜》云:一切大乘经中明忏悔法,悉以此观为主,若离此观,则不得名大乘方等忏也。”93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缘起。第二部分是正修忏悔之法,分为十科:一严净道场、二作礼法、三烧香散华、四系念数息、五召请、六具杨枝净水、七诵三咒、八披陈忏悔、九礼拜、十诵经。第三部分是劝修。主体部分就是第二部分的正修十科,大师说:“然此十意。各具事理皆通感应。俱遍三业。悉净三障咸会三德。解脱要道一何坦然。故约事即今十科事行。约理惟二。一顺陀罗尼中道正观。二历事修观。”94凡是行法之中,操作、观想、寓意、表法等等,都依《国清百录》、《摩诃止观》、《辅行》等祖师之著述,详加说明,回归“实相正观,非空非有,具足三德,不纵不横,诸佛秘要,不可思议”!此忏法经遵式大师亲自实践,为期四十九日,并得到莫大之利益,95所以受到了大师的特别关注,极力提倡。
c、炽盛光道场忏仪的修习
遵式大师还撰《炽盛光道场念诵仪》一卷,这是把唐宋之际传译到我国的密教修行方法,容纳在天台教学里面的一种表现,其念诵仪轨充满了密教的特色,与天台四种三昧的行仪相比,自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其观心的实质性内容,又都是属于天台的观法内容,这对丰富天台教学的禅修方法,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本《念诵仪》共分为七科:第一设坛场供养,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选择净处、设立坛场、道具供养。第二示方法,讲述了念诵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的遍数和表法等情况。第三拣众清净,讲了旧行清净和入道场清净的两种身仪和修道人的情况。第四诵咒法,介绍了念诵陀罗尼的方法。第五三业供养,讲述了“礼请陈意”等七个方面的行仪中心内容:一者三业供养、二者奉请三宝、三者赞叹三宝、四者作法持咒、五者礼佛、六者忏悔、七者行道,这是整个忏仪的具体操作部分,也同样融入了“顺逆十心”等天台观法的思想精要在内。第六释疑,解释了用梵文之读音念诵密咒的必要。第七诫劝檀越,指出檀越信众应具五事,方能具备福慧胜因。96所谓五事就是:
第一、欲陈法会,家中长幼,尽须同心,去其酒肉,五辛等物。施主每日,随僧礼佛,陈吐忏悔。第二、当斋僧次,躬须给侍,不得坐于僧上,称是主人,放纵谈笑。第三、佛前供养,须倍于僧,凡圣等心,事事精细。第四、尽其所惜,施佛及僧,勿得隐细用粗,世世招失意果报。第五、道场缓急,不得使僧,此是福田,翻为僮仆,岂得然乎。97
从这五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炽盛光道场忏仪(其实也包括了当时盛行的其它一些忏法)是可以到信众家里去进行修习念诵的,即所谓的“忏他”(替他人忏悔)成分。这种忏他的做法,演绎到后来就成为了现代佛教在社会上流行的“赶经忏”了,从明清之后,尤其是近代的经忏活动,其精神实质早已失去了遵式大师所“警告”的佛法实践部分的重要思想内容,而被太虚大师(1889~1947)叹为“死人的佛教”,殊可慨叹!
综观宋朝的天台禅修方法,除了大力护持和全面阐释本宗原有的禅法之外,还在极力吸收了当时已经盛行的佛教其它宗派的实践法门,和革新天台实相论融摄之下的适宜时机的禅修方法。佛教实修方面的主要方法,如净土宗的持名念佛、禅宗的棒喝顿悟、唐朝密宗的坛场密咒,乃至普及社会方面的经忏佛事、超度法会等,都已经在天台教学中得以契理契机的建立起来,理论和实践并存,深度和广度同行,诚是比较理想的天台禅修方法沿革之具体表现。
2、元代天台禅法之沿革
元代的中国由蒙古族来统治,统治者即以敬奉喇嘛教为主,社会的变革,汉传佛教也遭到了很大的挫折。此时,极盛于唐宋时期的着重禅修方面的宗派,如禅宗、律宗、净土等,实际修行的方法,都没有任何显著的革新,其它特重理论的几个宗派,也失去了思想碰撞、深入挖掘的机缘,整个佛教的思想理论和禅修方法都处于低谷的状态。在统治者的护持下,藏传密教在汉地流传开来,而且比汉传佛教更具优势。相比之下,整个汉传佛教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惨状,只余净土宗简约的持名念佛一法,维系着汉传佛教的一丝命脉。天台宗的禅修法门方面,除了在宋朝就已经与净土合流的念佛之外,自身也是处于尴尬而惨淡的命运之中。
在这样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天台学子有感于“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之原则,接纳新的修学方法,于是出现了著名的性澄大师,他怀着复兴天台祖业的热情98,积极配合新时代的潮流,专志于藏传密教的研究,师随胆巴上师(1230~1303)禀受密戒,并入其室。不久又从哈尊上师学喇嘛教,穷究其宗旨。99遂将密法摄入于台宗教学之内,成为中国台密结各的新趋势,这是天台教学思想史上,在元代的新途径!100
但是,性…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