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澄大师到底作了怎样的“摄入”法,其摄入到天台教学之后,形成了什么样的禅修方法呢?据说性澄大师的密教修行方法,并未得到弘传,亦无足够史料可资查考。这可能是因为他此一举动,却未被门下弟子们所继承,因之未能成为风气,非常遗憾!然而,此一史实,足资我们开阔佛法弘扬的视野,尤其是在禅修方法上,应该秉持佛法的根本立场,坚守天台的“诸法实相论”,建立乃至吸收现成的其它宗派的有效行法,契合时机的需要,为当时当处的佛法行人社会大众提供相应的禅修方法,这已经成为天台历史上不争的事实。
在一九八八年出版的《台宗课诵》中,就收集了不少密咒,其中有《光明真言》、《随求陀罗尼》(即现今盛行于世的佛教心中心法所修习之根本真言《心中心咒》)101等重要的密教咒语,同样展现了天台宗原本就可以在圆教思想的实相论里面,包含了无尽藏一般的修行法门,就看我们如何恰到好处的加以挖掘,加以契理契机的阐释和弘扬了。
3、明清天台禅法之沿革
明清时期的天台教学,先有传灯大师(1554~1627)的弘扬,后有智旭大师的出现,在禅修方法上,仍然是秉持“融摄性”的特点。传灯大师融摄了净土、禅宗和《楞严》的思想,于天台教学之中。看到当时一般的学者,大多不耐烦教理的研究,只喜欢念佛之方便,或者不用脑筋的坐禅,而慨叹不已!所以强调欲知佛教的真实面目,首先必须研究天台教理。另一方面,他又拟将各宗的教义思想方法,摄入于台宗教学之中。102
而智旭大师则是更具批判性103地接纳了各宗的教学于自己的佛法系统之内,性相融会、禅净一致,认为:“性相二宗,犹波之与水,从来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习台宗者,昧于唯识;习法相者,迷于圆理。所以众解纷纷,咸失纲要!”104于是,主张三学一源,禅、教(包括天台、华严等各家)、律应相互为用,不当分河饮水,认为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尤将禅、教、律统摄于净土一门,以念佛三昧论完成其三学一源之思想体系。这个念佛三昧就是大师的禅修实践之具体方法,其重心又是落实到持名念佛上,这就差别于过去的观像、想象乃至理观等的修行方法。强调了持名念佛与天台圆教思想一念三千的一致性,同时这也是一心三观之最好的实践方法。他说:
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著,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105
所以,持名念佛之一念,圆具三德,即是事理两重三千,互遍互融,相具相即,就是天台的圆教法门。并且指出了念佛可以分为三种:念自佛、他佛、自他佛。念自佛就是相同于参禅、修习止观、四念处,观念身受心法等;念他佛就是以相好、法门、实相等专为忆持佛之名号;念自他佛就是自他双念,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则依他佛的辅助而显发自性的本佛,亦即实践一心三观的微妙方法,这就是修习念佛三昧的方法。
此外,智旭大师还继承了天台先德之风,注重于忏法的实践,撰了《梵网经忏悔行法》一卷,以天台教观的立场,根据《梵网经》之规定,建立大乘佛法的实相忏悔,容观法理论于行仪规制之中;《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一卷,根据《占察经》的忏罪思想和行法提示,参考“法华三昧忏仪”的行法,分为十科逐步实践,可为行人作修行前导,亦是大师的重要思想之体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一卷,这是有感于地藏菩萨的悲悯大愿,以赞礼大士的圣号为主要修行方式,展开一套可以在事相上作具体实践的忏悔方法,目的在行人获得真正的清净身心,好进一步作彻底切实的佛法实践。还有《礼净土忏文》等相关的著作传世。可见,大师在忏法上的贡献也是非常卓越的。其在天台禅修方法乃至思想理论上的巨大成就,永垂史册!
4、近现代天台禅法之沿革
清末民初以来,天台的教学仍然是继承教观双美的优良传统,首推谛闲大师“昼讲夜禅”的弘法方式,开创了宁波观宗研究社,谛闲大师的门人也纷纷效法,在各地创建佛学院,进行努力的僧教育事业。在实践方面,大师主要是在遵从过去祖师大德们的遗教,如在观宗寺兴建了“止观院”,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然在自己的禅修方法上,大师几乎遍用了近代佛门通用的禅观法门,根据《谛公年谱》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听经讲经,听经闻法、讲经说法本为佛子分内之事,然而谛闲大师的听经讲经,却又不同寻常,因为他在听经讲经的时候,得到了佛法禅定或者豁然有悟的体验,如《年谱》所载,师二十六岁,“昼则听讲,夜则阅注。忽然玄解顿开,阅全经如观指掌。……时《法华》仅听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段经文,师即领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妙旨。”106另外,大师讲经时,也能够深入禅定,第一次开大座讲《法华经》,讲到《舍利弗授记品》时,“寂然入定,默不一言,约一小时之久。众咸叹为希有。继而出定,辩才无碍,答难析疑,如瓶泻千里。”107可见他在听见讲经上,深的禅定之妙用。因为,天台思想对于讲经法师的资格要求,即《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108《法华文句》卷八上解释说:“慈悲覆物,惠利归己,名之如室;遮彼恶,障己丑,名之为衣;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为座。”109在这三轨的规范下,只要如法听经讲经,便能够促进禅定之实际受用,这在谛闲大师这里完全得到证实。
二是以诵经念佛为日课,谛闲大师每天诵《圆觉经》终身奉为日课110,《金刚经》日持之常课,约数十年之久111,诵《普贤菩萨行愿品》为终身之日课,作净土之指南,历四十余年之持诵,未曾暂辍112。直到圆寂前一年,“息心休养,每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临终前写偈云:“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113平生在弘法之时,也总是谆谆劝勉信徒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三是参禅,谛闲大师出家后不久,二十四岁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戒期圆满之后,就留在寺里坐香摄心,参究话头“念佛是谁”114,身心脱落,依正俱空,恍然有悟115。三十二岁又到了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弃教参禅”,连住二年,行菩萨道,内修禅观,穷彻心源。116此外,大师还进行了三次“闭关”专修,为天台禅修方法和形式大开各种途径,融摄了当时盛行的佛法实修实证之法门,成为近代天台弘法的典范!
由此可知,谛闲大师的禅修实践和弘法工作,具有从宋朝就定格的“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之特点,加上近世社会动乱,佛法衰颓的现实环境,他在兴教办学,匡扶正法纲统之际,除了极力讲说天台要典外,也融摄了切实可行的修行法门于教观的体系之内,凡是持名念佛、摄心参禅、培育僧才、经忏佛事、社会福利等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行之道,都一一加以接纳。只是在自身的禅修方法上也还是没有新的重大突破,但能够在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下,基本函盖了现代佛教禅修法门的方法,亦是殊堪赞叹。
综观近现代的天台弘扬,大多是以净土为归,而忏法的实行也不仅仅属于本宗所特有,尤其在太虚大师的“融合佛教”、“人间佛教”的思想指导下,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似乎已经不合时宜。唯在近二十年来,海内外的气功养身之道,颇有市场,加上对于南传佛教禅定学的探讨,天台的“六妙法门”、“小止观”乃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亦被时人所关注,出现了对于天台著作的白话翻译和白话讲解的时代契机117,这又重新为佛教的禅修方法提供了现实之需求。
五、结 论
以上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勾划了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的状况,可以看出天台禅修方法的特色就是“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在圆熟期的四种三昧里面,就已经具备了函盖一切的内在理路,正如知礼大师所说:“应知一心三观修有多门:若直于三道显理,此如一行(三昧);若托观佛显理,此如般舟(三昧)等;若兼持咒显理,如方等(三昧)等;若兼诵经显理,如法华(三昧)等;若于数息显理,如请观音(忏);若于善恶无记显理,如历事觉意(三昧)。”118如此,修习佛法的一切具体行为,都可以归入到天台思想理论之内,可谓“荡荡乎,莫知其高厚!”
通过对天台禅修方法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天台宗不但是佛学理论发展到了极致的宗派,在近三千年的佛法史上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水平119,而且还是禅修方法臻至圆熟的实践智慧学。其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事实,这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佛教其它各宗难以企及的。
第二,在整个天台禅修的方法中,除了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外,天台历史还告诉我们,可以接纳棒喝直指,乃至参公案、看话头等禅宗的修行方式;也可以奉行净土宗的观想念佛、持名念佛,以及众人共结莲社,集体求生西方净土;亦可以修习适合于社会大众的经忏佛事,进行自忏和忏他,普及佛法,利乐有情;更可以接纳密教和心中心等秘密大乘的一切行持。可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120,“举手低头,皆成佛道”。
第三,在诸法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下,天台禅修方法也就随着各个时代的不同机宜之需要,而产生了沿袭和革新并进的弘法方式,这在历代有大成就的祖师大德那…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