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澄大師到底作了怎樣的“攝入”法,其攝入到天臺教學之後,形成了什麼樣的禅修方法呢?據說性澄大師的密教修行方法,並未得到弘傳,亦無足夠史料可資查考。這可能是因爲他此一舉動,卻未被門下弟子們所繼承,因之未能成爲風氣,非常遺憾!然而,此一史實,足資我們開闊佛法弘揚的視野,尤其是在禅修方法上,應該秉持佛法的根本立場,堅守天臺的“諸法實相論”,建立乃至吸收現成的其它宗派的有效行法,契合時機的需要,爲當時當處的佛法行人社會大衆提供相應的禅修方法,這已經成爲天臺曆史上不爭的事實。
在一九八八年出版的《臺宗課誦》中,就收集了不少密咒,其中有《光明真言》、《隨求陀羅尼》(即現今盛行于世的佛教心中心法所修習之根本真言《心中心咒》)101等重要的密教咒語,同樣展現了天臺宗原本就可以在圓教思想的實相論裏面,包含了無盡藏一般的修行法門,就看我們如何恰到好處的加以挖掘,加以契理契機的闡釋和弘揚了。
3、明清天臺禅法之沿革
明清時期的天臺教學,先有傳燈大師(1554~1627)的弘揚,後有智旭大師的出現,在禅修方法上,仍然是秉持“融攝性”的特點。傳燈大師融攝了淨土、禅宗和《楞嚴》的思想,于天臺教學之中。看到當時一般的學者,大多不耐煩教理的研究,只喜歡念佛之方便,或者不用腦筋的坐禅,而慨歎不已!所以強調欲知佛教的真實面目,首先必須研究天臺教理。另一方面,他又擬將各宗的教義思想方法,攝入于臺宗教學之中。102
而智旭大師則是更具批判性103地接納了各宗的教學于自己的佛法系統之內,性相融會、禅淨一致,認爲:“性相二宗,猶波之與水,從來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習臺宗者,昧于唯識;習法相者,迷于圓理。所以衆解紛紛,鹹失綱要!”104于是,主張叁學一源,禅、教(包括天臺、華嚴等各家)、律應相互爲用,不當分河飲水,認爲禅是佛心,教是佛語,律是佛行。尤將禅、教、律統攝于淨土一門,以念佛叁昧論完成其叁學一源之思想體系。這個念佛叁昧就是大師的禅修實踐之具體方法,其重心又是落實到持名念佛上,這就差別于過去的觀像、想象乃至理觀等的修行方法。強調了持名念佛與天臺圓教思想一念叁千的一致性,同時這也是一心叁觀之最好的實踐方法。他說:
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叁谛;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叁觀。只爲衆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105
所以,持名念佛之一念,圓具叁德,即是事理兩重叁千,互遍互融,相具相即,就是天臺的圓教法門。並且指出了念佛可以分爲叁種:念自佛、他佛、自他佛。念自佛就是相同于參禅、修習止觀、四念處,觀念身受心法等;念他佛就是以相好、法門、實相等專爲憶持佛之名號;念自他佛就是自他雙念,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則依他佛的輔助而顯發自性的本佛,亦即實踐一心叁觀的微妙方法,這就是修習念佛叁昧的方法。
此外,智旭大師還繼承了天臺先德之風,注重于忏法的實踐,撰了《梵網經忏悔行法》一卷,以天臺教觀的立場,根據《梵網經》之規定,建立大乘佛法的實相忏悔,容觀法理論于行儀規製之中;《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根據《占察經》的忏罪思想和行法提示,參考“法華叁昧忏儀”的行法,分爲十科逐步實踐,可爲行人作修行前導,亦是大師的重要思想之體現;《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一卷,這是有感于地藏菩薩的悲憫大願,以贊禮大士的聖號爲主要修行方式,展開一套可以在事相上作具體實踐的忏悔方法,目的在行人獲得真正的清淨身心,好進一步作徹底切實的佛法實踐。還有《禮淨土忏文》等相關的著作傳世。可見,大師在忏法上的貢獻也是非常卓越的。其在天臺禅修方法乃至思想理論上的巨大成就,永垂史冊!
4、近現代天臺禅法之沿革
清末民初以來,天臺的教學仍然是繼承教觀雙美的優良傳統,首推谛閑大師“晝講夜禅”的弘法方式,開創了甯波觀宗研究社,谛閑大師的門人也紛紛效法,在各地創建佛學院,進行努力的僧教育事業。在實踐方面,大師主要是在遵從過去祖師大德們的遺教,如在觀宗寺興建了“止觀院”,以叁觀爲宗,說法爲用!然在自己的禅修方法上,大師幾乎遍用了近代佛門通用的禅觀法門,根據《谛公年譜》的記載,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聽經講經,聽經聞法、講經說法本爲佛子分內之事,然而谛閑大師的聽經講經,卻又不同尋常,因爲他在聽經講經的時候,得到了佛法禅定或者豁然有悟的體驗,如《年譜》所載,師二十六歲,“晝則聽講,夜則閱注。忽然玄解頓開,閱全經如觀指掌。……時《法華》僅聽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段經文,師即領一心叁觀、一境叁谛之妙旨。”106另外,大師講經時,也能夠深入禅定,第一次開大座講《法華經》,講到《舍利弗授記品》時,“寂然入定,默不一言,約一小時之久。衆鹹歎爲希有。繼而出定,辯才無礙,答難析疑,如瓶瀉千裏。”107可見他在聽見講經上,深的禅定之妙用。因爲,天臺思想對于講經法師的資格要求,即《法華經》卷四《法師品》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爲四衆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爲四衆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108《法華文句》卷八上解釋說:“慈悲覆物,惠利歸己,名之如室;遮彼惡,障己醜,名之爲衣;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爲座。”109在這叁軌的規範下,只要如法聽經講經,便能夠促進禅定之實際受用,這在谛閑大師這裏完全得到證實。
二是以誦經念佛爲日課,谛閑大師每天誦《圓覺經》終身奉爲日課110,《金剛經》日持之常課,約數十年之久111,誦《普賢菩薩行願品》爲終身之日課,作淨土之指南,曆四十余年之持誦,未曾暫辍112。直到圓寂前一年,“息心休養,每日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歸。”臨終前寫偈雲:“我經念佛,淨土現前,真實受用,願各勉旃。”113平生在弘法之時,也總是諄諄勸勉信徒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叁是參禅,谛閑大師出家後不久,二十四歲在天臺山國清寺受具足戒,戒期圓滿之後,就留在寺裏坐香攝心,參究話頭“念佛是誰”114,身心脫落,依正俱空,恍然有悟115。叁十二歲又到了鎮江金山江天禅寺“棄教參禅”,連住二年,行菩薩道,內修禅觀,窮徹心源。116此外,大師還進行了叁次“閉關”專修,爲天臺禅修方法和形式大開各種途徑,融攝了當時盛行的佛法實修實證之法門,成爲近代天臺弘法的典範!
由此可知,谛閑大師的禅修實踐和弘法工作,具有從宋朝就定格的“教宗天臺,行歸淨土”之特點,加上近世社會動亂,佛法衰頹的現實環境,他在興教辦學,匡扶正法綱統之際,除了極力講說天臺要典外,也融攝了切實可行的修行法門于教觀的體系之內,凡是持名念佛、攝心參禅、培育僧才、經忏佛事、社會福利等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行之道,都一一加以接納。只是在自身的禅修方法上也還是沒有新的重大突破,但能夠在以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下,基本函蓋了現代佛教禅修法門的方法,亦是殊堪贊歎。
綜觀近現代的天臺弘揚,大多是以淨土爲歸,而忏法的實行也不僅僅屬于本宗所特有,尤其在太虛大師的“融合佛教”、“人間佛教”的思想指導下,標新立異特立獨行,似乎已經不合時宜。唯在近二十年來,海內外的氣功養身之道,頗有市場,加上對于南傳佛教禅定學的探討,天臺的“六妙法門”、“小止觀”乃至“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等,亦被時人所關注,出現了對于天臺著作的白話翻譯和白話講解的時代契機117,這又重新爲佛教的禅修方法提供了現實之需求。
五、結 論
以上我們從曆史的角度,勾劃了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的狀況,可以看出天臺禅修方法的特色就是“以如來禅爲脈絡的止觀法門,以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性”。在圓熟期的四種叁昧裏面,就已經具備了函蓋一切的內在理路,正如知禮大師所說:“應知一心叁觀修有多門:若直于叁道顯理,此如一行(叁昧);若托觀佛顯理,此如般舟(叁昧)等;若兼持咒顯理,如方等(叁昧)等;若兼誦經顯理,如法華(叁昧)等;若于數息顯理,如請觀音(忏);若于善惡無記顯理,如曆事覺意(叁昧)。”118如此,修習佛法的一切具體行爲,都可以歸入到天臺思想理論之內,可謂“蕩蕩乎,莫知其高厚!”
通過對天臺禅修方法的了解,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第一,天臺宗不但是佛學理論發展到了極致的宗派,在近叁千年的佛法史上始終保持著最高的水平119,而且還是禅修方法臻至圓熟的實踐智慧學。其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事實,這種曆史現象,可以說是佛教其它各宗難以企及的。
第二,在整個天臺禅修的方法中,除了以如來禅爲脈絡的止觀法門外,天臺曆史還告訴我們,可以接納棒喝直指,乃至參公案、看話頭等禅宗的修行方式;也可以奉行淨土宗的觀想念佛、持名念佛,以及衆人共結蓮社,集體求生西方淨土;亦可以修習適合于社會大衆的經忏佛事,進行自忏和忏他,普及佛法,利樂有情;更可以接納密教和心中心等秘密大乘的一切行持。可謂“圓人受法,無法不圓”120,“舉手低頭,皆成佛道”。
第叁,在諸法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下,天臺禅修方法也就隨著各個時代的不同機宜之需要,而産生了沿襲和革新並進的弘法方式,這在曆代有大成就的祖師大德那…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