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尤其表現得特別突出。凡是不能與時俱進,不會契理契機地弘揚佛法,沒有發展思想理論和修行方法的年代,都是佛教灰暗停滯的時代。這除了特殊的社會原因外,對于弘揚佛法之人的眼光膽識,乃至對圓教思想的如實把握和運用,都是分不開的。這爲今天弘揚天臺佛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作用!
1 牟宗叁《四因說演講錄》第十講,110 ̄1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2 《止觀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459c。
3 《止觀義例》卷下,《大正藏》卷四十六,458c。
4 《大正藏》卷四十六,1b。
5 《大正藏》卷四十六,149b。
6 《大正藏》卷四十九,178b ̄c。
7 參見潘桂明/吳忠偉著《中國天臺宗通史》,60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8 《大正藏》卷叁十四,160c。
9 《大正藏》卷四十六,740a。
10 《大正藏》卷四十六,750a。
11 《大正藏》卷十五,115b。
12 《大正藏》卷十六,121c。
13 《大正藏》卷四十六,543b。
14 《大正藏》卷四十六,677b。
15 參見《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546c ̄547a。
16 《大正藏》卷四十九,178c。
17 《法華玄義釋簽》卷第十四,《大正藏》卷叁十叁,918a。
18 《大正藏》卷四十六,697c。
19 參見《大正藏》卷四十六,700a。
20 《大正藏》卷四十六,700a ̄b。
21 《大正藏》卷四十六,789a。
22 參見《大正藏》卷四十六,627c。
23 參見《大正藏》卷四十六,633a ̄c。
24 《大正藏》卷四十六,634c。
25 參見《大正藏》卷四十六,636c ̄638b。
26 《大正藏》卷四十六,677a。
27 《卍續藏》九十八冊,0687頁下。
28 以上于六威儀中念念具足六波羅蜜的禅修方法,由于篇幅所限,不多介紹了,若要了解詳細情況,請閱讀慧思大師《隨自意叁昧》一文,《卍續藏》第九十八冊,0687頁下~0706頁。
29 詳見《大正藏》卷四十六,642a ̄662a。
30 《大正藏》卷四十六,662b ̄664a。
31 如《觀音玄義》卷下說:“若言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大經》雲: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亦不可說。一教尚不可說,雲何有四?答:理論實爾皆不可說,赴緣利物有因緣故亦可得說,非但生生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亦可說。”《大正藏》卷叁十四,885b。《摩诃止觀》卷第叁(上)、《四教義》卷叁說:“有四悉檀因緣,亦可得說。”《大正藏》卷四十六,22a、730b。
32 這是相對于祖師禅而言的,因爲禅宗所傳的禅法,是祖師所提倡,後人因之名爲祖師禅。如《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袁州仰山慧寂禅師〉所記載:“師曰“汝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其實祖師禅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诃迦葉,便是祖師禅的來源。
33 《大正藏》卷四十六,1c。
34 《大正藏》卷四十六,462a。
35 參見潘桂明/吳忠偉著《中國天臺宗通史》,109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6 參見安藤俊雄著《天臺學——根本思想及其展開》,212頁,臺北市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37 參見釋慧嶽《天臺教學史》,125頁,中華佛教文獻編輯社,1995年11月增訂六版。
38 《摩诃止觀》說:“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見《大正藏》卷四十六,1c ̄2a。
39 《止觀輔行》:“圓頓者,圓名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足。……體雖極足,須以二十五法爲前方便,十法成觀而爲正修。”見《大正藏》卷四十六,150a ̄b。
40 《大正藏》卷四十六,55b。
41 參見田村芳朗著《天臺法華之哲理》,《天臺思想》,75~80頁,《世界佛教名著譯叢》第60冊,華宇出版社,佛曆二五叁一年九月初版。
42 《大正藏》卷叁十七,187c。
43 《大正藏》卷四十六,11a。
44 《大正藏》卷四十六,870b。
45 王雷泉《摩诃止觀釋譯》,12頁,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1997年9月初版。
46 《大正藏》卷四十六,11b。
47 關于四種叁昧的修習情況,此處不作詳細討論,只作簡要的概述。可以參見王雷泉《摩诃止觀釋譯》,90~122頁,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1997年9月初版。
48 詳見《大正藏》卷四十六,12a。
49 《大正藏》卷四十六,13a。
50 《大正藏》卷四十六,943a ̄949a。
51 《大正藏》卷四十六,949a ̄956c。
52 《天臺典籍研究》,261 ̄294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8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6月初版。
53 《慈光禅學學報》創刊號,53~83頁,慈光禅學研究所發行,1999年10月出版。
54 《大正藏》卷四十六,14c。
55 見智者大師著《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覺意叁昧》,《大正藏》卷四十六,624c。
56 除了上述所說的叁種止觀和四種叁昧外,智者大師還撰著了《觀心論》一卷,收在《大正藏》卷四十六,584頁;《禅門章》一卷、《禅門要略》一卷、《叁觀義》二卷、《觀心食法》一卷、《觀心誦經法》一卷,收在《卍續藏經》第99冊,22 ̄113頁。在這些著作中,也都講到了各種禅修方法,有的還是非常簡要易行的,但總的來說,不外乎“以如來禅爲脈絡的止觀法門,以實相論爲依據的融攝性”的兩大特點,其思想根源和行法表現,基本上已經在叁種止觀和四種叁昧中透露出來,因此本文就不作個別的介紹了。
57 智者大師將要臨終的時候,弟子問他:“誰可宗仰者?”他說:“汝不聞耶?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四種叁昧是汝明導。”見《大正藏》卷四十六,148b。
58 《止觀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459c。
59 《止觀義例》卷下,《大正藏》卷四十六,458c。
60 《止觀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459c。
61 《天臺藏》《刪定止觀》卷一,16頁,湛然寺印行,1994年11月版。
62 《佛祖統紀》卷八,《大正藏》卷四十九,189c。
63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大正藏》卷四十六,922a。
64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大正藏》卷四十六,923c。
65 《大正藏》卷四十九,193c。
66 對于“觀心”的重要性,遵式大師特別強調說:“又囑後學!凡欲傳寫,並須首尾全寫,對勘分明,勿令脫誤。多見法華、觀音等忏文,多削前後及觀慧之文,但抄佛位及忏悔文,單題禮文,深可悲痛!若不能者,甯可莫寫,免得毀散行法全文,一事不周,便虧行相,深誡!深誡!”見《金光明忏法補助儀》,《大正藏》卷四十六,958c ̄ 959a。
67 詳見智者大師之《法華叁昧忏儀》和湛然大師的《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大正藏》卷四十六,949a ̄956c。
68 參見《摩诃止觀》卷二(上),《大正藏》卷四十六,14a;《止觀輔行》卷第二之二,《大正藏》卷四十六,193c。《國清百錄》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六,795b。
69 遵式大師撰《往生淨土忏願儀》,見《大正藏》卷四十七,490c。
70 《國清百錄》卷一載“金光明忏法第五”,只是“直錄其事(相上的行儀)”而已。《大正藏》卷四十六,796a。
71 收于《大正藏》卷四十六,961c。
72 收于《大正藏》卷四十六,957b。
73 收于《大正藏》卷四十六,973a。
74 《大正藏》卷四十六,973a。
75 關于知禮大師的忏法思想,在其《修忏要旨》中有所表述。請參見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539~548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76 參見釋慧嶽《天臺教學史》,249頁,中華佛教文獻編輯社,1995年增訂六版。
77 如知禮大師《修忏要旨》開頭就說:“夫諸大乘經所诠行法,約身儀判,不出四種(叁昧),攝一切行,罄無不盡。”《大正藏》卷四十六,868a。
78 《佛祖統紀》卷八記載:“常呼人爲鄉人,有問其故,曰:吾以淨土爲故鄉,諸人皆當往生,皆吾鄉中之人也。”《大正藏》卷四十九,191c。
79 《大正藏》卷四十六,866a、867a。
80 《大正藏》卷叁十七,195a。
81 《大正藏》卷叁十七,195b。
82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六,862a。
83 《大正藏》卷四十九,193c。
84 《佛祖統紀》卷七,《大正藏》卷四十九,188c ̄189a。
85 《臨濟錄》記載:“師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大正藏》卷四十七,504a。
86 五德:一舊學天臺勿事兼講,二研精覃思遠于浮僞,叁戒德有聞正己待物,四克遠榮譽不屈吾道,五詞辯兼美敏于將導。《佛祖統紀》卷八,《大正藏》卷四十九,193c。
87 《大正藏》卷四十九,214a。
88 《大正藏》卷四十九,218b。
89 請參見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548~580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90 《大正藏》卷四十七,145a。
91 詳見《大正藏》卷四十七,490c ̄494c。
92 《大正藏》卷四十七,494c。
93 《大正藏》卷四十六,968a ̄b。
94 《大正藏》卷四十六,968b。
95 據《佛祖統紀》卷八載,大師行此忏法,幾經苦節,親見觀音大士,獲身心清涼。見《大正藏》卷四十九,207a ̄b。
96 詳見《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大正藏》卷四十六,978b ̄982c。
97 《大正藏》卷四十六,982c。
98 據《大明高僧傳》卷一載:“因天臺國清,實臺宗講寺,後易爲禅。(師)乃不遠數千裏,走京師,具奏寺之建置顛末,舊製之由。元世祖賜玺書複之。”《大正藏》卷五十,902c。
99 參見《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性澄”條目。
100 見釋慧嶽《天臺教學史》,306頁,中華佛教文獻編輯社,1995年增訂六版。
101 《臺宗課誦》折疊本,反面44頁,佛教書林/芝金聲堂,1988年8月改訂再版。
102 參見釋慧嶽《天臺教學史》,308~314頁,中華佛教文獻編輯社,1995年增訂六版。
103 據智旭大師自撰《八不道人傳》說:“八不道人,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靈峰宗論》卷首)顯然具有批判精神。
104 智旭大師《首楞嚴經玄義序》,1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1998年11月臺北。
105 《持名念佛曆九品四土說》,轉引自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770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06 《谛閑大師語錄/谛公年譜》,473頁,上海佛學書局,1995年。
107 《谛閑大師語錄/谛公年譜》,474頁,上海佛學書局,1995年。
108 《大正藏》卷九,31c。
109 《大正藏》卷叁四,108a。
110 《谛閑大師語錄/谛公年譜》,481頁,上海佛學書局,1995年。
111 《谛閑大師語錄/谛公年譜》,486頁,上海佛學書局,19
《天臺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