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尤其表现得特别突出。凡是不能与时俱进,不会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没有发展思想理论和修行方法的年代,都是佛教灰暗停滞的时代。这除了特殊的社会原因外,对于弘扬佛法之人的眼光胆识,乃至对圆教思想的如实把握和运用,都是分不开的。这为今天弘扬天台佛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1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第十讲,110 ̄1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2 《止观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459c。
3 《止观义例》卷下,《大正藏》卷四十六,458c。
4 《大正藏》卷四十六,1b。
5 《大正藏》卷四十六,149b。
6 《大正藏》卷四十九,178b ̄c。
7 参见潘桂明/吴忠伟著《中国天台宗通史》,6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8 《大正藏》卷三十四,160c。
9 《大正藏》卷四十六,740a。
10 《大正藏》卷四十六,750a。
11 《大正藏》卷十五,115b。
12 《大正藏》卷十六,121c。
13 《大正藏》卷四十六,543b。
14 《大正藏》卷四十六,677b。
15 参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546c ̄547a。
16 《大正藏》卷四十九,178c。
17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三,918a。
18 《大正藏》卷四十六,697c。
19 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700a。
20 《大正藏》卷四十六,700a ̄b。
21 《大正藏》卷四十六,789a。
22 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627c。
23 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633a ̄c。
24 《大正藏》卷四十六,634c。
25 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636c ̄638b。
26 《大正藏》卷四十六,677a。
27 《卍续藏》九十八册,0687页下。
28 以上于六威仪中念念具足六波罗蜜的禅修方法,由于篇幅所限,不多介绍了,若要了解详细情况,请阅读慧思大师《随自意三昧》一文,《卍续藏》第九十八册,0687页下~0706页。
29 详见《大正藏》卷四十六,642a ̄662a。
30 《大正藏》卷四十六,662b ̄664a。
31 如《观音玄义》卷下说:“若言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大经》云: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亦不可说。一教尚不可说,云何有四?答:理论实尔皆不可说,赴缘利物有因缘故亦可得说,非但生生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亦可说。”《大正藏》卷三十四,885b。《摩诃止观》卷第三(上)、《四教义》卷三说:“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大正藏》卷四十六,22a、730b。
32 这是相对于祖师禅而言的,因为禅宗所传的禅法,是祖师所提倡,后人因之名为祖师禅。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袁州仰山慧寂禅师〉所记载:“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其实祖师禅也是如来所传,并非祖师所发明,释尊在灵山会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嘱摩诃迦叶,便是祖师禅的来源。
33 《大正藏》卷四十六,1c。
34 《大正藏》卷四十六,462a。
35 参见潘桂明/吴忠伟著《中国天台宗通史》,10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6 参见安藤俊雄著《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展开》,212页,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37 参见释慧岳《天台教学史》,125页,中华佛教文献编辑社,1995年11月增订六版。
38 《摩诃止观》说:“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1c ̄2a。
39 《止观辅行》:“圆顿者,圆名圆融圆满,顿名顿极顿足。……体虽极足,须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十法成观而为正修。”见《大正藏》卷四十六,150a ̄b。
40 《大正藏》卷四十六,55b。
41 参见田村芳朗著《天台法华之哲理》,《天台思想》,75~80页,《世界佛教名著译丛》第60册,华宇出版社,佛历二五三一年九月初版。
42 《大正藏》卷三十七,187c。
43 《大正藏》卷四十六,11a。
44 《大正藏》卷四十六,870b。
45 王雷泉《摩诃止观释译》,12页,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1997年9月初版。
46 《大正藏》卷四十六,11b。
47 关于四种三昧的修习情况,此处不作详细讨论,只作简要的概述。可以参见王雷泉《摩诃止观释译》,90~122页,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1997年9月初版。
48 详见《大正藏》卷四十六,12a。
49 《大正藏》卷四十六,13a。
50 《大正藏》卷四十六,943a ̄949a。
51 《大正藏》卷四十六,949a ̄956c。
52 《天台典籍研究》,261 ̄294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8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6月初版。
53 《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53~83页,慈光禅学研究所发行,1999年10月出版。
54 《大正藏》卷四十六,14c。
55 见智者大师著《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大正藏》卷四十六,624c。
56 除了上述所说的三种止观和四种三昧外,智者大师还撰著了《观心论》一卷,收在《大正藏》卷四十六,584页;《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三观义》二卷、《观心食法》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收在《卍续藏经》第99册,22 ̄113页。在这些著作中,也都讲到了各种禅修方法,有的还是非常简要易行的,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的两大特点,其思想根源和行法表现,基本上已经在三种止观和四种三昧中透露出来,因此本文就不作个别的介绍了。
57 智者大师将要临终的时候,弟子问他:“谁可宗仰者?”他说:“汝不闻耶?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四种三昧是汝明导。”见《大正藏》卷四十六,148b。
58 《止观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459c。
59 《止观义例》卷下,《大正藏》卷四十六,458c。
60 《止观大意》,《大正藏》卷四十六,459c。
61 《天台藏》《删定止观》卷一,16页,湛然寺印行,1994年11月版。
62 《佛祖统纪》卷八,《大正藏》卷四十九,189c。
63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大正藏》卷四十六,922a。
64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大正藏》卷四十六,923c。
65 《大正藏》卷四十九,193c。
66 对于“观心”的重要性,遵式大师特别强调说:“又嘱后学!凡欲传写,并须首尾全写,对勘分明,勿令脱误。多见法华、观音等忏文,多削前后及观慧之文,但抄佛位及忏悔文,单题礼文,深可悲痛!若不能者,宁可莫写,免得毁散行法全文,一事不周,便亏行相,深诫!深诫!”见《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大正藏》卷四十六,958c ̄ 959a。
67 详见智者大师之《法华三昧忏仪》和湛然大师的《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大正藏》卷四十六,949a ̄956c。
68 参见《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卷四十六,14a;《止观辅行》卷第二之二,《大正藏》卷四十六,193c。《国清百录》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六,795b。
69 遵式大师撰《往生净土忏愿仪》,见《大正藏》卷四十七,490c。
70 《国清百录》卷一载“金光明忏法第五”,只是“直录其事(相上的行仪)”而已。《大正藏》卷四十六,796a。
71 收于《大正藏》卷四十六,961c。
72 收于《大正藏》卷四十六,957b。
73 收于《大正藏》卷四十六,973a。
74 《大正藏》卷四十六,973a。
75 关于知礼大师的忏法思想,在其《修忏要旨》中有所表述。请参见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539~54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76 参见释慧岳《天台教学史》,249页,中华佛教文献编辑社,1995年增订六版。
77 如知礼大师《修忏要旨》开头就说:“夫诸大乘经所诠行法,约身仪判,不出四种(三昧),摄一切行,罄无不尽。”《大正藏》卷四十六,868a。
78 《佛祖统纪》卷八记载:“常呼人为乡人,有问其故,曰: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吾乡中之人也。”《大正藏》卷四十九,191c。
79 《大正藏》卷四十六,866a、867a。
80 《大正藏》卷三十七,195a。
81 《大正藏》卷三十七,195b。
82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六,862a。
83 《大正藏》卷四十九,193c。
84 《佛祖统纪》卷七,《大正藏》卷四十九,188c ̄189a。
85 《临济录》记载:“师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大正藏》卷四十七,504a。
86 五德:一旧学天台勿事兼讲,二研精覃思远于浮伪,三戒德有闻正己待物,四克远荣誉不屈吾道,五词辩兼美敏于将导。《佛祖统纪》卷八,《大正藏》卷四十九,193c。
87 《大正藏》卷四十九,214a。
88 《大正藏》卷四十九,218b。
89 请参见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548~58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90 《大正藏》卷四十七,145a。
91 详见《大正藏》卷四十七,490c ̄494c。
92 《大正藏》卷四十七,494c。
93 《大正藏》卷四十六,968a ̄b。
94 《大正藏》卷四十六,968b。
95 据《佛祖统纪》卷八载,大师行此忏法,几经苦节,亲见观音大士,获身心清凉。见《大正藏》卷四十九,207a ̄b。
96 详见《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大正藏》卷四十六,978b ̄982c。
97 《大正藏》卷四十六,982c。
98 据《大明高僧传》卷一载:“因天台国清,实台宗讲寺,后易为禅。(师)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具奏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元世祖赐玺书复之。”《大正藏》卷五十,902c。
99 参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性澄”条目。
100 见释慧岳《天台教学史》,306页,中华佛教文献编辑社,1995年增订六版。
101 《台宗课诵》折叠本,反面44页,佛教书林/芝金声堂,1988年8月改订再版。
102 参见释慧岳《天台教学史》,308~314页,中华佛教文献编辑社,1995年增订六版。
103 据智旭大师自撰《八不道人传》说:“八不道人,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灵峰宗论》卷首)显然具有批判精神。
104 智旭大师《首楞严经玄义序》,1页,佛陀教育基金会印,1998年11月台北。
105 《持名念佛历九品四土说》,转引自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77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06 《谛闲大师语录/谛公年谱》,473页,上海佛学书局,1995年。
107 《谛闲大师语录/谛公年谱》,474页,上海佛学书局,1995年。
108 《大正藏》卷九,31c。
109 《大正藏》卷三四,108a。
110 《谛闲大师语录/谛公年谱》,481页,上海佛学书局,1995年。
111 《谛闲大师语录/谛公年谱》,486页,上海佛学书局,19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