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

  达 照

  一、引 言

  讲到中国佛教天台宗,我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教观并重”、“定慧等持”的天台教学特色,而且还可以举出一大堆“如鸟双翼”、“如车两轮”的比喻来说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的确,在思想理论上,天台宗的理论组织非常严密,逻辑思辨极为清晰;而在修行实践中,天台宗的观行方法特别丰富,禅法内容广大无边。现代哲学家牟宗三先生(1909 ̄1995)就很看好天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东方文化,所以他说:

  (天台)圆教这个问题是佛教的最大贡献。西方哲学从希腊开始一直到现在,他们有高度的科学,而哲学又那么发达,还没有圆教这个问题,西方有圆满(perfection)这个观念,但圆满不是圆教的意义。“化仪四教,化法四教”都是教,观念系统、修行方法统统在内,这个意思非常广。这个“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实践的智慧学,通过理性的实践来纯洁化我们自己的生命,而达到最高的境界,这就是教,就是实践的智慧学。这个名词很恰当,这个名词意义的哲学正好保存在中国,不在西方,虽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讲向往最高善,他们还是用知解理性来讲,不是从实践理性讲。西方哲学发展向着知解的路走,结果是实践的智慧没有了,就归到科学、归到逻辑分析完了。

   讲实践智慧学,西方人听了不大懂,因为他们脑子里对这方面空洞,没有内容,没有传统。中国有这个传统,假如你对儒家有训练,对道家佛教有训练,你一讲这个他就懂,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有一大堆东西在那里。所以,实践智慧学可以成一个学,内容丰富。其中简单一点是道家,道家虽然简单,它代表一个系统,它也是一个大教,它有它独立的意义。真正是大教之为大教,广大丰富的,当然是佛教,儒家还没有达到佛教那么丰富。佛教传到中国来不是没有好处,以前了解不大够,现在重新弘扬佛法要呼应着时代的问题来弘扬。……我们站在中国传统这边,从实践智慧学的方向看,中国文化的前途很有光明。1

  这个“实践智慧学”一语,就包含了天台禅法“教”(智慧)和“观”(实践)的全部内涵,这是非常恰当的现代说法,我们应该对整个天台教学乃至佛教教育作如是观,才不至于失去天台教观的原有特色,才能更好地把握佛陀出世的本怀!

   但是,最近几年来,中国研究天台宗者却出现了一个偏重思想理论方面研究的倾向,比如着重于对天台通史、教学史、学理的研究,很少对天台的禅观方法进行系统整理,乃至给予挖掘介绍的,这就在比例上与天台的整个教学特色不十分相符了。另外,自宋朝以后,中国佛教的实践修行方面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来维持佛法的一线命脉,到了最近一二十年,又有一部分汉地的佛教信徒开始对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非常感兴趣,而素称“教观双美”的天台宗似乎并没有在教内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天台禅修实践方面的内容,更是让当代人觉得模糊不清,这也是不与时代相符的。再者,天台的禅法修习具有两大鲜明的特色:一是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一是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这两大特色都包含在天台“圆教理论”和“圆顿止观”的教观思想体系当中。如果准确地掌握了这两大特色,那就可以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机施教,解粘去缚,与时俱进,而“万变不离其宗”了。

   天台宗禅修方法的萌发期就是东土初祖慧文大师(籍贯和生卒年月、传记不详。据《佛祖统纪》卷六〈慧文传〉称他是东魏孝静、北齐文宣时(534~559)“行佛道者”;另一说他是北齐时(550~577)专业大乘的人)和二祖慧思大师(515 ̄577)的禅修方法,这是以早期传入中国的禅观法门与罗什所传译的般若思想相结合的禅法,慧文大师依据《大智度论》提出了“三智一心中得”的禅修方法,慧思大师特重《般若经》和《法华经》提倡“法华三昧”等的修习,从而构成了天台禅法的雏形。及至慧思大师把禅法传付给得意门生智者大师(538 ̄598)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自家特色的思想理论和禅修方法的体系,并且达到了非常圆熟的地步,这表现在智者大师“三大部”和“五小部”当中,此时已经把天台的禅修法门确定为“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这两大特色之内,这是圆熟期的天台禅修方法。

   自智者大师圆寂之后,时过境迁,中国的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佛教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律宗的兴起,义理和修行方法的丰富,天台宗虽然尚能独树一帜,但在具体禅修方法上的“四种三昧”就远远不够时代的需求,所以湛然大师(711 ̄782)观察时节因缘,奋发“舍予谁归!”致力于中兴天台教观,秉持“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提出了“四种三昧遍摄众行”2、“以四三昧摄一切行”3的理念。这个提法不但提高了四种三昧的统摄性,开阔了在修行方法上的视野,而且还指出了可以融摄其它的禅修方法到四种三昧的范畴之内,这样,在天台的实相论面前,所有的佛教修行方法都可以被采纳到自家的教学当中了。因此,天台禅修方法的沿革便得以顺利而自然地进行。宋朝复兴天台的知礼大师(960 ̄1028)除了弘扬天台止观法门外,还以禅宗“直指”和“棒喝”的手段来接引学人,同时更加极力弘扬净土宗持名和观想的念佛法门;遵式大师(964 ̄1032)对于各种忏法倍加重视,丰富了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到了元朝,性澄大师(1265 ̄1342)更把西藏的密教摄入于台宗教学之内,成为中国台密结合的新趋势。明代末叶,有蕅益大师(1599 ̄1655)融摄了禅、净、唯识、中观、戒律于天台教学之中的壮举,使天台的实践法门可以无限地延伸。一直到清末民初,谛闲大师(1858 ̄1932)及其众多门人,仍然是本着“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以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性”的两大特色来弘扬天台的禅修方法。

   前人祖师大德们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浏览天台禅修方法的萌发、圆熟与沿革的历史,研究其禅修的具体操作方法,总结不同阶位次第的禅修内容,秉持天台的禅法特色,为今日之天台教学整理一套契理契机的禅修方法,也就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仅对天台的禅修方法进行粗略的勾画,并不作思想理论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浮浅之思,抛砖引玉,若有谬误之处,虔诚恭请教界大德慈悲斧正!!

  二、天台萌发期的禅修方法

  天台早期的禅修方法比较简单,尚处于天台宗的萌发阶段,此阶段的禅法主要是指慧文大师和慧思大师的禅学实践法门,主要表现在以早期传入中国的禅观法门与罗什传译的般若思想相结合的禅修方法。

  1、慧文大师的禅修方法

   慧文大师的禅修方法,既有继承早期传入中国的禅观法门,又有自己从《大智度论》所悟到的观心法门。根据《摩诃止观》卷一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4《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一说:“第七讳文,多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昧,于一切法,心无分别。……慧文已来既依《大论》。”5《佛祖统纪》卷第六又说:

  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因阅《大智度论》(第三十卷)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

   《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密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亦如是。

   师依此文以修心观,《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6

  由此可知,慧文大师的禅修方法包括了“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昧”和“一心三智”的观修。根据潘桂明先生的研究,这里的“觉心”就是指本觉妙心,即相当于佛性,因为一心之灵性,本来离却迷妄,本来觉悟,故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多用觉心,就是要由定发慧,通过禅定修习,发现本觉之性7。湛然大师《法华文句记》卷一说:“能觉之心名佛,即此觉心名慧,亦即觉心通数具足。即此觉心与弘誓俱,名慈心净。”8但是,通过什么禅定的修习?如何修习?尚无文献可资考据。关于“重观三昧”的修习方法,现在也无从知晓。统观天台的禅修方法,好象并无明显的与这两种禅修方法相同或者相似的,可见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天台的禅修法门。

   至于“灭尽三昧、无间三昧”和“一心三智”,则是对天台禅法有着直接的甚至是开创性的启示作用。“三昧”意译为定,或者正定,“灭尽三昧”也就是“灭尽定”,关于“灭尽定”的修习方法,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作了详细的介绍,《四教义》卷六说:“又断非想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定,得此定故,名身证阿那含。”9所以此种禅修方法在天台的早期禅法中就已经有了。关于“无间三昧”的修习方法,智者大师的《四教义》卷八说:“八人地者,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见谛惑,在无间三昧,即八人之位也。”10可见也是从慧文大师处传承而来的。还有“一心三智”的观行方法,更是天台宗整个禅修法门的一大特色。我们这里只能根据智者大师对于灭尽定和无间三昧的描述,先对慧文大师的禅法作一简单介绍。

  a、灭尽三昧的禅修方法:…

《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山松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