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42
前面一段經文主要是指,在剛剛得到一點法喜的時候,要善加保護,使心平等安樂,不起妄想分別,住在自性當中,而不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而這一段經文則是指,通過得到法喜之後,所引發出來的無始習氣煩惱,以及內心的各種起伏波動,要特別加以小心關注!
一般修行人,在沒有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時,內心總是難免有自卑的情緒,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或者自己根機太差,修法也沒有什麼受用,于是很容易自怨自艾,真是惶惶不可終日。但是,一旦得到了某種受用,或者是比較重要的體悟之後,又馬上會手舞足蹈,不知所以了,同樣也被習氣牽著去也。
更有甚者,由于習氣的沖動,開始總想對別人說佛法的偉大高妙,後來發現別人並不理會,也理解不了,因此又開始對別人失望,就是上文所說的:“說人及經典過、輕慢諸余法師,說他人好惡長短”等,落入習氣惡毒之中,而不自覺知。
更進一步,由于沒有能夠及時遏製住自己的習氣,沒有及時回歸無所得的當下,一任習氣泛濫成災,把內心當中的惡劣毛病統統勾引出來,于是,“嫉妒谄诳之心”生起來了,也毫無自覺,進而“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甚至連“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都一概臭罵,致使他們也産生懷疑惱悔。緊接著,就戲論佛法,是非競起。非但不能安住于自性的清淨平等莊嚴之中,反而被妄想惡習折騰得面目全非。佛法行人,能于此處不特別加以小心嗎?這在專修精進的法華七當中,行者更應該倍加謹慎,有所得、無所得都全部回歸到平等無相的當下來,方不錯卻!
所以,最後的這一段經文極爲重要,即佛陀告訴我們的“大悲、慈父、大師、平等說法”,這是生命當中的本具德性,正面來引發自己所證得的境界,正是所謂的“長養聖胎”,學人不得不知!
除此之外,如果行者是在家居士,最好能夠于自修期間守持八關齋戒,使身心清淨,易于進道。如果是出家人,也應收攝身心,斷除一切情感愛念,如智者大師所說的“應當一心,正身威儀”43。古人說:“只見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情念若同道念,則成佛多時。”又雲:“做個大丈夫,一刀裁兩段;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在“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先天不足的條件下,現在正是精進苦修,千萬不要再次落入“後天失調”的窠臼裏去。自修期間,合當珍重!
其次,專修期間,由于用功懇切苦到,習氣愛好也會隨時爆發,心神觸動,思潮泉湧,美文妙句,閃現腦際,詩詞華章,紛至沓來。正是業習紛紛,礙自空靈寂寂。此時不得隨其而轉,不可題詩作句,賦月吟風。甚至感想隨筆,文章禅語,也一概抛到腦後。提起“只管”二字法寶,吃飯只管吃飯,誦經只管誦經,坐禅只管坐禅,拜佛只管拜佛。渾然一個傻子,猶如行屍走肉,亦似虛生浪死,恰好天真無邪,乃是本地風光。
行者可以參考天臺智者大師所說之“二十五方便”。44
真注意者,乃無意可注。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用時恰恰無!
四、結束語
上來已將自修法華七的相關行儀略述一過。若能于“打七內涵”領會,當下打破分別意根的第七識,平等性智朗然獨顯,妙用恒沙,縱橫自在,即無需這許多婆婆媽媽。其或未然,則應如法行持,從心理事相准備開始,誦經坐禅頭頭是道,至誠懇切精進不懈,便也是大善根清清淨淨。處處認真開心,時時回歸自性。願諸見聞者,悉發菩提心!披如來衣,入如來室,坐如來座。真是:
在幹渴焦熱的世界上
在雜亂煩惑的苦海裏
撷一朵清幽的妙蓮華
讓莊嚴、自在和喜悅
從心中冉冉升起......
2002年5月9日星期四 于普陀山佛學院妙蓮華關房
1 見《大正藏》卷九,第7頁下。
2 見《大正藏》卷九,第30頁下。
3 見《大正藏》卷九,第31頁上。
4 見《大正藏》卷九,第47頁下。
5 見《大正藏》卷九,第51頁中。
6 見《大正藏》卷九,第52頁上。
7 見《大正藏》卷九,第61頁上--中。
8 見《法華經·弘傳敘》,《大正藏》卷九,第1頁下。
9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頁下。
10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頁中--下。
11 見《大正藏》卷九,第55頁上。
12 見《大正藏》卷九,第285頁下。
13 見《大正藏》卷五十,第192頁上。
14 參見《大正藏》卷四十九,第193頁上。
15 見法藏法師《天臺禅法的特質》,《慈光禅學學報》創刊號,慈光禅學研究所,1999年10月出版,第58頁。
16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頁--956頁。
17 見《慈光禅學學報》創刊號,慈光禅學研究所,1999年10月出版,第53頁--82頁。臺灣·臺中。
18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頁下。
19 見《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8頁上。
20 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頁上。
21 見《大正藏》卷叁十四,第189頁中。
22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二,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870頁中。
23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二,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868頁中。
24 轉引自傳燈大師的《淨土生無生論》,見《大正藏》卷四十七,第383頁中。
25 見《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頁上--中。
26 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頁下。
27 參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頁下--950頁上。
28 關于修行之後出現的種種“證相”,在《法華叁昧忏儀》中有較大篇幅的說明,行者可以自往檢索,此處不作介紹了。參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頁下--955頁下。
29 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頁下。
30 護七:一般在打精進七的時候,無論是禅七,還是念佛七,都要安排一些有經驗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給予護持,包括茶飯供給、藥物准備、事務調理等等。甚至連修行提示、境界分析也要能夠勝任。就是讓專修的行人能夠安心辦道,不受內外諸緣的幹擾,確保集體共修或者獨自專修的如理如法進行,以期獲得更有效的結果。
31 見《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藏》卷十四,第542頁下--543頁上。
32 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0頁上--中。
33 見《國清百錄》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8頁上。
34 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頁下。
35 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0頁中。
36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8頁中。
37 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3頁下--954頁上。
38 參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頁上--中。
39 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頁下。
40 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8冊,大乘文化出版社,第281-282頁。
41 見《大正藏》卷九,第37頁下--38頁上。
42 見《大正藏》卷九,第38頁中。
43 參見《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1頁中--954頁下。尤其應該注意《法華叁昧忏儀》說:行者非但覺了誦經音聲性空,亦當知身心如雲如影,舉足下足心無所得,不住行相。皈依叁寶一心正念。
44 見《摩诃止觀》卷四,《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5頁下--48頁下。
《關于“自修法華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