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42
前面一段经文主要是指,在刚刚得到一点法喜的时候,要善加保护,使心平等安乐,不起妄想分别,住在自性当中,而不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而这一段经文则是指,通过得到法喜之后,所引发出来的无始习气烦恼,以及内心的各种起伏波动,要特别加以小心关注!
一般修行人,在没有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时,内心总是难免有自卑的情绪,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或者自己根机太差,修法也没有什么受用,于是很容易自怨自艾,真是惶惶不可终日。但是,一旦得到了某种受用,或者是比较重要的体悟之后,又马上会手舞足蹈,不知所以了,同样也被习气牵着去也。
更有甚者,由于习气的冲动,开始总想对别人说佛法的伟大高妙,后来发现别人并不理会,也理解不了,因此又开始对别人失望,就是上文所说的:“说人及经典过、轻慢诸余法师,说他人好恶长短”等,落入习气恶毒之中,而不自觉知。
更进一步,由于没有能够及时遏制住自己的习气,没有及时回归无所得的当下,一任习气泛滥成灾,把内心当中的恶劣毛病统统勾引出来,于是,“嫉妒谄诳之心”生起来了,也毫无自觉,进而“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甚至连“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都一概臭骂,致使他们也产生怀疑恼悔。紧接着,就戏论佛法,是非竞起。非但不能安住于自性的清净平等庄严之中,反而被妄想恶习折腾得面目全非。佛法行人,能于此处不特别加以小心吗?这在专修精进的法华七当中,行者更应该倍加谨慎,有所得、无所得都全部回归到平等无相的当下来,方不错却!
所以,最后的这一段经文极为重要,即佛陀告诉我们的“大悲、慈父、大师、平等说法”,这是生命当中的本具德性,正面来引发自己所证得的境界,正是所谓的“长养圣胎”,学人不得不知!
除此之外,如果行者是在家居士,最好能够于自修期间守持八关斋戒,使身心清净,易于进道。如果是出家人,也应收摄身心,断除一切情感爱念,如智者大师所说的“应当一心,正身威仪”43。古人说:“只见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情念若同道念,则成佛多时。”又云:“做个大丈夫,一刀裁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在“爱不重不生娑婆”这先天不足的条件下,现在正是精进苦修,千万不要再次落入“后天失调”的窠臼里去。自修期间,合当珍重!
其次,专修期间,由于用功恳切苦到,习气爱好也会随时爆发,心神触动,思潮泉涌,美文妙句,闪现脑际,诗词华章,纷至沓来。正是业习纷纷,碍自空灵寂寂。此时不得随其而转,不可题诗作句,赋月吟风。甚至感想随笔,文章禅语,也一概抛到脑后。提起“只管”二字法宝,吃饭只管吃饭,诵经只管诵经,坐禅只管坐禅,拜佛只管拜佛。浑然一个傻子,犹如行尸走肉,亦似虚生浪死,恰好天真无邪,乃是本地风光。
行者可以参考天台智者大师所说之“二十五方便”。44
真注意者,乃无意可注。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时恰恰无!
四、结束语
上来已将自修法华七的相关行仪略述一过。若能于“打七内涵”领会,当下打破分别意根的第七识,平等性智朗然独显,妙用恒沙,纵横自在,即无需这许多婆婆妈妈。其或未然,则应如法行持,从心理事相准备开始,诵经坐禅头头是道,至诚恳切精进不懈,便也是大善根清清净净。处处认真开心,时时回归自性。愿诸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披如来衣,入如来室,坐如来座。真是:
在干渴焦热的世界上
在杂乱烦惑的苦海里
撷一朵清幽的妙莲华
让庄严、自在和喜悦
从心中冉冉升起......
2002年5月9日星期四 于普陀山佛学院妙莲华关房
1 见《大正藏》卷九,第7页下。
2 见《大正藏》卷九,第30页下。
3 见《大正藏》卷九,第31页上。
4 见《大正藏》卷九,第47页下。
5 见《大正藏》卷九,第51页中。
6 见《大正藏》卷九,第52页上。
7 见《大正藏》卷九,第61页上--中。
8 见《法华经·弘传叙》,《大正藏》卷九,第1页下。
9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页下。
10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中--下。
11 见《大正藏》卷九,第55页上。
12 见《大正藏》卷九,第285页下。
13 见《大正藏》卷五十,第192页上。
14 参见《大正藏》卷四十九,第193页上。
15 见法藏法师《天台禅法的特质》,《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慈光禅学研究所,1999年10月出版,第58页。
16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956页。
17 见《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慈光禅学研究所,1999年10月出版,第53页--82页。台湾·台中。
18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页下。
19 见《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8页上。
20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页上。
21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189页中。
22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870页中。
23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868页中。
24 转引自传灯大师的《净土生无生论》,见《大正藏》卷四十七,第383页中。
25 见《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页上--中。
26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
27 参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950页上。
28 关于修行之后出现的种种“证相”,在《法华三昧忏仪》中有较大篇幅的说明,行者可以自往检索,此处不作介绍了。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页下--955页下。
29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
30 护七:一般在打精进七的时候,无论是禅七,还是念佛七,都要安排一些有经验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给予护持,包括茶饭供给、药物准备、事务调理等等。甚至连修行提示、境界分析也要能够胜任。就是让专修的行人能够安心办道,不受内外诸缘的干扰,确保集体共修或者独自专修的如理如法进行,以期获得更有效的结果。
31 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卷十四,第542页下--543页上。
32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0页上--中。
33 见《国清百录》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8页上。
34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
35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0页中。
36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8页中。
37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3页下--954页上。
38 参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页上--中。
39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
40 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8册,大乘文化出版社,第281-282页。
41 见《大正藏》卷九,第37页下--38页上。
42 见《大正藏》卷九,第38页中。
43 参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1页中--954页下。尤其应该注意《法华三昧忏仪》说:行者非但觉了诵经音声性空,亦当知身心如云如影,举足下足心无所得,不住行相。皈依三宝一心正念。
44 见《摩诃止观》卷四,《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5页下--48页下。
《关于“自修法华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