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任何境界、不向外攀緣,心意如怨敵一樣,既然已了幻化,即不住在幻化中。譬如人遇怨敵一樣,不應當與他共處。所以把一切心意完全休去息去,歸于寂滅不動直覺淨照之地。觀離是觀知一切虛妄的法相境界,體性都是空的,只要體入皆空--五蘊皆空,一切法皆無,當下就能離虛妄之法。譬如一個人在夢中披枷帶鎖,醒了以後,已經離開枷鎖,不用再離。
一旦用功到了「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一切可離的、能離的都已經離盡了,唯有那個不可離、不能離的真實存在,到此一切諸幻均已消除殆盡了。這像人在夢中見到自己做夢,並在夢中微有覺意、輾轉地感到前境的不對,于是不斷覺知,直到完全醒來,所見才真實。
得無所離有二層意思:第一、因冥契于真覺,真覺是不可離的法性;第二、證到真覺之中,自然沒有以上的節節之幻可以拂離。所以荷澤神會說:「妄起即覺,妄滅覺滅;覺妄俱滅,即是真如。」
下面佛以譬喻說明離幻的道理。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就像古代人取火的時候,是拿一段幹木頭,用木燧來鑽。所以是「兩木相因」,兩根木頭相互爲因,而起火,當「火出」後又反過來燒「木」,當「木盡」時,「煙滅」然後「灰飛」。
這個譬喻說明:木依大地,譬圓覺爲心之地,所修幻妄的「木段」及能修幻智的木燧,都從圓覺本地中生出。煙譬喻離,灰譬喻遣。所以當木被火燒盡時,從有礙之物質,而歸入無礙之微質,然後進一層煙滅、灰飛,遣離至盡,方能完全契入本覺心體。由此可知,幻化生于圓覺妙心,幻化經過數重遣盡,圓覺原來不動。永嘉大師在《永嘉禅宗集》毗婆舍那頌裏,非常精辟地論述了幻境幻智的遣離方法:
夫境非智不了,智非境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如火得薪,彌加熾然。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如寂無差,境智冥一,萬累都泯,妙旨存焉!
叁思此語,可會通佛旨。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這裏法與喻的幻相合。以幻修幻,也是這樣,與上面所講的離遣之法義與木火的譬喻一樣,一切幻化雖滅盡了,卻不入斷滅,覺性常住不動故。
幻與覺能同時存在麼
佛說: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普賢菩薩在開頭啓請時,曾提到作何方便,漸次修習的問題,使令衆生永離諸幻。所以佛開示了用心方法後,在這裏總結性地答覆了不作方便,亦無漸次,這樣才能永離諸幻,也就是會通了提問中的文意。所以只要我們用功時,當下直接了知無論什麼境界,都是幻化不實,如見光、見佛、覺得空、感到靜等,如能不住在上面起分別進退,不管好壞高低,頓然超越,契入本覺。所以只要「知之是幻,已名爲離。但得離幻,即原是覺。更無階級,漸變爲覺。」知爲衆妙之門,一知便至佛地,因爲歸入真空妙心,徹底離一切幻境。
就像人在夢裏見到身體生瘡,于是問醫求藥,一旦醒來,即知是夢,還要什麼方便醫治呢
因此,已悟之人,覺體現前,如果還去尋找迷時的幻病,而用方便去修持,使之漸離,這就是悟中迷人,也就是把無明幻病當作實法。如果把無明當作實法,那麼什麼叫幻化呢
假若執著實有,還是妄計,怎麼叫做真修呢
由此,我們明白修行貴在悟知了幻,當體圓成,不落對待計取上,一心無寄,天然超絕!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佛在最後告訴我們,只要依這樣真修無修,真離妙存的方法去用功,不落在方便與漸次上,才能永遠地離盡一切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佛在上拂盡痕迹,徹了空覺妙行之後,又在這裏以簡約的偈文來歸納真行無所的離幻妙道。
「普賢汝當知」,聽到佛說普賢的人應當知道。「一切諸衆生」,從文殊大智的毗盧頂上下來的人,從最高的一切如來果境,回歸到我們一切衆生的因地。讓我們實踐佛法的人真正明白:「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真性無始無終,無明無始有終,而衆生所幻化的無明妄境,並非離真性如來、圓覺妙心之外,真妄不二,迷覺不二,因果不二,一切都是覺心的不同層次的表現。假如了悟覺心,不逐境緣,那麼,萬法消融,本然自得,何勞修證、講說
「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打一個譬喻,幻化無明就像虛空裏的狂花,是依賴虛空才有幻相的顯現,幻心本依真性而幻相無體,所以「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一切講說,所有修行,都是爲了消滅空中的狂花--歇下狂心,化除習染,而當幻化盡淨之時,虛空本自不動,空明真性湛寂常恒。由此可知:「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幻從何處生
從本覺心體而生也。幻滅,覺性功德會圓滿嗎
是的!因爲覺心本不動故,本然常住法位,法身流傳五道,法身不染一塵。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這是佛陀慈悲,反覆教誡我們,時刻不要忘記,應當遠離一切幻覺。佛教是智信、是真行、是打破一切幻覺迷情的執著,回歸自性家園,顯發一切功德妙用的大道;因此,要層層離幻,時時拂迹,念念無住,處處無礙,方得超然自在。
「諸幻悉皆離」,一切幻妄都完全離盡後,「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就像木料中生起了火,當火燒盡木料時,火自身也熄滅了。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覺悟大道,有漸次與方便麼
絕對沒有,因爲覺性本具,覺性無邊,當你真正打開,頓悟而入,你就當下了知,自心本在自性家園,活潑妙用,路途風光,早已消失無蹤無迹了。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