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中见有妄境。既迷之后,妄依觉现,所以说妄生于觉。
由譬喻可知,空表示本觉妙心,花表示幻妄的无明境界,因众生迷心取境,所以幻境界从空而有。而从圆觉妙心的本体来说,毕竟无有生。因此,我们可以了悟,一切有生、有灭的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用幻智窥破幻想,当下即得解脱自在。
「幻花虽灭,空性不坏。」这幻花虽然灭了,而这空性绝不会由此破坏,这说明真性永存,不会断灭。这是用譬喻的形式解释了前面怀疑幻灭之后,真性坏不坏的问题。
我们再进一步引申这个不坏的道理。譬如有些人怕死,念佛的念到身心世界都没有了,他害怕了:「哎哟!我要死了,佛号不知到那里去了。」其实如果修得正确,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没有了,全部脱落,灵知显现。但很多到关键时,他会怕死。这次去石家庄,有一位修行人用功用得不错,是修心中心法的。他一坐下就能入定,五、六小时都能定住。他在看电视时,一坐下,电视都没有了,身体没有了,呼吸也没有了,但是他还是「死」的。就是说,本性还没开发,还是在空觉里面,他走路时怕自己会摔倒,因经常在走路时,一下子没有了念头,连走路的人也没有了,没了怕自己会摔到,觉一觉,念头又来了。他很担心,我对他说:「你不要怕死,你的本性是死不掉,身体丢掉没关系,你若摔倒就让它摔倒好了。」这样过几天,一次下班回家,路上的汽车很多,他走着一下子没有了念头,身体没有了,他就不理睬它了,任它放去,实际上是没有摔倒。只这样一放,身心世界都没有了,灵知显现。后来多少时间他自己都不知道,再一觉:「哎!我怎么站在这里
」人只觉得很清爽,内心很明了,往回走,走到家门口时,把门推了一下,爆的一声又炸开了,这爆炸声很响,好像在打雷一样,「啪」!里面都炸了。修到一定时候,在定中会炸开,炸开时了了无一物,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物,全体灵知,从此以后的几天里他睡都不用睡,吃也不知吃,那几天都是在空当中,马上死掉也没关系,妄想也没有,就是保持在这样的状态。这是真实境界,但这还是开始,开悟的开始。
当然这炸开与师父的一举而明了是两样,那个力量是很弱的,在认得灵知,这下子炸开是无明破了。所以修行有两种,一种是慢慢观照慢慢念佛,有一种人用功是放下世界,一心用功,在一心当中顿悟顿证,即顿断无明,契入无生。这证以后的境界是什么境界
一直到八地境界不动,到了八地以后再慢慢地退转下来到初地菩萨,这要倒退转的,为什么
因为习气。这圆瑛法师(耳根圆通)中讲如来禅是一点一点悟、一点一点证的,是次第的,有过程,但是这祖师禅是当时顿悟顿证到底,生灭灭已,寂灭现前,顿入的,即全体证见到了,噢!全体显现,以后还有习气,还要慢慢地退转下来,退到二地、三地,退到某个时候,慢慢了干净,再圆证,还要有这样的过程。所以祖师禅与如来禅是不一样的,修道途径是不同的,不能混在一起讲。所以「幻花虽灭」,而「空性不坏」是真实存在的。
「众生幻心,还以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众生的幻心要用智慧去了达,了达以后去除灭。所了的是幻,能了的也是幻,都是幻!所以「幻心还以幻灭」。为什么
要用智来照境,境若了,智也了了,智也不要了,这正是智是幻,境也是幻!火是幻,柴也是幻的,都把它了掉。所以「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诸幻灭尽时,这觉心是不会动的,觉心安住本位,清清净净,这能所双亡以后本性显现。「以幻说觉,亦名为幻」,这是讲拂,就是把痕迹去掉,你若以幻来讲觉,这个觉也是幻心。所以禅宗为什么不立文字、不讲道理
就是用种种大手段来拂迹,你以幻来讲这个觉,讲佛性是怎样怎样,这是讲道理,没有用。
有个师父,老是不讲法,一年下来都不讲法,院主说:「师父!你都没讲法,我们怎么办
请你讲法开示我们。」这师父走上讲台,上去手一拍后就下来了,那些弟子问:「师父!怎么不讲就下来呢
」师父说:「讲教有法师,讲戒律有律师,这些都有师父了,都不用我说的,这是要你自己去悟、去证的。」就是说我们现在千经万论,讲的道理还是幻的,以这个幻来讲这个觉,这觉也是幻的,以这幻来修这个觉,这个觉也是幻的。
所以「以幻说觉,亦名为幻」。大家不要把这个执着,要把这个歇去,把道理放掉,显现这个觉。这个觉怎样去显现
直觉、直接地觉,直觉里面不要觉着我在觉;做工夫当中,不要觉着我在做工夫。真修行的人,他没修行的感觉,没修行的观念,才是真修行。譬如说有人问:「我前念已去,后念未起,当下空明之时,该怎么办
」我说:「不起认知,不作空想。」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就是恐怕修行的人会作这样的念头,对这个幻说觉是幻,不对幻的本有的觉,不是虚妄,这样心一起也是妄的。他认为我对妄来说当然是妄的,那我不对妄的觉总是真的觉,这也是妄的。对是妄,不对也是妄的。为什么
「还有这个在」!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若说没有觉,就是前面两个觉都没有了,你觉得这是真的,但是你觉得这地方没有了,讲个没有、讲个无,你也是幻的。你讲空、讲个无、讲个没觉,也是幻的。为什么
「还有这个在」!佛在这里慈悲心切、层层剥削我们微细执着,所以实际上都是在拂迹,痕迹把它去干净。所以真修好的人,他没觉着他在修行;我修好,我有什么境界,我有力量,他不讲这些的。若一讲,就落窠臼,一讲,说明你还未与真道相应,你走偏差了。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所以幻灭尽以后叫做不动。这里我们不妨说一下禅宗里面的三条路:
第一条路先明理。明了理以后怎样去做呢
有做工夫、有观照、有打坐,要「拂尘」,就是神秀这一派,即「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就是用真心来转妄心,来观照做工夫,这是禅宗最浅的一种方法,不得已的方法。实际上不是禅宗的正宗,这是接引根基差,不得已讲讲的。
第二种是直指。直指是什么
这人本身较清净、烦恼也较轻,不跟你讲这么多的理论,直接指示你。「对面清谈非佛是谁」
「你就是佛,无心即佛」,当下在现识流注顿歇时,指示你,再叫你去体会,进一步体会山河大地等一切无非都是佛性的显现。要你去体会,你不能讨论任何境界,你不要讨厌着垃圾,又不能贪美色,不讲好吃,不讲不好吃,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佛性体现,全体法界都是佛,去悟这个道,要这样去做,自然进入平等,这是第二种。这师父的力量比较大,接的人根基也比较好,没有这样那样闲三闲四的事情,这里搞不清,那里还缠住,这样人如直指他是没用的。过去六祖大师以前,基本上都是直指的。后来到大慧杲禅师时,才开始要参究。以前都是直指,听听师父指导开示,开示以后就直指,你这就是佛性,明白之后就可以了。
第三种是要达到无。做工夫,身心脱落,能所双亡,这无里面灵知了了,去问师父:「师父!我别的都没有了,别的都没执着,就是这个显现,不知这叫什么
」就是这样亲亲切切、没烦恼、没生死。师父指点他,这就是,这就是你的本性。师父印证了你,要你保任它、不失,这是第三种方法。
要有证量,第二种方法没证量,但悟性高,对世界放得下,第一种连悟性还没有,真性还没有,是以道理去修行,这就是禅宗的三种宗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是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这就是讲离的境界、离的工夫。讲到工夫,实际没实法,悟得没实法就有真工夫。这工夫是什么
就是离。离尽时,才清净。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是有根基的人,「应当」劝告我们,「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我们所有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及梦中、坐中所见的境界,都叫幻化境界,叫离境。第一步工夫要离幻境,不要执着于幻境,一执着幻境就会入魔,会走偏差,会出神经而颠倒了。所以不要执着于境界,不要把外面的男男女女,及外面其他的事执着,外面的事是理不清的。你说我要把外面的事搞清,把它安排妥当,这是办不到的。外面的只有放下来,随缘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多求、不多想,都要把放下来;若有病的,心安于病,不求病好。大家知道,你若有困难的,不求没困难,困难与病都是善知识,但是也不是不治病,该治的还是要治。不是学外道,这病我不去治,我做工夫把它做出去,这也是执着。这就叫随顺我们的法性缘起,去方便安立,方便安立人生世间的一切。但是心里应当没问题、没执着,不要把这事老是放在心上,自然解脱外境。
「由坚执持迷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迷离」,就是讲坚决执持、正智、正念,这是幻,我不要,我远离它,远离妄心,远离境界,知道这个心是幻,执这个远离的心也是幻的。「亦复远离」,这也要把它离开,这不离开还是进不去,还是与境界对立的。所以这是离幻之心,离幻的心也要离去。
「远离于幻,亦复远离」,知道远离是幻,幻境不要,幻心也不要。这我们知道,这远离也是幻的,若有个远离在,也是幻,有个方法存在,说明你还没放下。有个学生来问我:「如年轻的修行人结婚好,还是不结婚好,男女的事是否是个关口的问题。」我说:「你若有个问题在,你就有个障碍在,你这个地方肯定还走不过,你这地方若走过了,肯定没这个问题。」从这点我们可以体会出,我们眼前所想的、所难忘的、难以化除的,都是障碍与住着,应当拂尽无住才是。
这里离可分四层:一是离妄,幻之心境;二是离觉,妄的觉知;三是遣离,分别心;四是把遣离这心也遣去。
这里的远离有两种:一是止,二是观。止离是休心息意,永不追攀。是悟了以后,把心意休息下来,永远不追忆…
《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