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P5

  ..續本文上一頁性中見有妄境。既迷之後,妄依覺現,所以說妄生于覺。

  由譬喻可知,空表示本覺妙心,花表示幻妄的無明境界,因衆生迷心取境,所以幻境界從空而有。而從圓覺妙心的本體來說,畢竟無有生。因此,我們可以了悟,一切有生、有滅的境界,都是虛幻不實的,用幻智窺破幻想,當下即得解脫自在。

  「幻花雖滅,空性不壞。」這幻花雖然滅了,而這空性絕不會由此破壞,這說明真性永存,不會斷滅。這是用譬喻的形式解釋了前面懷疑幻滅之後,真性壞不壞的問題。

  我們再進一步引申這個不壞的道理。譬如有些人怕死,念佛的念到身心世界都沒有了,他害怕了:「哎喲!我要死了,佛號不知到那裏去了。」其實如果修得正確,到一定程度時,一定會沒有了,全部脫落,靈知顯現。但很多到關鍵時,他會怕死。這次去石家莊,有一位修行人用功用得不錯,是修心中心法的。他一坐下就能入定,五、六小時都能定住。他在看電視時,一坐下,電視都沒有了,身體沒有了,呼吸也沒有了,但是他還是「死」的。就是說,本性還沒開發,還是在空覺裏面,他走路時怕自己會摔倒,因經常在走路時,一下子沒有了念頭,連走路的人也沒有了,沒了怕自己會摔到,覺一覺,念頭又來了。他很擔心,我對他說:「你不要怕死,你的本性是死不掉,身體丟掉沒關系,你若摔倒就讓它摔倒好了。」這樣過幾天,一次下班回家,路上的汽車很多,他走著一下子沒有了念頭,身體沒有了,他就不理睬它了,任它放去,實際上是沒有摔倒。只這樣一放,身心世界都沒有了,靈知顯現。後來多少時間他自己都不知道,再一覺:「哎!我怎麼站在這裏

   」人只覺得很清爽,內心很明了,往回走,走到家門口時,把門推了一下,爆的一聲又炸開了,這爆炸聲很響,好像在打雷一樣,「啪」!裏面都炸了。修到一定時候,在定中會炸開,炸開時了了無一物,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物,全體靈知,從此以後的幾天裏他睡都不用睡,吃也不知吃,那幾天都是在空當中,馬上死掉也沒關系,妄想也沒有,就是保持在這樣的狀態。這是真實境界,但這還是開始,開悟的開始。

  當然這炸開與師父的一舉而明了是兩樣,那個力量是很弱的,在認得靈知,這下子炸開是無明破了。所以修行有兩種,一種是慢慢觀照慢慢念佛,有一種人用功是放下世界,一心用功,在一心當中頓悟頓證,即頓斷無明,契入無生。這證以後的境界是什麼境界

  一直到八地境界不動,到了八地以後再慢慢地退轉下來到初地菩薩,這要倒退轉的,爲什麼

  因爲習氣。這圓瑛法師(耳根圓通)中講如來禅是一點一點悟、一點一點證的,是次第的,有過程,但是這祖師禅是當時頓悟頓證到底,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頓入的,即全體證見到了,噢!全體顯現,以後還有習氣,還要慢慢地退轉下來,退到二地、叁地,退到某個時候,慢慢了幹淨,再圓證,還要有這樣的過程。所以祖師禅與如來禅是不一樣的,修道途徑是不同的,不能混在一起講。所以「幻花雖滅」,而「空性不壞」是真實存在的。

  「衆生幻心,還以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衆生的幻心要用智慧去了達,了達以後去除滅。所了的是幻,能了的也是幻,都是幻!所以「幻心還以幻滅」。爲什麼

  要用智來照境,境若了,智也了了,智也不要了,這正是智是幻,境也是幻!火是幻,柴也是幻的,都把它了掉。所以「諸幻盡滅,覺心不動」。諸幻滅盡時,這覺心是不會動的,覺心安住本位,清清淨淨,這能所雙亡以後本性顯現。「以幻說覺,亦名爲幻」,這是講拂,就是把痕迹去掉,你若以幻來講覺,這個覺也是幻心。所以禅宗爲什麼不立文字、不講道理

  就是用種種大手段來拂迹,你以幻來講這個覺,講佛性是怎樣怎樣,這是講道理,沒有用。

  有個師父,老是不講法,一年下來都不講法,院主說:「師父!你都沒講法,我們怎麼辦

  請你講法開示我們。」這師父走上講臺,上去手一拍後就下來了,那些弟子問:「師父!怎麼不講就下來呢

  」師父說:「講教有法師,講戒律有律師,這些都有師父了,都不用我說的,這是要你自己去悟、去證的。」就是說我們現在千經萬論,講的道理還是幻的,以這個幻來講這個覺,這覺也是幻的,以這幻來修這個覺,這個覺也是幻的。

  所以「以幻說覺,亦名爲幻」。大家不要把這個執著,要把這個歇去,把道理放掉,顯現這個覺。這個覺怎樣去顯現

  直覺、直接地覺,直覺裏面不要覺著我在覺;做工夫當中,不要覺著我在做工夫。真修行的人,他沒修行的感覺,沒修行的觀念,才是真修行。譬如說有人問:「我前念已去,後念未起,當下空明之時,該怎麼辦

  」我說:「不起認知,不作空想。」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就是恐怕修行的人會作這樣的念頭,對這個幻說覺是幻,不對幻的本有的覺,不是虛妄,這樣心一起也是妄的。他認爲我對妄來說當然是妄的,那我不對妄的覺總是真的覺,這也是妄的。對是妄,不對也是妄的。爲什麼

  「還有這個在」!

  「說無覺者,亦複如是」,若說沒有覺,就是前面兩個覺都沒有了,你覺得這是真的,但是你覺得這地方沒有了,講個沒有、講個無,你也是幻的。你講空、講個無、講個沒覺,也是幻的。爲什麼

  「還有這個在」!佛在這裏慈悲心切、層層剝削我們微細執著,所以實際上都是在拂迹,痕迹把它去幹淨。所以真修好的人,他沒覺著他在修行;我修好,我有什麼境界,我有力量,他不講這些的。若一講,就落窠臼,一講,說明你還未與真道相應,你走偏差了。

  「是故幻滅,名爲不動」,所以幻滅盡以後叫做不動。這裏我們不妨說一下禅宗裏面的叁條路:

  第一條路先明理。明了理以後怎樣去做呢

  有做工夫、有觀照、有打坐,要「拂塵」,就是神秀這一派,即「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就是用真心來轉妄心,來觀照做工夫,這是禅宗最淺的一種方法,不得已的方法。實際上不是禅宗的正宗,這是接引根基差,不得已講講的。

  第二種是直指。直指是什麼

  這人本身較清淨、煩惱也較輕,不跟你講這麼多的理論,直接指示你。「對面清談非佛是誰」

  「你就是佛,無心即佛」,當下在現識流注頓歇時,指示你,再叫你去體會,進一步體會山河大地等一切無非都是佛性的顯現。要你去體會,你不能討論任何境界,你不要討厭著垃圾,又不能貪美色,不講好吃,不講不好吃,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佛性體現,全體法界都是佛,去悟這個道,要這樣去做,自然進入平等,這是第二種。這師父的力量比較大,接的人根基也比較好,沒有這樣那樣閑叁閑四的事情,這裏搞不清,那裏還纏住,這樣人如直指他是沒用的。過去六祖大師以前,基本上都是直指的。後來到大慧杲禅師時,才開始要參究。以前都是直指,聽聽師父指導開示,開示以後就直指,你這就是佛性,明白之後就可以了。

  第叁種是要達到無。做工夫,身心脫落,能所雙亡,這無裏面靈知了了,去問師父:「師父!我別的都沒有了,別的都沒執著,就是這個顯現,不知這叫什麼

  」就是這樣親親切切、沒煩惱、沒生死。師父指點他,這就是,這就是你的本性。師父印證了你,要你保任它、不失,這是第叁種方法。

  要有證量,第二種方法沒證量,但悟性高,對世界放得下,第一種連悟性還沒有,真性還沒有,是以道理去修行,這就是禅宗的叁種宗旨。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是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這就是講離的境界、離的工夫。講到工夫,實際沒實法,悟得沒實法就有真工夫。這工夫是什麼

  就是離。離盡時,才清淨。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是有根基的人,「應當」勸告我們,「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我們所有六根所對的六塵境界,及夢中、坐中所見的境界,都叫幻化境界,叫離境。第一步工夫要離幻境,不要執著于幻境,一執著幻境就會入魔,會走偏差,會出神經而顛倒了。所以不要執著于境界,不要把外面的男男女女,及外面其他的事執著,外面的事是理不清的。你說我要把外面的事搞清,把它安排妥當,這是辦不到的。外面的只有放下來,隨緣做,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多求、不多想,都要把放下來;若有病的,心安于病,不求病好。大家知道,你若有困難的,不求沒困難,困難與病都是善知識,但是也不是不治病,該治的還是要治。不是學外道,這病我不去治,我做工夫把它做出去,這也是執著。這就叫隨順我們的法性緣起,去方便安立,方便安立人生世間的一切。但是心裏應當沒問題、沒執著,不要把這事老是放在心上,自然解脫外境。

  「由堅執持迷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迷離」,就是講堅決執持、正智、正念,這是幻,我不要,我遠離它,遠離妄心,遠離境界,知道這個心是幻,執這個遠離的心也是幻的。「亦複遠離」,這也要把它離開,這不離開還是進不去,還是與境界對立的。所以這是離幻之心,離幻的心也要離去。

  「遠離于幻,亦複遠離」,知道遠離是幻,幻境不要,幻心也不要。這我們知道,這遠離也是幻的,若有個遠離在,也是幻,有個方法存在,說明你還沒放下。有個學生來問我:「如年輕的修行人結婚好,還是不結婚好,男女的事是否是個關口的問題。」我說:「你若有個問題在,你就有個障礙在,你這個地方肯定還走不過,你這地方若走過了,肯定沒這個問題。」從這點我們可以體會出,我們眼前所想的、所難忘的、難以化除的,都是障礙與住著,應當拂盡無住才是。

  這裏離可分四層:一是離妄,幻之心境;二是離覺,妄的覺知;叁是遣離,分別心;四是把遣離這心也遣去。

  這裏的遠離有兩種:一是止,二是觀。止離是休心息意,永不追攀。是悟了以後,把心意休息下來,永遠不追憶…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