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P4

  ..续本文上一页有大神通(目连神通第一)相信了他,把原来所有的金银财宝都布施给穷人,且把仓库造得很大很大,就在那里等著,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过去了,怎么还不见仓库里有什么金银财宝,他哥哥就找到了他的弟弟。他说:「哎!你怎么骗我,已好几个月了,我的仓库还不见金银财宝满起来,你说会满的。」目连说:「不是我骗你,你现在跟我来,你怕不怕

  」「不怕!」目连把他的哥哥腾云驾雾地带到天上去,到天上一看,这天堂地方确实是非常好,亭台楼阁,美女如云,金银财宝到处闪闪发光,进去就是没有主人。他哥哥问:「这地方的主人是谁

  」听到有人说:「目连的哥哥在印度做大布施,这地方就是他寿终以后到这里来享天福的。」他哥哥听了很高兴,说:「我有这样的好地方,那我的布施也值得,人间百年总有一死。」这说明什么问题,一切缘起都是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布施的时候,是熏你的心。你是快活无私布施的,这不思议变,马上就变出来。所以因果是同时的,不要说地狱什么时候才有,现有熏入现在就存在地狱,在等你;天堂也在等你,是现有的;西方也一样,你一心念佛,这莲花就开在那儿等你,你天天念,这莲花也一点一点的大起来放光,且都有名字,某某人等,这都是同时显现。法界性里面就有这样的能量,真如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空间里,是一个点,但是整个法界是十方的,法界都是通的、没障碍的。「法界无碍性,显现一切法」。当我们起一个念头时,法界里面马上就有变化,起一个念头就是熏,所以现在的人的相貌都会变,环境也会变。同样吃一碗饭,若是有功德的人,这碗饭的营养就好得多,与业重的人是不同的。所以有些修道修得好的人,他这碗饭若送给徒弟吃,吃进去就不同,这杯大悲水都会变。环境、空间都是在变,随你而变。你修行若修得好,随便到什么地方都是很顺利的、都清净的,大家都会顺你、帮你。你到那里若跟人家生意见、斗诤,那么这人还没修好,这变出的就是阿修罗,马上变出阿修罗在那个地方等你,所以这是缘起熏变的现象。完全是心的作用,是显现识的因,八识的因。

  「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取种种尘,把外面的茶杯、热水瓶、男女等当真,把这尘取来。哦!到佛堂清净,我家里乱,这是取尘。取这个尘,便在打妄想了。家里不清净,生病不好受,到了某一个地方很舒服。这样想来想去、打妄想,渐渐熏入,是分别事相而起无明识心。起分别了,这人对我好,这人对我不好,我到这里舒服,到那里不舒服。若跟有些人接触会有重的感觉,跟有些人接触会有轻的感觉,就在那里分别;今天修行修得好了,就高兴了,马上对别人讲,讲了就没有了。变来变去,这就叫「分别事识」,分别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来,构成了识心的功能,形成无始的妄想熏习。这现识因与事识因的两种都是生死,把这两种的识心都转了,理与事圆融,事与事无碍,得解脱真实境界。所以知道一切法没自体,山河大地等都没自体,都是变起的。没有自体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借助所依,即有条件,也即叫「因缘所生法」,我们的身体要吃饭、穿衣,由父母和合生出,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条件;修行也要有条件,一切都是依据条件的,假若我们修行人以圆觉的心而起,虽然起一切相,但我们不取诸尘,不被所熏,而归到体上去,打破条件的执着;又能善于利用条件,善于利用念佛、持咒等;修行一切都是圆觉心所起的缘,条件是有用的。所以印度人所说的幻,像幻的马一样,这幻的马没体。为什么

  印度有个幻师用手帕折起一只马,人们看到的就像真的马一样。印度幻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把种子放在地下,把咒念在水里,再把这水浇在种子上,过几分钟,这种子的萌芽就出来了;再念咒,半个小时过去,就长出一米多高,再继续念咒,过一会儿花就开;再念咒,果实出来了,摘下就送给你吃,这些都是真有的事,在印度的历史及现在都存在着。幻化的很多很多,会变各种各样的境界,甚至海市蜃楼等都有。所以密宗里这些东西也特别多,因为密宗的密法很多都是从印度来的。蒂洛巴、莲华生大师、阿底峡尊者等,很多都是从印度来的,也包容这些法。有些咒一念,把手放进滚烫的油里,手一点不烫伤。这些把戏变起,一般人看到就会说这师父工夫一定很高,这师父的境界很了不起。谁也看不见,其实都是咒与幻术的作用,都不奇怪。所以幻马没体,它是依手帕,手帕表示真心,马表示五蕴与十八界,配合前面五法来分别的就有以下五种对应关系:

  所依巾--真 性

  幻师幻术--心 识

  所幻马--依他起

  马有即无--我法即空 

  痴执为马--迷执我法

  有人要问:「既然真能生妄,真心是妄法源头,为甚么下面讲无明无体

  」回答说:「妄法是真性而显起,就如所依的巾一样,故说真是妄的源头,妄既现起,也就迷失了真性,但是真本来无妄。譬如第二月是依本月而现起的,本月是现起第二月之所依,而本月实际上没有二个月轮,也就是说明第二月没有体性。」

  那么经里面说的种种都生于心,所以不是心生种种,心是不动的,心是体。空寂的体不动,那么许多经论上说:「万法一心,三界唯识」。宗门所指的途径有差别,一般的学者很少能真正了悟。如天台宗、唯识宗等,讲法都不同。依据华严宗的判断,有五种教,五种层次的分别:第一层次叫愚法声闻,这声闻没智慧,笨得很。这教里面假说一心,假借说六识有实体心,同时认为实有外境。内有个心,外面有实境,这是愚法声闻。外境是由心去造业而感招的,你造什么业,感什么境,似有真正的境界的在。如前面提到的目莲的哥哥,真的有个天堂境界,他哥哥看到了这个境界,知道自己以后会到这里来,享受这个境界。这是愚法声闻教里的心外有境的唯心。第二层在大乘权教里说,异熟阿赖耶叫做一心。异熟是异时异地成熟。它说境界是没有的,境界都是赖耶变出,这赖耶进一步说,精神种子和物质种子都是第八识见分的变现功能,所以没外境界。第三层次大乘实教讲如来藏是一心。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及空不空如来藏,这藏理没两样,万物都是从这里显现--迷与悟、事与理,一切都是从这里显现。天台宗讲如来藏,密宗里面也讲如来藏,所以理没有差异。第四层次是一乘顿教一心。这是禅宗不立文字阶级的一心,但是一心,破诸数故。禅宗说的泯绝染净,就是通过活的智慧,把一切相对与能所的境界,完全消亡、超越。到那时,染与净都没有,只有一灵真心;没一切数量法、没次第法、没境界法,造就是禅宗所悟,所证的境界。最后一层是一乘圆教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一乘圆教讲的是总该万有,天地万物都是一心,没有两个心。身心、世界、森罗万象即是一心。圆融绝待的本体,理与事、本与未没差别。所以一块石头、一朵花,所谓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是妙心的显现,全体是法界,全体是是真心,这是圆教里面讲的。以上讲的五教不同的一心,后面比前面层层转深,后面的一心必然摄收前面的一心,但前面不能摄收后面的。为什么都说一心而有那么多的差异

  因为佛经都是随机而说法,论是随顺经里的话而通达宣扬,学习的人追随论典而起执着,才产生末法时代固守浅义权法的现象。因此,宗密大师就此分为三门来显示其中的实义: 

  初约所诠逆次顺法从四至一辗转起末,谓本唯非染非净,一法界心,由不觉之名如来藏与生灭合成阿赖耶识。复由执此为我法故,转起余七,成八种识。各由识体起能见所见分,由能见故,似外境现,执取此现为定实故,造种种别业、共业,故内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诸法。

  这是第一门分别从第四一心辗转向前顺法变现的过程。

  二约能诠顺文逆法从一至四辗转穷本。谓佛对下劣根性,未能顿达万法所起根本者,且言从业所感,此则初声闻教。次为机稍胜者,说能所感,一切唯识,辗转乃至唯一真心,名顿教等,皆由根有胜劣故,令说有浅深。若执前前,即迷后后,始终通会,方尽其源。

  这第二门说明了佛对机从浅至深的过程,只有通会其意,才能尽法的源底。

  三能诠所诠逆顺本末皆无障碍,由称法性直谈,不逐机宜异说,故即圆教也。

  第三门是圆教的称会法性的直谈,所以不随逐根机的异说,只有大智圆悟的人,方能契会此旨。

  唯心的宗旨,是经论所宗依,非常的重要,如果迷了此旨就到处碰壁,不达法的源底。假若悟解明了,那么就万法临镜,纵横自在了。

  我们从一心来讲有染与净的两种缘起,凡夫不修是染缘起。有些人虽然在修,但他的染心不断,也是染缘起。净土叫净业,密宗叫三昧悉地,要相应,若不相应,修来修去也还是染污的,所以要从净缘起来修。虽然缘无自性,但染净却都要融会。融会在哪里

  融会法界性。起由法性起,灭由法性灭。所以说不用断尽诸缘,这样子才能够显现真实妙用。

  妄心既然能熏真如而形成染缘起,幻化种种颠倒境界,那么反过来以真如法熏习无明,使妄心觉悟,就成为向道解脱的净缘起,直通菩提涅槃境界。所以当一切虚幻消尽之时,觉性也必彻底圆满了。

  以下佛就「幻尽觉满」之义,用譬喻、法合、拂幻觉的三层来阐释。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这是举虚空本来没有生灭,毕竟空寂,了无一物,但是如果一个人眼睛里生了病翳,那就带上了虚幻的因缘,于是在实无生灭的晴空里,妄见有狂花生生灭灭。眼睛被病翳所迷的时候,妄花依空为背景而显现,所以说:「犹如空花,从空而有。」这是譬喻圆觉妙性,毕竟没有生,但是因为心被妄心无明所迷,所以…

《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