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用,不用修,这是错的。应明白怎样利用幻来修,前面说的「知是空花,即无轮转」,这是说明身心是幻,知是知道了,但还没证。没证的时候虽然知道是空花,空花还没尽灭,当时一觉,就没有了,接着第二个念头马上来了,妄念又有了,来了一觉又没有了,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你不可能念念清净、念念平等,一念相应是一念佛,但是要念念相应,二六时中要清净,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说的,要做到净念相继,既然做不到,还要修,怎样修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这是提出第二层问题--假若说幻性一切尽灭,幻性都没有了,念头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这些都是幻的,轮回也是幻的,人也是幻的,一切都没有了,那么就没有心了。有些人会担忧,一切都没有了,那么用什么来成佛呢
用什么来修行呢
我得到什么
他们说会得不到的,没东西得到,谁去修行
为什么还说修行如幻呢
一切如幻是不是断灭
《金刚经》里说的虽然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但不可以断灭说,你若说断灭也是错的。但是我们知道把现在如幻的观念来看佛经、看世界,直到一切幻尽时真常才会显现,真的本来就存在于幻的当中,从来没离开过。所谓的幻性,是以真为体性,但是幻性无体,幻性是虚幻的作用。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於生无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这是第三层关于不修的过失。假若众生本不修行,他从无始以来本来没修行,没修行故在生死当中常居幻化,常在生死如幻流转中,不是在真的里面,那么「曾不了知」,他从来没了知。曾,曾经、从来,他从来不知如幻境界,他不知道是幻,因常在幻中,在幻中生生灭灭,那么使妄想的心如何解脱呢
有些人就是迷惑在这里,一切如幻,都是空的,这觉性本来没生,本来清净,如果一个人若在幻中知道这样的道理,有些人说我不要修行了,要知道「本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云何则脱苦」
你现在知道空,若不修,也没办法脱苦。不过修的情况不同,迷的人把修行当真的。哦!真有烦恼、真有病苦、真有业障,要把它马上除掉,把它马上修掉,要有师父的加持,把这业障消掉,这是人迷了不知。若已悟的人,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烦恼是假的,业障是假的,病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师父也是假的、是幻的,都是在迷的时候引导你,悟了以后都要自己去观照。观照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之中,说话与做事情当中,一切都是修行。所以不了知如幻境界,即未达缘起事相。这个偈子里还说:「从来不达事,妄想不解脱,今还不了知,如何得解脱
」因此,近代人在禅宗里面偏于这种意思很多,因为有天真佛性,不用做工夫;天台宗后来变成教相,只有判教、研究没修行,就是这种情况;净土宗判禅宗你如开悟见性,阴境一现前,就会随他法,你若生死没了脱,没用的,这是说只有悟没证的不行,但是悟后成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今生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有禅有净土最好,现在可以做人家的师父,引导别人,来生可以出世仿佛祖。那么他提出这三个问题问佛,使我们理解到圆觉道理以后,最要紧的问题是既然如幻,还用修不用修
幻修是否是断灭
幻修以后如何去证真
因此,最后说:「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就是愿你佛啊!为了末世的一切众生,用什么样的方便,渐次修习入手用功,慢慢地、逐步逐步地修持。这是无里面的真空妙用,所说「不知觉者,犹如虚空」。你虽然体会到无,无当然要有个觉性去无,有这个觉,当然不是感觉,我们众生是受这个苦乐的感觉,如空掉一切相待的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所以说末法众生正路还未找到的人,应该用如何的方便和渐次修入,「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关键在于永离诸幻。就是说要通过对治、通过方便才能够证入这圆觉。那么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前面圆觉的理,明白体性是真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还不行。碰着八风还会动,还是虚幻执着,像穷人一样。你说我什么都有,我里面佛法都有,但是没成就、没功德、没大智慧、没清净妙用,这还不行,你的行为还是穷人。你的理解就像电光一样,解是很快的,佛教道理都懂,没用。所以说用什么办法去修持:永住平等。但是末法时代要通达也是需要的,你若有这样的解,行起来就像风帆扬于顺水,很快即到宝所。现代人就是这样的,连圆解也没有了,都是盲修瞎炼,跟别人走,到底怎样是修行还不知道,这样的人是占大多数。他就是解不进去,这解进去后,没一个字、没一部佛经、没佛法;真正解了,文字离开以后,你还是存在着智慧,还能通达的一切法,这就叫解悟,不是一定要看参考书,一定要东找西找,不是这样子的;而真正的文字般若是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是它的显现,都是佛法的显现,这叫文字般若具足。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味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是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普贤菩萨讲了以上的话后,以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五智的法体而归投于清净心地,善用三轨之道而请于无上真修的大行,始终安住本位,往复无谬。
这时一切世界最极尊贵的佛陀,赞叹普贤菩萨说:「好极了!好极了!」为什么
因为你现在能够为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提出如何修入菩萨如幻三昧。什么叫「如幻三昧」
菩萨悟理后,知唯性是真,为万法之源头,于是了达身心世界一切是幻化的假相,不被缘起万有所迷,处处暗合本觉真性,称性起照,因照而化,以幻转幻,真明全体显现,这就是在事事上达到无碍的境地。好比镜子照影,非受非拒,影子虽有生灭变化,了知是幻,故不受其迁,如此即事而真,了幻而用,就是如幻三昧的修法。以幻修幻而证真,真如因幻而显妙。通过这样的无方便之方便,非渐次之渐次,使我们得离无始以来的妄习,离幻即真,所以本无实法给你。
世尊要把这样的大法示现给大众,并劝诫要以智心谛观而听,于是普贤与大众在欢喜中默然受法。
幻从哪里生起
幻尽后觉性会圆满么
如何离幻显觉
幻与觉可以同时并存么
以下我们听佛如何开示此中妙义。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句要相当注意,普贤菩萨虽然没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佛先提到,为什么
因这是根本,如连这根本还不懂,到后来无论怎样说都没有用。哪些是种种幻化
有漏心是,什么叫有漏
有烦恼,心外求法,种种执着,就是说你与本性不相应,你所有的修行都是漏落的,都是执着,都是变化的,都是取舍的,如竹篮打水一样。有漏的五蕴(识、受、想、行色)、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些都是幻化无明。这幻化无明,又从哪里生出
这一切幻化无明的有漏法是从性净的真心里生出,实际上生出就是显现或覆盖。所以我们说不要把眼下的事当真,都没有真,都是幻化的。而性净的真心是真实,但是真心是海水里面盐味一样,你看不到;又譬如油漆里面的胶一样,这胶本来碧清,一混进漆里你就看不见了。实际这是存在的,这是大能量的透明的性质,这是圆明 之体,本来具足在我们的性体当中,就是烦恼性里面也有佛的种性,所以说:「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虽然我们心是凡圣同依,只有佛圆证,所以用如来来标示,真正的圆是什么
离一切相。大家修行都是着相修行,着相修行无论你怎样修,都修不圆。为什么
有对立面,有幻化的境界,有幻化的感觉,最多只能是觉受。觉受到轻安,觉受欢喜,不是证悟。觉不是空就叫觉,不著空,是觉性的显现。觉性圆满,不可思议。什么叫妙
处染而不染。什么叫心
心即是觉性的功能。一般地方对心的解释,有草木心、肉团心、攀缘心、集起心、真如心五种。这里心的定义是「中实神解」。「中」是性的中道与平衡,它不偏任何一方,不着空、不着有;「实」,是实性、实相;中实即中道实相的如来藏心;什么叫「神解」
神会、悟解、心开意解,是神妙难思的智慧。噢!原来是这样,叫你说你又说不出来,语言说出的都是没有办法的不得已的表达。真正的神解的功能叫做心,大家要体会这点。这「神解」到以后不可言表,不可论说。梵文叫「乾栗驮」,是坚实之心。这心不是缘虑,不是集起,更不是草木、肉团,就这一意义来说,一切都是从这点灵明真心生起,所以说「皆生」。本觉心体是因,根本不觉,就是根本无明随缘。这缘生起三细,由业识是因,境界为缘生起六粗。我们前面讲到三细六粗的问题,是《大乘起信论》里面的。而《楞伽经》里面讲:「大慧!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入。是分别事识因。」什么叫不思议熏
我们的性是空的,但是会熏人。如你见到境界,听到什么话都会熏入里面去的。所以我们念佛,天天想到净土,是净熏。还有染熏。不思议熏,一定具备不思议变,变起的境界。举个例子:佛住世时目连有个哥哥,其哥哥很富有,但是身体不好,且还贪更多的钱财,目连对他说:「哥哥,你这样拼命地赚钱,很难一下子赚得很多,我有一个办法对你讲,你把钱都拿出去布施,把仓库造得很大很大,佛法里面有个奇妙的法,结果你的钱会很多很多,成千倍、成万倍地增长。」他的哥哥听他一说,知道他的弟弟是佛的弟子,且…
《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