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P3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用,不用修,這是錯的。應明白怎樣利用幻來修,前面說的「知是空花,即無輪轉」,這是說明身心是幻,知是知道了,但還沒證。沒證的時候雖然知道是空花,空花還沒盡滅,當時一覺,就沒有了,接著第二個念頭馬上來了,妄念又有了,來了一覺又沒有了,叫「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你不可能念念清淨、念念平等,一念相應是一念佛,但是要念念相應,二六時中要清淨,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裏說的,要做到淨念相繼,既然做不到,還要修,怎樣修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

  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這是提出第二層問題--假若說幻性一切盡滅,幻性都沒有了,念頭沒有了,身體也沒有了,世界也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這些都是幻的,輪回也是幻的,人也是幻的,一切都沒有了,那麼就沒有心了。有些人會擔憂,一切都沒有了,那麼用什麼來成佛呢

  用什麼來修行呢

  我得到什麼

  他們說會得不到的,沒東西得到,誰去修行

  爲什麼還說修行如幻呢

  一切如幻是不是斷滅

  《金剛經》裏說的雖然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但不可以斷滅說,你若說斷滅也是錯的。但是我們知道把現在如幻的觀念來看佛經、看世界,直到一切幻盡時真常才會顯現,真的本來就存在于幻的當中,從來沒離開過。所謂的幻性,是以真爲體性,但是幻性無體,幻性是虛幻的作用。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於生無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這是第叁層關于不修的過失。假若衆生本不修行,他從無始以來本來沒修行,沒修行故在生死當中常居幻化,常在生死如幻流轉中,不是在真的裏面,那麼「曾不了知」,他從來沒了知。曾,曾經、從來,他從來不知如幻境界,他不知道是幻,因常在幻中,在幻中生生滅滅,那麼使妄想的心如何解脫呢

  有些人就是迷惑在這裏,一切如幻,都是空的,這覺性本來沒生,本來清淨,如果一個人若在幻中知道這樣的道理,有些人說我不要修行了,要知道「本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雲何則脫苦」

  你現在知道空,若不修,也沒辦法脫苦。不過修的情況不同,迷的人把修行當真的。哦!真有煩惱、真有病苦、真有業障,要把它馬上除掉,把它馬上修掉,要有師父的加持,把這業障消掉,這是人迷了不知。若已悟的人,他知道這些都是假的,煩惱是假的,業障是假的,病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師父也是假的、是幻的,都是在迷的時候引導你,悟了以後都要自己去觀照。觀照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之中,說話與做事情當中,一切都是修行。所以不了知如幻境界,即未達緣起事相。這個偈子裏還說:「從來不達事,妄想不解脫,今還不了知,如何得解脫

   」因此,近代人在禅宗裏面偏于這種意思很多,因爲有天真佛性,不用做工夫;天臺宗後來變成教相,只有判教、研究沒修行,就是這種情況;淨土宗判禅宗你如開悟見性,陰境一現前,就會隨他法,你若生死沒了脫,沒用的,這是說只有悟沒證的不行,但是悟後成真;「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今生爲人師,來世作佛祖」。有禅有淨土最好,現在可以做人家的師父,引導別人,來生可以出世仿佛祖。那麼他提出這叁個問題問佛,使我們理解到圓覺道理以後,最要緊的問題是既然如幻,還用修不用修

  幻修是否是斷滅

  幻修以後如何去證真

  因此,最後說:「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就是願你佛啊!爲了末世的一切衆生,用什麼樣的方便,漸次修習入手用功,慢慢地、逐步逐步地修持。這是無裏面的真空妙用,所說「不知覺者,猶如虛空」。你雖然體會到無,無當然要有個覺性去無,有這個覺,當然不是感覺,我們衆生是受這個苦樂的感覺,如空掉一切相待的覺,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所以說末法衆生正路還未找到的人,應該用如何的方便和漸次修入,「令諸衆生永離諸幻」。關鍵在于永離諸幻。就是說要通過對治、通過方便才能夠證入這圓覺。那麼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前面圓覺的理,明白體性是真的--理即佛,名字即佛,還不行。碰著八風還會動,還是虛幻執著,像窮人一樣。你說我什麼都有,我裏面佛法都有,但是沒成就、沒功德、沒大智慧、沒清淨妙用,這還不行,你的行爲還是窮人。你的理解就像電光一樣,解是很快的,佛教道理都懂,沒用。所以說用什麼辦法去修持:永住平等。但是末法時代要通達也是需要的,你若有這樣的解,行起來就像風帆揚于順水,很快即到寶所。現代人就是這樣的,連圓解也沒有了,都是盲修瞎煉,跟別人走,到底怎樣是修行還不知道,這樣的人是占大多數。他就是解不進去,這解進去後,沒一個字、沒一部佛經、沒佛法;真正解了,文字離開以後,你還是存在著智慧,還能通達的一切法,這就叫解悟,不是一定要看參考書,一定要東找西找,不是這樣子的;而真正的文字般若是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都是它的顯現,都是佛法的顯現,這叫文字般若具足。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味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是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普賢菩薩講了以上的話後,以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的五智的法體而歸投于清淨心地,善用叁軌之道而請于無上真修的大行,始終安住本位,往複無謬。

  這時一切世界最極尊貴的佛陀,贊歎普賢菩薩說:「好極了!好極了!」爲什麼

  因爲你現在能夠爲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提出如何修入菩薩如幻叁昧。什麼叫「如幻叁昧」

  菩薩悟理後,知唯性是真,爲萬法之源頭,于是了達身心世界一切是幻化的假相,不被緣起萬有所迷,處處暗合本覺真性,稱性起照,因照而化,以幻轉幻,真明全體顯現,這就是在事事上達到無礙的境地。好比鏡子照影,非受非拒,影子雖有生滅變化,了知是幻,故不受其遷,如此即事而真,了幻而用,就是如幻叁昧的修法。以幻修幻而證真,真如因幻而顯妙。通過這樣的無方便之方便,非漸次之漸次,使我們得離無始以來的妄習,離幻即真,所以本無實法給你。

  世尊要把這樣的大法示現給大衆,並勸誡要以智心谛觀而聽,于是普賢與大衆在歡喜中默然受法。

  幻從哪裏生起

  幻盡後覺性會圓滿麼

  如何離幻顯覺

  幻與覺可以同時並存麼

  以下我們聽佛如何開示此中妙義。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這句要相當注意,普賢菩薩雖然沒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佛先提到,爲什麼

  因這是根本,如連這根本還不懂,到後來無論怎樣說都沒有用。哪些是種種幻化

  有漏心是,什麼叫有漏

  有煩惱,心外求法,種種執著,就是說你與本性不相應,你所有的修行都是漏落的,都是執著,都是變化的,都是取舍的,如竹籃打水一樣。有漏的五蘊(識、受、想、行色)、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這些都是幻化無明。這幻化無明,又從哪裏生出

  這一切幻化無明的有漏法是從性淨的真心裏生出,實際上生出就是顯現或覆蓋。所以我們說不要把眼下的事當真,都沒有真,都是幻化的。而性淨的真心是真實,但是真心是海水裏面鹽味一樣,你看不到;又譬如油漆裏面的膠一樣,這膠本來碧清,一混進漆裏你就看不見了。實際這是存在的,這是大能量的透明的性質,這是圓明 之體,本來具足在我們的性體當中,就是煩惱性裏面也有佛的種性,所以說:「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雖然我們心是凡聖同依,只有佛圓證,所以用如來來標示,真正的圓是什麼

  離一切相。大家修行都是著相修行,著相修行無論你怎樣修,都修不圓。爲什麼

  有對立面,有幻化的境界,有幻化的感覺,最多只能是覺受。覺受到輕安,覺受歡喜,不是證悟。覺不是空就叫覺,不著空,是覺性的顯現。覺性圓滿,不可思議。什麼叫妙

  處染而不染。什麼叫心

  心即是覺性的功能。一般地方對心的解釋,有草木心、肉團心、攀緣心、集起心、真如心五種。這裏心的定義是「中實神解」。「中」是性的中道與平衡,它不偏任何一方,不著空、不著有;「實」,是實性、實相;中實即中道實相的如來藏心;什麼叫「神解」

  神會、悟解、心開意解,是神妙難思的智慧。噢!原來是這樣,叫你說你又說不出來,語言說出的都是沒有辦法的不得已的表達。真正的神解的功能叫做心,大家要體會這點。這「神解」到以後不可言表,不可論說。梵文叫「乾栗馱」,是堅實之心。這心不是緣慮,不是集起,更不是草木、肉團,就這一意義來說,一切都是從這點靈明真心生起,所以說「皆生」。本覺心體是因,根本不覺,就是根本無明隨緣。這緣生起叁細,由業識是因,境界爲緣生起六粗。我們前面講到叁細六粗的問題,是《大乘起信論》裏面的。而《楞伽經》裏面講:「大慧!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入。是分別事識因。」什麼叫不思議熏

  我們的性是空的,但是會熏人。如你見到境界,聽到什麼話都會熏入裏面去的。所以我們念佛,天天想到淨土,是淨熏。還有染熏。不思議熏,一定具備不思議變,變起的境界。舉個例子:佛住世時目連有個哥哥,其哥哥很富有,但是身體不好,且還貪更多的錢財,目連對他說:「哥哥,你這樣拼命地賺錢,很難一下子賺得很多,我有一個辦法對你講,你把錢都拿出去布施,把倉庫造得很大很大,佛法裏面有個奇妙的法,結果你的錢會很多很多,成千倍、成萬倍地增長。」他的哥哥聽他一說,知道他的弟弟是佛的弟子,且…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