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大神通(目連神通第一)相信了他,把原來所有的金銀財寶都布施給窮人,且把倉庫造得很大很大,就在那裏等著,一個月、二個月、叁個月過去了,怎麼還不見倉庫裏有什麼金銀財寶,他哥哥就找到了他的弟弟。他說:「哎!你怎麼騙我,已好幾個月了,我的倉庫還不見金銀財寶滿起來,你說會滿的。」目連說:「不是我騙你,你現在跟我來,你怕不怕
」「不怕!」目連把他的哥哥騰雲駕霧地帶到天上去,到天上一看,這天堂地方確實是非常好,亭臺樓閣,美女如雲,金銀財寶到處閃閃發光,進去就是沒有主人。他哥哥問:「這地方的主人是誰
」聽到有人說:「目連的哥哥在印度做大布施,這地方就是他壽終以後到這裏來享天福的。」他哥哥聽了很高興,說:「我有這樣的好地方,那我的布施也值得,人間百年總有一死。」這說明什麼問題,一切緣起都是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我們布施的時候,是熏你的心。你是快活無私布施的,這不思議變,馬上就變出來。所以因果是同時的,不要說地獄什麼時候才有,現有熏入現在就存在地獄,在等你;天堂也在等你,是現有的;西方也一樣,你一心念佛,這蓮花就開在那兒等你,你天天念,這蓮花也一點一點的大起來放光,且都有名字,某某人等,這都是同時顯現。法界性裏面就有這樣的能量,真如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空間裏,是一個點,但是整個法界是十方的,法界都是通的、沒障礙的。「法界無礙性,顯現一切法」。當我們起一個念頭時,法界裏面馬上就有變化,起一個念頭就是熏,所以現在的人的相貌都會變,環境也會變。同樣吃一碗飯,若是有功德的人,這碗飯的營養就好得多,與業重的人是不同的。所以有些修道修得好的人,他這碗飯若送給徒弟吃,吃進去就不同,這杯大悲水都會變。環境、空間都是在變,隨你而變。你修行若修得好,隨便到什麼地方都是很順利的、都清淨的,大家都會順你、幫你。你到那裏若跟人家生意見、鬥诤,那麼這人還沒修好,這變出的就是阿修羅,馬上變出阿修羅在那個地方等你,所以這是緣起熏變的現象。完全是心的作用,是顯現識的因,八識的因。
「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取種種塵,把外面的茶杯、熱水瓶、男女等當真,把這塵取來。哦!到佛堂清淨,我家裏亂,這是取塵。取這個塵,便在打妄想了。家裏不清淨,生病不好受,到了某一個地方很舒服。這樣想來想去、打妄想,漸漸熏入,是分別事相而起無明識心。起分別了,這人對我好,這人對我不好,我到這裏舒服,到那裏不舒服。若跟有些人接觸會有重的感覺,跟有些人接觸會有輕的感覺,就在那裏分別;今天修行修得好了,就高興了,馬上對別人講,講了就沒有了。變來變去,這就叫「分別事識」,分別隨著事物的變化而來,構成了識心的功能,形成無始的妄想熏習。這現識因與事識因的兩種都是生死,把這兩種的識心都轉了,理與事圓融,事與事無礙,得解脫真實境界。所以知道一切法沒自體,山河大地等都沒自體,都是變起的。沒有自體的關系,所以一定要借助所依,即有條件,也即叫「因緣所生法」,我們的身體要吃飯、穿衣,由父母和合生出,受各種各樣的教育條件;修行也要有條件,一切都是依據條件的,假若我們修行人以圓覺的心而起,雖然起一切相,但我們不取諸塵,不被所熏,而歸到體上去,打破條件的執著;又能善于利用條件,善于利用念佛、持咒等;修行一切都是圓覺心所起的緣,條件是有用的。所以印度人所說的幻,像幻的馬一樣,這幻的馬沒體。爲什麼
印度有個幻師用手帕折起一只馬,人們看到的就像真的馬一樣。印度幻的東西很多很多,如把種子放在地下,把咒念在水裏,再把這水澆在種子上,過幾分鍾,這種子的萌芽就出來了;再念咒,半個小時過去,就長出一米多高,再繼續念咒,過一會兒花就開;再念咒,果實出來了,摘下就送給你吃,這些都是真有的事,在印度的曆史及現在都存在著。幻化的很多很多,會變各種各樣的境界,甚至海市蜃樓等都有。所以密宗裏這些東西也特別多,因爲密宗的密法很多都是從印度來的。蒂洛巴、蓮華生大師、阿底峽尊者等,很多都是從印度來的,也包容這些法。有些咒一念,把手放進滾燙的油裏,手一點不燙傷。這些把戲變起,一般人看到就會說這師父工夫一定很高,這師父的境界很了不起。誰也看不見,其實都是咒與幻術的作用,都不奇怪。所以幻馬沒體,它是依手帕,手帕表示真心,馬表示五蘊與十八界,配合前面五法來分別的就有以下五種對應關系:
所依巾--真 性
幻師幻術--心 識
所幻馬--依他起
馬有即無--我法即空
癡執爲馬--迷執我法
有人要問:「既然真能生妄,真心是妄法源頭,爲甚麼下面講無明無體
」回答說:「妄法是真性而顯起,就如所依的巾一樣,故說真是妄的源頭,妄既現起,也就迷失了真性,但是真本來無妄。譬如第二月是依本月而現起的,本月是現起第二月之所依,而本月實際上沒有二個月輪,也就是說明第二月沒有體性。」
那麼經裏面說的種種都生于心,所以不是心生種種,心是不動的,心是體。空寂的體不動,那麼許多經論上說:「萬法一心,叁界唯識」。宗門所指的途徑有差別,一般的學者很少能真正了悟。如天臺宗、唯識宗等,講法都不同。依據華嚴宗的判斷,有五種教,五種層次的分別:第一層次叫愚法聲聞,這聲聞沒智慧,笨得很。這教裏面假說一心,假借說六識有實體心,同時認爲實有外境。內有個心,外面有實境,這是愚法聲聞。外境是由心去造業而感招的,你造什麼業,感什麼境,似有真正的境界的在。如前面提到的目蓮的哥哥,真的有個天堂境界,他哥哥看到了這個境界,知道自己以後會到這裏來,享受這個境界。這是愚法聲聞教裏的心外有境的唯心。第二層在大乘權教裏說,異熟阿賴耶叫做一心。異熟是異時異地成熟。它說境界是沒有的,境界都是賴耶變出,這賴耶進一步說,精神種子和物質種子都是第八識見分的變現功能,所以沒外境界。第叁層次大乘實教講如來藏是一心。如來藏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及空不空如來藏,這藏理沒兩樣,萬物都是從這裏顯現--迷與悟、事與理,一切都是從這裏顯現。天臺宗講如來藏,密宗裏面也講如來藏,所以理沒有差異。第四層次是一乘頓教一心。這是禅宗不立文字階級的一心,但是一心,破諸數故。禅宗說的泯絕染淨,就是通過活的智慧,把一切相對與能所的境界,完全消亡、超越。到那時,染與淨都沒有,只有一靈真心;沒一切數量法、沒次第法、沒境界法,造就是禅宗所悟,所證的境界。最後一層是一乘圓教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一乘圓教講的是總該萬有,天地萬物都是一心,沒有兩個心。身心、世界、森羅萬象即是一心。圓融絕待的本體,理與事、本與未沒差別。所以一塊石頭、一朵花,所謂的青青翠竹、郁郁黃花都是妙心的顯現,全體是法界,全體是是真心,這是圓教裏面講的。以上講的五教不同的一心,後面比前面層層轉深,後面的一心必然攝收前面的一心,但前面不能攝收後面的。爲什麼都說一心而有那麼多的差異
因爲佛經都是隨機而說法,論是隨順經裏的話而通達宣揚,學習的人追隨論典而起執著,才産生末法時代固守淺義權法的現象。因此,宗密大師就此分爲叁門來顯示其中的實義:
初約所诠逆次順法從四至一輾轉起末,謂本唯非染非淨,一法界心,由不覺之名如來藏與生滅合成阿賴耶識。複由執此爲我法故,轉起余七,成八種識。各由識體起能見所見分,由能見故,似外境現,執取此現爲定實故,造種種別業、共業,故內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諸法。
這是第一門分別從第四一心輾轉向前順法變現的過程。
二約能诠順文逆法從一至四輾轉窮本。謂佛對下劣根性,未能頓達萬法所起根本者,且言從業所感,此則初聲聞教。次爲機稍勝者,說能所感,一切唯識,輾轉乃至唯一真心,名頓教等,皆由根有勝劣故,令說有淺深。若執前前,即迷後後,始終通會,方盡其源。
這第二門說明了佛對機從淺至深的過程,只有通會其意,才能盡法的源底。
叁能诠所诠逆順本末皆無障礙,由稱法性直談,不逐機宜異說,故即圓教也。
第叁門是圓教的稱會法性的直談,所以不隨逐根機的異說,只有大智圓悟的人,方能契會此旨。
唯心的宗旨,是經論所宗依,非常的重要,如果迷了此旨就到處碰壁,不達法的源底。假若悟解明了,那麼就萬法臨鏡,縱橫自在了。
我們從一心來講有染與淨的兩種緣起,凡夫不修是染緣起。有些人雖然在修,但他的染心不斷,也是染緣起。淨土叫淨業,密宗叫叁昧悉地,要相應,若不相應,修來修去也還是染汙的,所以要從淨緣起來修。雖然緣無自性,但染淨卻都要融會。融會在哪裏
融會法界性。起由法性起,滅由法性滅。所以說不用斷盡諸緣,這樣子才能夠顯現真實妙用。
妄心既然能熏真如而形成染緣起,幻化種種顛倒境界,那麼反過來以真如法熏習無明,使妄心覺悟,就成爲向道解脫的淨緣起,直通菩提涅槃境界。所以當一切虛幻消盡之時,覺性也必徹底圓滿了。
以下佛就「幻盡覺滿」之義,用譬喻、法合、拂幻覺的叁層來闡釋。
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這是舉虛空本來沒有生滅,畢竟空寂,了無一物,但是如果一個人眼睛裏生了病翳,那就帶上了虛幻的因緣,于是在實無生滅的晴空裏,妄見有狂花生生滅滅。眼睛被病翳所迷的時候,妄花依空爲背景而顯現,所以說:「猶如空花,從空而有。」這是譬喻圓覺妙性,畢竟沒有生,但是因爲心被妄心無明所迷,所以…
《圓覺經直講 第五章 香象過河 一蹋到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